最近与许多人交谈后,我的心得是:多看、多听、多读是件很重要的事。
创造力源自感性,而构成感性的基础则是脑中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增加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扩展个人的包容力。
举例来说,当有人问看过某部电影了吗,你如果只能回答“还没看过”,这段谈话就无法继续。如果只是一般的闲聊就算了,但是若对方也许是想借着这部电影,谈谈与创意相关的话题,此时若搭不上话,岂不是可惜。
有些书籍是必读书。回顾过往,每年都会有几本被定位为剖析时代面相的书,就如同当年的标志一般。即使每年只读两三本,如果能够毫无偏差地抓住书中重点,也是很了不起的。这可是需要相当的能力,能够自行筛选事物。
一般而言,我们并不清楚哪本书中具有上述的价值。对于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的人而言,所能做的就是大量阅读。
量胜于质,即指吸收大量知识。虽然有时会感觉读的书很乏味、一点趣味也没有,不过这也是种累积。吸收各式各样的知识,再通过自己不断过滤,我认为在此过程中就能逐渐培养出筛选的能力。
将触角伸展至各种领域,让自己多看、多听、多读,走走、尝试、感觉,尽量不断增加自身累积的知识或经验。以我个人来说,当我全身心投入作曲时,会与周遭信息完全隔离,因此能够吸收的时间有限,但我还是会尽量累积。
除此之外,我不太喜欢旅行。不过,我仍想尽量到各地亲眼瞧瞧。例如在为一部以北京为背景的电影配乐时,我对于北京仅有的印象都源自脑中的知识,这与亲身体验截然不同。实际走上一回,才知道北京大得离谱,走到脚都发软了,让人不自觉想嘟囔个几句:“紫禁城干吗大成这样啊!而且,北京春天刮的黄沙真是够呛……”有了这种亲身经历,自然会增加印象的深度。
尽量多接触一些事物,扩展自己的包容力,乃是磨炼感性的最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