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灵感在无意识中乍现?

根据我过去的经验,稍纵即逝的灵感似乎大多出现在无意识的时候。

虽然说是无意识的时候,但并非完全没有在思考,而是苦思要做出怎样的作品而将身心完全投入其中,不断将自己逼到极限的过程。即在潜意识中随时都在思考创作的状况下,好的想法突然间就浮现出来。这个过程并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何时出现、如何出现、浮现的又是何种灵感,均随着不同的情况而改变。

举例来说,创作电影《龙猫》(宫崎骏导演,1988)的配乐《散步》这首曲子时,副歌的旋律就是我在浴室泡澡时想到的。

灵感有时在冲澡时突然浮现,有时则在吃饭、钻进被窝打算要睡觉、上厕所、在健身房游泳、和朋友喝酒,或坐在回家路上的出租车时浮现。

换句话说,相对于全身心思考某件事情,无意识做着日常生活中的某件事时,好的想法反而更容易突然涌现。比起一直执着地胡乱探索,无意识出现的灵感反而更加理想。

脑中设想要写出某种类型的乐曲时,这个阶段才刚开始而已。作曲的本质是要更加深入无意识的世界,在一片混沌中探寻自己也未曾想过的自我。如果一心想创作的念头很强烈,我想这还只是停留在用头脑构思的阶段。

我记下每次浮现的灵感,接着带到录音室谱成具体的乐曲。有时已经写到一半才会发现:“咦!这个想法似乎不是我所要的。”

谱写乐曲的过程中,似乎越来越肯定涌现的灵感应该可行,由此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这才是好现象。 GVQ3wkNO7RZOHG34ZnYHGlGUgYyybxeRXAnpn0ToGgSX4lQG2aMv72G77qtkS01l



真正的好东西不是思考计算出来的

这是在为北野武导演的电影《大佬》(2000)制作配乐时的事。

为了充分感受这部电影所要呈现的世界观,我前往洛杉矶的拍片现场,从旁观看摄影过程,同时不断思考要做出何种音乐。开始作曲前,原本的想法是以电吉他配合交响乐来编曲。事实上我也找了一位知名的吉他手,请他腾出时间帮忙录音。

然而,开始作曲后的第二天,我突然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不是吉他才对。”有趣的是,从这个感觉中又涌现了新灵感。

最后完成的曲子是在爵士风格中加入充满律动感的民族音乐旋律,乐器使用音色比小喇叭柔和的粗管短号(Flugelhorn),同时搭配上交响乐。

事后回想,在描绘整体印象的阶段,脑中想的是:“如果朝这个方向进行,一定可以创作出有趣的作品。”这时候想到的“好”,仍只是局限在用脑思考的框架之中。在此想法中,或许还掺杂了商业上的考虑,觉得如果请来这么有名的吉他手,就能制造充分的话题。

但是,脑中思考出来的“好”和我实际想创作的成品根本就是天壤之别,就像是在三岔路口,要选择往哪儿走一样。

然而,在我的心中,并不是180度地突然转变成为另外一个想法。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这部电影制作出好的配乐。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将自己逼至极限时,就会看到另一番风景。对于自己想要创作的东西,无法在一开始就看清全貌,经常不断地在调整方向。这种时候,只能说是自己的直觉一直在对我喊着:“往这个方向进行才对!”

自然顺产的作品要胜过思考出的“好作品”,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顺利掌握住那道闪现的灵感,作出来的曲子必定会成功。

创作虽然是个性的表现,其中却包含着各式各样的要素。有感觉,也有理论;有庸俗,也有高雅;有自己相当喜欢的部分,也有非常讨厌的部分;有充满自信坚持个人风格的部分,也有想要努力克服的弱点。

所谓的创作,就是要让拥有如此多样面相的自己完全动起来,同时又要剥除自己所意识到的东西;如此一来,自然就会享受个中乐趣,不是吗?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必须随时把自己推向极限。极限的前方,会有充满魅力的崭新事物在等着,这就是我的想法。如果只是借助自己在脑中思考而得的东西来一决胜负,最终也不过是庸俗普通的作品吧。 GVQ3wkNO7RZOHG34ZnYHGlGUgYyybxeRXAnpn0ToGgSX4lQG2aMv72G77qtkS01l



产生绝对信心的瞬间

在迷惘中创作出音乐,可以说是让音乐人最感到喜悦的时刻。

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有着“产生绝对信心的瞬间”。突然想到将吉他改成粗管短号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完成乐曲的过程里,自己会感到视野好像逐渐开阔了。即使连创作者本身也无法得知这一刻何时到来,但是在自己觉得没有问题的瞬间,也可以说是“超越极限”的瞬间就这样突然来临了。这一刻可称为“完全认同的瞬间”。

从开始作曲到产生绝对信心的瞬间,这段过程最为痛苦,创作者不断重复地自问自答。“这样做可以吗?”

“可以吧!应该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啊!”

“但是,没有任何感觉……”

“就理论的部分来说,没有任何错误,而且旋律也不差,对吧……”

身处在此阶段,说明连自己都还无法认同自己的作品。尽管想要以道理说服自己也是无济于事。即使将电影需要的二十几首配乐全数完成,也无法认定这些作品绝对可行。

遇到这种困境,我会尝试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比如重听过去自己在意的音乐,或喝一杯放松一下心情。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解决这种困境最关键有效的方法。

最近,我对创作的心态有所改变,觉得到头来还是只能靠着自己埋头拼命思考。只能不断地思考,渐渐将自己推到极限,感觉唯有这条路可行。投入时间与精力,让自己更容易感受灵感降临的瞬间。

换句话说,我认为唯一解决创作困境的方法,就是制造一个创作的环境,让自己做好准备,更容易感受到灵感。

在做好准备之前,每次都得持续一段非常难熬的状态。创作的大门若“砰”的一声打开了,后续的过程就很顺利。即使要创作的曲目再多、时间再急迫,也能够完全集中心力向前迈进,感觉能够一口气完成所有的工作。

在此过程中,有时作品会因此焕然一新。或许只是做了一点改动,比如将添加过多的音符拿掉,让整首曲子简洁利落,甚至只是更改一个音符,整首曲子就会变得完全不同,也总算是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自己创作出来的乐曲,第一位听众就是自己。因此,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感到兴奋,这样的作品还是不行。如果完成的作品不能让自己觉得好、感到高兴,也就根本无法打动听众的心。作品刚完成时,最佳听众就是创作者本人。

若完成一首从心底满意的乐曲,就会感到开心兴奋,接着会传达给身边的人:“嘿,听听看!听听看!”若不想让别人听,就是无法由衷对自己的创作感到高兴,自然无法让自己打从心底认同。这两种情况非常容易理解。若是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开心,还是希望能够让所有人都听见。 GVQ3wkNO7RZOHG34ZnYHGlGUgYyybxeRXAnpn0ToGgSX4lQG2aMv72G77qtkS01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