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家庭观

我相信,哪个家庭让母亲不再劳累,哪个家庭便是最幸福的家庭。

可以说,以往的数千年中,没有任何一种家庭模式像现代家庭这样混乱无序。虽然现代家庭关系是前所未有的:夫妻之间相处平等,父母与孩子之间相处平等。这本可以是完美家庭关系的存在基础,但实际却让所有人烦恼不已,很少出现完美家庭。例如,当下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已成顽疾,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因此而苦恼,父母与孩子总有一方感到不快,可视作一种最深刻的“时代不快乐”。实际上,当下的家庭关系并没有满足父母与子女的基本诉求,父母若是想要正确、和谐、融洽地与孩子在同一个家庭里生活,就应该彻底贯彻身为父母的认知,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不可随波逐流或是朝令夕改。

然而无穷无尽的琐事让家庭问题永远都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因此就连最明智的法官也不可能妥善处理每一个家庭问题。寄希望于“以不变应万变”终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唯有适时变化才能妥善处理家庭问题。想要解决所有的家庭问题,任何学者都不可能做到。所以,当我们尝试去梳理家庭琐事时,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我们不可能尽善尽美地解决每一个问题,只能顺应当下的社会结构,贴近社会潮流,来解决最普遍的家庭问题。

这样说难免会让一些读者觉得遗憾,因为他们不能从我这里得到解决家庭问题的答案,但我只能说抱歉。因为家庭问题的起因实在是千变万化,可能是夫妻三观不合,可能是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收入落差太大,可能是宗教信仰,也可能是世俗的道德束缚……因此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回归正题,纵观诸多家庭问题,我们发现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与潮流中,已婚妇女较以往反而更苦更累,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女子自主意识觉醒,不再依靠丈夫赚钱养家,但她们既要工作又要处理家庭琐事,反而更累;二是仆役制度的消亡,除非特定的需要,大多数家庭不再雇用仆人处理家庭事务,而是靠已婚妇女自己处理。

在古老的中世纪,未出嫁的女子有太多束缚,她们平日里只能待在家里,不像现代女性这样可以外出工作,因此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父亲或者兄弟生活。靠父亲倒还好,因为他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若是靠哥哥或者弟弟,那么女子很大概率上要看他们的脸色度日。于是,古代女子大多形成了小心翼翼的性格,她们不敢去尝试超出父权或男权规定之外的东西,只愿意宅在家里,享受所谓的安逸。对她们来说,婚姻才是延续安逸的不二法门,因此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性行为可以说是一笔失败的买卖。若是不幸被欺骗,受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诱惑失去了贞操的话,那么她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了,且不说外人怎么看,连自己都认为自己失去了婚姻的砝码。

这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18世纪英国诗人、小说家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在其感伤主义著作《威克菲尔德的牧师》里便真实地描述了出轨女子的矛盾心态:

不忠之人别无他途

唯有死亡

才能让出轨得到宽恕

才能让秘密永不公开

才能让那个引诱其堕入深渊的浪荡公子

正视自己的罪恶

痛心自己的下作

在现代社会,即使女子失贞,若她有谋生能力,那么她的选择便不止有“死路”一条。实际上,我们之所以称现代女子是独立女性,并不只是因为女子地位的提高,而是因为她们不再是父权或男权的附属品。她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生活,而不是靠父母的养育或男人的施舍。也正是因为这样,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人可以站在道德高处指责任何一位独立女性,即使有人甘冒不韪,对独立女性指手画脚,独立女性也不会在意。当然,那些被人圈养的“金丝雀”除外。

如今的独立女性,只要不是人人喊打的性格、人人恐惧的外貌,就总有一段放飞自我、享受单身生活的时光。直到有一天,她累了,渴望另一半的温暖,想要家庭的温馨,需要孩子陪伴的时候,就会主动走入婚姻的殿堂。

但问题是,婚姻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要知道现代女性在婚姻中大多是牺牲较多的一方。比方说,一旦某位现代女性希望生儿育女,那么她很有可能因此被迫放弃工作,这同时也意味着她们需要依靠丈夫的收入生活。也就是说,独立女性放弃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花每一分钱都要向另一个人索要,这光是听起来就令人感觉不爽。更尴尬的是,有些丈夫的收入还不如妻子婚前的收入呢!同时,婚前是一个人生活,只需负担自己的开支即可,婚后却是两个人生活,若干年后再加上养育孩子和赡养老人,总之,一个家庭的开支会越来越大。

这样的情形想想都头疼,却又是婚姻生活里一定会发生的未来。因此,现代女性才在婚姻的问题上踌躇不前,不敢贸然进入婚姻的殿堂。

另外,若是鼓足了面对一切问题的勇气,破釜沉舟地想要成为母亲,那么现代独立女性还有一个棘手问题需要处理,那就是她们不得不独自做家务。家务活儿琐碎又繁复,足以将一个人牢牢锁在家里,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有人说可以雇用人或者保姆帮忙处理,然而现实中我们很难雇到称心如意的用人或者保姆。另外,与用人或保姆的沟通成本也不低,如果大家曾经留意过相关的社会新闻,一定会觉得把孩子交给用人或保姆不能不说是一种冒险。总之,如果能找到一位合得来的用人或保姆,而这个人又能尽心地为雇主服务,那么这位雇主一定是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恋。

如今,家务的压迫已经成为已婚女性最主要的窘境之一。这种窘境还是一味毒药,即使最温柔、体贴的女性也会因为日夜操劳家长里短而变得暴躁易怒、絮絮叨叨。更可怕的是,深受其害的已婚女性想要找人倾诉,却没人理会。丈夫只会抱怨妻子不再像婚前那样充满魅力,孩子也会嘀咕母亲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久而久之,丈夫下了班不愿回家,孩子羡慕别人的妈妈,而可怜的已婚女性在劳累与忽视中性情乖张,动不动大吵大闹,时不时歇斯底里。

可怜的已婚女性,她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明明为了家庭付出了最美好的年华,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而她们的男人,只会埋怨家里的黄脸婆越发没有味道,沉迷于情人的妩媚妖娆。

当前城市人口密集化导致的土地及物价上涨也是造成当代婚姻矛盾的重要原因。居住面积的紧张让婚姻家庭出现了新的问题:狭窄的居住空间让孩子不能尽情玩耍,大人无法避开孩子的嬉闹,没有自己的独属空间,等等。就个体家庭而言,宏观的经济掌控不在人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个体家庭只能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有经济体系、社会架构下,如何利用已有资源更好地经营婚姻。如果我们怀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便有了破局的契机。

诚然,居住环境的变化让现代亲子关系出现了某种错位:孩子不再认为父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也认为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以往那种必须执行父母命令的习俗显得过于陈腐,而接触过精神分析的父母也唯恐因为自己而让孩子受到伤害。结果家庭关系变得不伦不类,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孝敬父母,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

当父母对待孩子都需要采取小心翼翼的态度时,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家庭岌岌可危。

举个例子,父母亲昵孩子,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孩子应得的宝贵财富,此时若父母心生顾忌,害怕过分亲昵会导致孩子产生恋父、恋母等畸形情愫;抑或是害怕不亲昵会让孩子滋生“爸妈不爱我”的想法,那么这样的亲子关系便失去了应有的欢乐。

再举个例子,父母管教孩子,既是权利又是义务,这就决定了父母必须高高在上。当父母放低身段,对孩子百依百顺,甚至反过来受制于孩子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家庭也不会有快乐可言。

再者,现代独立女性在决定要做母亲的时候,得比从前做出更多的牺牲,由此也更容易产生补偿心理。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母亲会因此希望子女不受约束,代替自己去享受自由的生活;另一些母亲则因此对子女过多干涉,指挥子女过自己想过却不能过的生活。这两种极端行为对亲子关系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前者会让子女不受约束,后者则是过度约束。

林林总总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婚姻和家庭,君不见生育率也是逐年下降吗?即使有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婴儿与老人的比率已经成为急需处理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不是在某个阶层、某个地区出现的个例,在所有的文明国家,关于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象均已出现。

我很抱歉没有去查阅上层阶级生育率的资料,但我认为研究这个阶层的生育率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他们不受当下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我只查阅了其他阶层的生育率资料:1919~1922年,斯德哥尔摩所有生育过的女性里只有 1/3 为职业妇女;1896~1922年,美国某大学共计毕业 4000名学生,仅仅生育了3000多个孩子,远远达不到阻止人口老龄化的生育比例。

在这些数据里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发达的国家,生育率越低,那些贫穷的、未开化的国家,反倒把繁衍人口视作一切的前提。

发达国家的人口逐渐减少并不是什么好事。这样减少下去,量变终究会引起质变——可以预见,人口减少肯定会让发达国家社会动荡,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除非有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及时填充,但这样也只能是饮鸩止渴。因为人口的迁移会让两个国家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这种不稳定便是争端的导火索。

唯有尽到人类的繁殖义务,并且尽到父母生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才能规避上述问题。

一些国家为了缓解人口减少带来的各项问题,竭力以规劝和柔情来影响年轻人的婚姻与生育。他们声称虔诚的信徒应该遵循上天的旨意,把生育作为己任,不应该像个投机者那样精算生育的利弊。与此同时,传教士们不遗余力地抬高母亲的生育属性,说那种尽是孱弱孩子的贫困大家庭也是幸福之源。在这种氛围之下,一些官方的道学家再编纂某类言论,像什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当数量的“炮灰”是必不可少的,等等。

令人玩味的是,这些言论似乎不适用于这些理论家——只看到他们说得热闹,却没见到他们多生孩子。

威逼利诱或许能让少部分人信以为真,从而产生做父母的冲动,但这终归是邪道,影响不了多少人。毕竟现在早已不是神职人员动动嘴皮子,统治阶级发一声号令就可以任意统领所有人主观意愿的时代了。

如今人们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想要他们心甘情愿地尽到繁衍责任,开空头支票是没用的,将繁衍修饰成公共责任,妄图让现代人心甘情愿地承担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重要的一点,世间少有男女会基于什么公共责任而生育孩子。生育绝对不是责任,大多是两情相悦的结果。宗教也好,舆论也罢,也只有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说到这里,一切就变得显而易见了。想要保证文明延续,就要保障为人父母的幸福感。

众所周知,在没有生存压力的情况下,为人父母的幸福感最强。不做其他考虑,不受其他约束,只享受亲子关系带来的愉悦,这简直是一种福祉。

自古至今,几乎所有人都在追求这种福祉。可惜我们只能从神话传说里看到那些宠儿,比如,赫卡柏 ,她是希腊传说里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第二位妻子,一生孕育了 18个孩子,在特洛伊城被攻破之前,她是那么幸福。《旧约》的诸多故事里,男人和女人都热衷为爱结果。至于神秘的东方,中国和日本的神话里随意可见浪漫的结合。

有观点认为这些神话是家族观念的表现。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遵循家族意志的繁衍更像是毫无情感的程式化作业,这与前面提到的独立女性所接受的婚姻截然不同。现代独立女性基本脱离了家族观念的洗脑,她们的行为只为满足自己的意志。

在我看来,为人父母是世间顶级的幸福,其他任何幸福都难望其项背。我深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向往这种幸福,如果有人因某些原因必须放弃为人父母的权利,那么他的人生必然是不圆满的。更糟糕的是,这种不圆满会积累愤懑、疲累、孤独等负面情绪,轻则让人失去理智,重则毁掉人生。

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仿佛一个踉跄,巅峰时刻就过去了。当皮肤失去光泽,皱纹爬满面庞,咬不动坚硬的食物,步履蹒跚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想要不孤单,唯有用生育子女的方式为世间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生命的长河便是如此,由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延续构成。每个个体都是涌动的水珠,千千万万个水珠汇聚到一起,形成波涛汹涌的大河。因此,有意识地生育、繁衍,是人类延续文明与智慧的共识,同时又是一种原始的、自然的本能。

智者、英雄、伟人可以靠成就、功勋、事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让自己实现不朽,即肉身消亡后仍然被人铭记。但你我都是普通人,无法像那些人一样,只能按部就班地繁衍,让孩子维持自己曾为人一世的痕迹。

只有那些想要抹平一切痕迹,不希望世界记得自己的人,才会拒绝生育。对他们来说,死亡才是真正的终点。但这样的人,我相信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会索然无味,毕竟他们的结局只有归零。

对那些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的人来说,他们早已有勇气面对死亡。试想一下,当一个人弥留之际,身旁围绕着他的孩子,孩子们健康、聪明,生活得很好,那么他完全可以放心地离去。他爱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也爱他,有了这些爱,死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是的,只要父母对孩子抱有爱意,那么家庭关系就拥有了一层坚固的保障。这种爱与父母之间的情爱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博爱不同,也绝不是那种长辈见到乖巧晚辈时泛滥的喜爱,而是一种特殊的感情,涵盖了父母爱子女的天性。

在这方面,即使是靠着本能生存的野兽也深谙此道。大自然里随处可见护崽的母兽,它们爱孩子胜过爱配偶。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实际上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失去亲子关系里的爱比失去夫妻关系里的爱更可怕,夫妻无爱还可以维持家庭,若是亲子无爱,那么这个家庭终有一天会分崩离析。

可惜,当下的生活节奏正在一点一滴地榨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意。比如,父母外出工作,把孩子扔给培训学校,自己只需知道孩子在培训学校里的成绩即可。就算表达爱意,也是询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取得嘉奖、分数……如此功利,让爱深深隐藏,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起了一道名曰“隔阂”的高墙。面对这种窘境,有些人主张着一劳永逸的做法——让父母把孩子扔给育儿专家。这些人错了,父母对于孩子是无与伦比的存在,同样,孩子对于父母也是无法割舍的存在。

某个孩子,或许会因为智慧收获友情,或许会因为相貌收获爱情,可智慧或美貌离他而去的时候,友情和爱情会不会不离不弃呢?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后才能回答的问题。亲情却不一样,父母不会舍弃孩子:孩子聪明,父母欢喜,孩子愚钝,父母也不难过;孩子英俊,父母开心,孩子丑陋,父母也不觉得丢人。父母就是这样,永远是孩子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他们爱子女,早已深入骨髓,形成了本能。

不过,所有人际关系都应恪守“双方满意”的原则,如果在某种人际关系里,长期出现一方满意,另一方不满意的情形,那就形成了压迫,不满意的一方早晚会爆发。这种人际关系注定不长久。

基于这种理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应遵循“双方满意”的原则。父母和孩子应该均处于某种平衡的位置,孩子不需要背负着父母重托,父母也不要强求孩子,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如此才是经营良好亲子关系的不二法门。

综上,父母在良好的家庭关系里可以得到两方面的幸福。

其一,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长大后也会结婚生子,那时他的孩子又成了他生命的延续,如此生生不息,便造就了生命不止的幸福。

其二,孩子刚出生时依附父母生存,将父母视为自己的一切。而父母养育孩子,为他付出自己能给的一切,这种需要感和付出感交织在一起的幸福,非为人父母者是很难真正理解的。

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他们对父母的需要感必然逐渐降低。这很好理解,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当孩子长大了,他必然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对于父母来说却有不一样的体会。原本的需要感减少甚至没有了,父母自然会产生不快,若不能及时调整,必然会引起争端,最后甚至让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

为人父母总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当初听话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顶撞自己,故意做违背父母期望的事情,比如,父母期望孩子从军,结果他却参加了乐队;再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安安稳稳,结果孩子却总是想要冒险……

可父母也不能全怪孩子,他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看看孩子烦恼焦虑的原因是不是在于父母过于限制孩子。很多父母便是这样,对孩子充满了各种不可名状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以至于忽视了孩子的个性。这些父母只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前行,却不知这种占有方式常使他们入于歧途。

按理说,当代父母有着太多的途径来了解子女,他们本可以借此缓和与叛逆子女之间的关系。但是当代父母放不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扔不掉占有欲和控制欲。更重要的是,他们嘴上说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掐断了孩子试错的路。虽然本意是好的,是希望孩子不要重复自己走过的错路,但有些事不去经历,有些错误不去犯,孩子是不甘心的。

放手吧,父母们。你们要明白,试错也是一种人生权利,你们应该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保持对儿童的敬意,这样才是真的为他们好。不要以为放手很难,只要父母将养育子女的初心放在尊重孩子天性这一点,那么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伟大的父母绝不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让他们只需执行不用思考,而应该是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为出发点。

只要改变思维,放下架子,现代父母很容易做到上面所说的一切。尊重孩子的意愿有什么难的?放下占有欲和控制欲,父母便能在亲子关系中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不因孩子不听话而烦恼,亦不因孩子独立而失落。

我极力让父母放手孩子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益发达的教育。如今的孩子早已不像中世纪那样只能从父母那里习得知识与经验,他们可以从专业人士那里习得专业的知识。举个例子,现在的孩子想要学习高等数学里的微积分,他的母亲不一定有能力教他,但是学校一定有能力教他。

只是,当代社会依然存在旧思维,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早教阶段至关重要。举个例子,纵使有数不清的辅导班可以为孩子启蒙数学,但大家还是下意识地认为应该由孩子的母亲为孩子启蒙数学,即使这位母亲一点儿都不擅长数学。

倘若能舍弃这种思维,将孩子放手给教育专家,那么孩子能有效地学习,母亲也会轻松,省去不计其数的烦心与操劳。

一个有专门技能的女性,即使在做了母亲之后,也应该有工作的自由,这不仅对她有益,对社会也是有益的。在怀孕后期和哺乳期内,她或许不方便工作,但在婴儿出生 9个月以后,养育孩子便不应该成为其回归工作的障碍。

事实上,当独立女性因为孩子的原因而放弃工作的时候,只要这位女性没有崇高到圣母的地步,那么她总会抱有遗憾,继而希望从孩子那里得到补偿。这种心态是极其可怕的,足以让原本温婉善良的女子变得嫉妒、多疑、自私。

因此,为了双方都好,独立女性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为孩子舍弃一切。如果她确实有教育子女的才能,那不妨去从事类似的职业。这样,她的才能既不会被埋没,也避免了补偿心理的滋长。

如今的社会,只要尽到父母的基本义务即可,完全不用事事亲为。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其结果只会是处处有遗漏。改变思想吧,不要把教育子女的重任一味地推给母亲,她们既要工作还要操持家务,已经够苦够累的了。

我相信,哪个家庭让母亲不再劳累,哪个家庭便是最幸福的家庭。 6PQrWghEyDrNzc2GmNPr13qdIn6k+UN1SdoifCBDjDP/yxZHjn5SV2ZYKr2+7O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