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桓帝时,山东嘉祥县城南武翟山村建起三座(一说四座)石祠。祠堂的主人是当地一个武姓的家族,为的是纪念族内颇有成就的两代成员。这三座石祠内部都刻画了非常细致的画像,极富时代特征。由于黄河泛滥和疏于管理,到宋代时石祠已经被黄土掩埋,只有拓片留存。直到清代金石学家黄易的偶然发掘,这批石刻才得以重见天日。从此之后,经海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这三座石祠便以“武梁祠”(武氏祠)之名流传于世,成为我们了解东汉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另一物质窗口。
这三座石祠遗存约五十块石刻,按照东山墙、西山墙、前壁、后壁及屋顶盖石的结构,可以分为四组。其中最有特点的当数东、西山墙,因为从侧面来看,山墙确定了石祠的基本结构。由此来看,每一座石祠都具有一种类似谷仓一般,下为矩形、上为三角尖顶、接近锥体的构造,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作山形结构。
图3.1 东汉武梁祠西壁画像。现藏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图3.2 东汉武梁祠东壁画像。现藏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以武梁祠西壁画像为例(该石也被称作“武梁祠画像第一石”,图3.1),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五层,三角尖顶为顶层,其下共两栏,每栏分上下层。这块画像石表面为石刻,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一幅完整的图画。接下来,通过对这幅图画的“图像志”分析,足以让我们深入更真实的“昆仑”世界。
第一层的三角尖顶,正中是端坐的西王母,只见她“发绾三环高髻,髻两侧露笈,双肩有翼,座两侧昂出二龙首” 。左边是一只人首鸟身的神兽,两个飞奔的羽人,一条带翼飞龙,两个有翼侍女。右边有一鸟、一蟾蜍,二玉兔捣药,以及两个带翼侍女,和左边相对。(和西壁对应的东壁位置,图3.2,西王母被换成了东王公,构图的其他方面基本一致。)
该层之下由卷云纹、双菱纹和连弧纹与下方的第二层隔开。第二层分刻古代帝王十人,从左往右分别是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夏桀。下面第三层则是孝子故事四则,从左往右分别是丁兰刻木、老莱子娱亲、闵子骞御车失棰,以及曾母投杼。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只有一道横栏简单隔开,而三、四层之间则用双菱纹和连弧纹隔开(比一、二层之间只少了一道卷云纹)。
图3.3 武梁祠建筑配置图(之一)。
第四层,从左往右为三则刺客故事,分别是荆轲刺秦王、专诸刺王僚、曹沫劫齐桓公。第四与第五层间也只有一道横栏。第五层也就是最下一层,为一列车骑,有二荷戟骑士为軿车开道,后有二骑从跟随,再后还有棚车、骑从、步卒随从。底下除了双菱纹和连弧纹外,还有一道绹纹。
这面如同谷仓一般的山墙石刻画像就是这样,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以至于研究者可以为其绘制出一幅更加简约的图画(图3.3),从上到下依次是西王母、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历史故事、车骑。空间上,西壁会通过后壁与东壁相连,加上刻画着各种祥瑞图案的屋顶,一同形成了一个半开放式结构——一间前门开放的小房子——祠堂。后壁除了与东、西两壁连续的二、三层的历史故事外,在属于第四、第五层的中间位置,还专门刻画了连理树与楼阁的图案。这些纹饰与五层的东、西山墙正好构成了一个整体。
在另两组和武梁祠相仿的石刻中,第二层的古代帝王被孔门弟子所替代,第三层为车骑,而最下两层刺客和车骑图案也被替换为攻战场景和歌舞、宴乐。关于武氏祠的基本内容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