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得到了汉武帝的倾慕,古代文献中原先难以名状的西王母形象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汉武帝之前,关于西王母的具体长相,大概只有《山海经》中并不和蔼的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还有三只青鸟为她取食。这样一副人兽模糊的相貌,自然不能入汉武帝的法眼,也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西王母,如何将原本只有寥寥数语描述的西王母变成一个人们心目中非常崇敬的至高女神呢?这是对每个人想象力的考验。比如,汉武帝心中的西王母应该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这样雍容华贵的美妇容貌,而“豹尾虎齿”这些夸张的描述,则演变成了西王母本身的随扈和侍卫。
然而,西王母的神力并没有被帝王之家所垄断,她与生俱来的“复兴”与“永生”力量很快深入民间,并在大众心中得到巨大的提升。公元前3年,西汉哀帝建平四年正月开始,民间传言,西王母召唤百姓前往长安。得到感召的标志,是手持一根麦秆或麻秆。到了这年夏天,真的有数千拿着麦秆的百姓从东部郡县出发,会聚到长安的巷陌,或者效仿仙人下(六博)棋,或者以歌舞方式祠祭西王母。他们甚至声称,凭借这种方式得到了西王母长生不死的庇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当年的秋季。
《汉书·五行志》的这段故事,是西王母首次摆脱帝王的专享,进入大众视野的记载。就像当时逐渐成形的《汉武帝内传》故事所共有的主题一样,在汉武帝奢侈师旅的探险事业中,西王母扮演了一个启发者与批评者的双重角色。西王母初次降临时就提醒武帝,耗竭民力、激起民怨的寻仙行动,与成仙的标准背道而驰。而在武帝不听良言、执迷不改,甚至诛杀了众多方士后,西王母就与他划清了界限,还斥责他“欲见神人,而先杀戮,吾与帝绝矣”。因此,在当时民众和故事编纂者心中,存放武帝求仙经卷的柏梁台偶然失火并不是一场意外,而是表达了上天的惩罚。这一次,西王母明确地站到了民众的一边。
作为一个与普通人心灵相通的女神,西王母得到了民众最大的认可,终于拥有了在青铜摇钱树顶端,拱手端坐于龙虎座上的至高地位,而且人们还将她的历史形象调整为头戴胜冠、肩生双翼、身穿右衽长袍的女性帝王之姿(图2.6、图2.7)。她由“运送丹鼎的大象与象奴,高大力士与小儿”守护——掌握着只应天上有的不死灵药——高踞世界的中心,等待有缘人的最终到来。
正是从这时开始,这位不再庇佑帝王,而为民众提供福祉的女神,真正拥有了昆仑之巅的地位。比起要把她请下山来,传授不朽秘籍的汉武帝,各地的民众更愿意她高居神山之巅,公平地为每个凡人提供彼岸的永生。不仅如此,下一章里我们还会继续看到格局更大的西王母形象。
图2.6 东汉神人龙虎画像镜。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2.7 东汉神人龙虎画像镜,“西王母”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