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叡的辅臣

曹叡的母亲是当时著名的美人甄氏。甄氏不仅是美人,更是智慧过人。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曹叡长得很漂亮,“天资秀出,立发垂地”,而且智商不低。这样的小孩应该是被所有人喜欢的。可惜甄氏在嫁给曹丕之前是袁熙的夫人。建安九年(204)曹军攻破邺城之后,曹丕娶她为妻。于是曹叡到底是谁的儿子,这似乎是一个谜。

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曹叡死于景初三年(239),时年36岁。照此计算年龄,曹叡应该出生在建安九年(204)。可是,这一年八月,曹军才占领邺城,即使曹丕当天成亲,曹叡也不可能出生在这一年。这就意味着曹叡的血统可能有问题。包括裴松之在内,后世许多人认为,陈寿关于曹叡年纪的记载有问题。有些人甚至直接否认曹叡出生在建安九年(204)的记载。但是,这些都没有直接证据,经不起推敲。反而是卢弼的《三国志集解》中通过对《常林传》的考证,间接证明了曹叡生于建安九年(204)的事实。

这样基本可以肯定,曹丕娶甄氏前,甄氏就怀了曹叡,至少是三到五个月了。这样在204年年底出生的曹叡,虚岁才可能有36岁。曹叡的父亲是谁,曹操完全无所谓,他特别喜欢曹叡。而且,此时曹操还没有确定曹丕是继承人,也就对曹丕迎娶甄氏没有太多意见。

矛盾尽管暂时被隐藏下了,但是最终还是爆发了。曹丕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黄初二年(221),曹丕突然翻脸,把当年自己求着娶回家的绝世美女赐死。受母亲和身世的波及,曹叡在一开始就失去了曹魏帝国帝位的继承权。

但是,有些事人算不如天算。本来曹丕才30多岁正当盛年,他以为自己以后有的是时间生养儿子,可惜历史只给了他6年时间。他没有来得及再培养一个儿子,自己就要去找老爹曹操了。

由于死得太快,曹丕临终前不可能选择年纪幼小的儿子继位,否则可能政权不稳。所有皇子中,此时只有曹叡成年,曹丕只能立他为太子,继承大统。

但是,要说曹丕和曹叡关系不好,也很勉强。父子二人曾经一起打猎。曹丕射杀了母鹿,让曹叡射杀小鹿。曹叡却哭着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这话说得太贴切了,曹丕已经杀了甄氏,还能再杀甄氏的儿子曹叡吗?不管他是不是自己的儿子,他的母亲却是自己的妻子!估计曹丕又想起了十几岁时第一次见到甄氏那绝世美貌的岁月。至少这个时候,他的杀心算是彻底没有了。加上曹丕临终前无人可选,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个自己养了一辈子的儿子身上。

曹叡确实是适合当皇帝的料儿。曹叡因为他的身份,登基之前几乎没有见过朝臣。《资治通鉴·魏纪二》里记录了刘晔对曹叡的评价:“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意思是说就比秦皇汉武那个级别略差一点儿,那当然很厉害了。

曹丕对曹叡也不完全放心,他为曹叡留下了四位辅臣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其中,曹丕临死之前把和自己最亲近的三个人曹真、司马懿、陈群召到崇华殿南堂,给刚刚当上太子的曹叡下诏:“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曹叡应该是听进去了,他刚登基就立即对四位辅政大臣做了加封:曹真晋封邵陵侯,进位大将军。加上曹丕时代他就获得了“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的职权,如今他已经成为曹魏帝国最高统帅。曹休被升为大司马,都督扬州。原来他就被封为长平侯,现在增邑400户。司马懿晋封舞阳侯,进位骠骑将军,仍有给事中、录尚书事的职权。陈群晋封颍阴侯,进位司空,录尚书事。同时,这四位辅政大臣全部开府治事,可以自己选拔官吏。

这一系列安排透露出曹叡的智慧。原本曹休的地位应该在曹真之上,因为他是从夏侯惇、曹仁这边接过的军权,东部军区属于曹魏规模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曹丕死的时候,曹休要防范东吴,没有回到首都洛阳奔丧。这样一来曹休虽然在名义上依然是曹魏帝国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高于曹真的大将军,但是,曹休的这个大司马虽然加了“都督诸军事”,但仅仅限于东部军区诸军,比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要差了不少。加上他长期不在朝廷内部,驻地寿春距离洛阳较远,控制不了朝廷,实际影响力不如曹真。此外,曹休这个大司马不能够录尚书事,曹真这个大将军虽然加了给事中的职衔,但毕竟和尚书省离得还远,这就导致这两位辅臣实际上不可能军事政治一把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曹魏帝国执刀人。

“录尚书事”这个职衔,仅仅从字面意义理解,是指可以把尚书报告的文件摘抄记录下来,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有资格看最高绝密文件。看机密文件而已,有什么用?这么理解就比较幼稚了。历史上,拥有这个职衔是成为执刀人的标配:有了看机密文件的权力,有了对行政发表意见的权力。任何时代都是信息时代,掌握更多信息的人才能掌握朝廷。你不在中枢,啥都不知道,你还咋执刀?连刀在哪里,都搞不清楚。

这么一说,只有司马懿是真的才兼文武,一方面是骠骑将军,另一方面又能录尚书事。但是,曹叡并没有让他在中央待太久,而是借助司马懿督军击退东吴在江夏的挑衅。加之夏侯尚死后都督荆、豫诸军事已经长时间没人干,于是司马懿这个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骠骑将军出镇宛城,都督荆、豫诸军事就顺理成章。与此同时,他的录尚书事也就成了摆设。你都不在首都,录什么啊?

这样一来,曹叡就把四大辅臣中的三个成功地踢出了中央。虽然三人都担任了一方之都,兵权在握,但是曹叡并不着急,毕竟他还年轻,四位辅政大臣年纪可不小了。当然,曹叡这个小帅哥也没有干等。在他父亲曹丕当政的时候,首先将尚书省搬出内廷成为尚书台,由此设立了我们熟悉的六部:吏部、民部(后世为避讳李世民改称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尚书也由皇帝的秘书升格为各部的部长。级别虽然提了,重要性却下降了。原来的尚书省设在宫廷之内,离皇帝很近,实际上在皇帝的亲自指挥下干活,朝堂上的三公九卿不过是给尚书省打工的执行人。现在尚书省成了尚书台,却离皇帝太远,实际上和三公九卿一样从决策层变成了执行层。而尚书省原来的位置被一个原本属于尚书省的新机构——中书省取代。

中书省的创立是曹丕的主意。黄初年间,曹丕将中书从尚书省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中书省,并命令刘放为中书监,孙资为中书令。这两个人都出身寒门,是曹操时代招纳的人才。由此可见,曹丕绝不甘心把自己的世袭相权完全交给门阀士族,而是用将尚书省权力移交中书省的办法,利用职位、权力都不高的中书省取代尚书省。寒门士子掌握中书,门阀士族陈群、司马懿的录尚书事就成了摆设。

曹叡明显领悟了老爹的这一做法,上任之后立即把刘放、孙资二人视为心腹,史称“三祖诏命有所诏谕,多放所为”。也就是说,这个中书省成了曹魏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后,荀彧同族的荀勖先担任中书监,后改任尚书令。当他改任的时候,同僚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了一句:“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可见,在曹魏帝国中尚书令地位已经不如中书监。这是因为中书靠近皇帝的缘故。所谓“凤凰池”本是宫廷内部的一个池塘,这意味着中书掌握了一切机要,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职位。

唐朝由于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因此他之后整个唐朝再也没有人敢干这个职位。中书令和后来出现的门下省长官逐渐成为真丞相,也称“群相”。到了宋朝丞相的正式名称被改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当然这是后话。

回过头看,刚刚继位的曹叡下了两步举重若轻的好棋:将三位辅政大臣外放,以中书取代尚书,简简单单地搞定了曹魏帝国的基本政治构架。他也因此坐上了曹魏帝国第二任执刀人的宝座。

曹叡的志愿和曹丕的志愿不同,但是母亲甄姬死后隐忍了多年的曹叡比曹丕更有耐心。比如,曹叡明明非常痛恨自己的后妈郭太后,但登基之后却没有对郭太后有任何动作。反而对郭太后的家人非常好:将郭太后从兄郭表封为侯爵。直到青龙三年(235),曹魏帝国在曹叡的统领下连续多年击退西边诸葛亮、东边孙权的夹攻,完全自己掌控帝国的时候才对郭太后下手。根据《魏略》记载,曹叡“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郭太后被曹叡一次次地追问母亲甄后死因,最终郭太后因恐惧而死。郭太后害怕,是因为甄太后死得冤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甄氏死于“愈失意,有怨言”,这话不太说得通。因为甄氏作为一个女性俘虏,地位是很低的。她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也很贤明,对待自己的婆婆曹操的妻子卞夫人很好。所以,如果简简单单的几句怨言就把人杀了,曹丕妈卞夫人这边就过不去。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曹叡的血缘遭到了怀疑。理由前面已经说过了,真实的情况曹丕应该非常清楚,所以这个时候郭太后的态度就很重要了。《资治通鉴》中记录,郭太后对曹丕进言非常有意思。大致说来是,她并不怀疑曹叡的血缘,她只是担心曹叡的血缘被别人怀疑,从而以此为口实拒绝向曹丕效忠。

这一下就踩在了曹丕的痛脚上,相当于告诉他,所有人都觉得他被戴了绿帽子。愤怒之下的曹丕为了证明自己没戴绿帽子,一横心一跺脚就下令甄姬自杀,一代洛神香消玉殒。这样一来,郭太后就成了曹叡的杀母仇人,也就可以解释曹叡的这一系列行动。为了报仇,曹叡忍了10多年。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办到的,尤其是当他掌握最高权力的时候。

这样一个能忍的君主,为了让曹魏帝国彻底消灭西蜀、东吴,开始积极积蓄力量。曹叡将自己祖父、父亲战略进攻的方针改为战略防御。这一点得到了所有门阀士族的支持——折腾了快30年了,赶紧歇歇吧!

但是,在这些年的战略防御中,一个门阀士族梦寐以求的代理人,袁绍理想的继承人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曹魏帝国的执刀人和掘墓人,他就是司马懿。 0Hb3bRMIbD1tVpLPKpawhaO7Ocs2gXvSPpU82wrm+wfhCv55skqdCnxccsTNP/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