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三年(222),刚刚于闰三月在夷陵打败刘备的孙权,十月又要面对曹魏帝国倾国之兵的挑战。
这是曹丕执刀人生涯中第一次亲自指挥军事行动。为此,他对曹操去世时的曹魏军事战略布局做了调整:和曹操四次攻击巢湖不同,曹丕决定开辟东西两个战场。
西线战场攻击长江中游。因为蜀汉自汉中、襄樊、夷陵连续三战后损耗巨大,不可能向关中发起攻击,原本部署在关中的部队由武关南下,在曹魏帝国西线总指挥“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曹真统帅下,会合曹魏帝国南线总指挥“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夏侯尚,一同攻击东吴刚刚夺到手的荆州重镇江陵。
东线战场由接替夏侯惇升任大将军的曹仁,统领原来防守襄阳的本部精锐部队攻击东吴重要军事据点濡须坞。东线另一支部队总指挥“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曹休,麾下的曹魏东线主力部队(包括张辽等名将),准备跨江攻击东吴的核心区域丹阳、吴郡。
这两个战线总共有30多万人马,比起刘备西征的区区5万之兵,规模大了6倍。
孙权刚刚经历夷陵之战,又遭遇曹魏大军来攻,他害怕刘备卷土重来,不敢轻易调动夷陵一带的陆逊等部,而是以朱然率精锐守住江陵,以吕范统领水军精锐防范曹休大军,以朱桓据守濡须坞防备曹仁,全线抵抗曹魏攻击。
这样的布阵对双方而言都将面临一场消耗战。
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曹丕留下司马懿、陈群在后方主管后勤、朝政事务,自己亲自统率曹魏最精锐的中军由洛阳前往许昌,后又进至宛城。由于襄樊之战后襄阳防御工事几乎全部毁坏,人口损失较多,曹魏南部战线的根据地由襄阳撤到宛城。这样一来就给西路军攻击江陵造成了麻烦——无形间补给线拉长了数百里。
东吴江陵的守将是朱然。原本按照东吴大都督都由前任推荐的惯例,朱然就是吕蒙推荐的继任者。此时,他刚刚帮助陆逊击败刘备,所部4千多名精锐据守江陵要塞,抵御曹魏大军的攻击。曹魏那边汉中之战的张郃部、襄樊之战的徐晃部全压了过来。朱然原本派在长江中江心洲上据守的1万多人,被张郃的3万西凉铁骑利用冬季枯水时节,架设浮桥,轻易击败。这样一来整个江陵“内外断绝”。另一方面曹真率军在江陵城外“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狂攻了6个月之久,一度还找出内应开城,全被朱然统领着5000名精锐部曲击退。
城外,孙权派出潘璋、诸葛瑾率军多次骚扰曹魏西路军,为江陵解围。战至黄初四年(223)四月,眼见春水回涨,曹丕采纳董昭的建议,命已经冲过长江的夏侯尚、张郃率部紧急撤退。江陵城下曹真也领教了这座刘备、关羽花费10年时间精心构筑的要塞的厉害。曹真眼见吴军利用水军优势恢复了江陵城的补给,而他试图和周瑜一样切断江陵补给,迫使敌人投降的战法彻底失败。与此同时,由于襄阳要塞的废弃,东吴水军强大,随时有可能通过封锁汉水切断曹魏大军的补给线。再加上曹真的雍凉军团久在此地,水土不服,最终曹真决定班师撤退。
曹魏西路军在江陵城下碰得头破血流,被迫撤退的时候,曹仁、曹休的东路军也没有多走运。
曹仁是曹魏第一猛将,和关羽、张飞一样号称“神鬼之勇”。他的目标是夺取东吴东线江北最重要的据点——濡须坞。久经沙场的曹仁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相反,他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好计划:声称要攻击羡溪,引诱东吴分兵救援。
此时,东吴濡须坞守将刚刚由周泰换成了朱桓。朱桓出自吴郡朱家,属于江东士族。由于第一次和曹魏军队进行正面作战,经验不足的朱桓上了曹仁的当,但此人并非没有能力。朱桓反而将计就计,以5千人马迎战曹仁大军。此时,曹仁估计身体已经有病,不能亲临战阵,而是派儿子曹泰率军进攻。结果曹泰水平太差,被朱桓“偃旗鼓,外示虚弱”引诱对手来攻,然后以水军配合陆军夹攻。曹泰大败,“临阵斩溺,死者数千”,曹仁被迫撤回合淝(今合肥),不久病死。
唯一获胜的是曹休。这位被曹操称为“千里驹”的曹氏宗族第二代名将,试图利用长江枯水期统率张辽、臧霸等人一举渡过长江,攻占芜湖。其先头部队渡江成功。东吴名将吕范率领水师抵抗,结果被曹休击败。但是,曹休虽然有雄心壮志,却因为曹仁无法攻下濡须坞,导致侧翼无法保障,也不敢继续进攻,先头部队也只能从江南退回。不过,因为曹休的出色表现,此战后他接替曹仁成为曹魏东线对抗东吴的主将。
于是,曹魏帝国首次对东吴的全面进攻宣告失败,曹魏各军退回原驻地,曹丕由宛城回到洛阳。
曹魏黄初四年(223),孙权连续击退刘备、曹丕的进攻,终于称帝,改国号为吴,史称“东吴”,改年号“黄龙”。三国时代在经历了东汉末30多年的军阀混战洗礼后,姗姗来迟。
曹丕这次南征与曹操时代疯狂强攻巢湖一线不同,而是改为两路攻击。从兵力配置和曹丕亲自驾临宛城后方来看,曹丕的战略重心应该是江陵一线。他对攻下江陵的战略很有信心。为此,曹丕不惜调来了雍凉精锐,更是投入了中央精锐部队和整个荆州战线的部队。
但是,他的整个战场选择有问题,因为江陵以西是陆逊统领的东吴精锐部队,江陵以东是孙权刚刚迁都的武昌,两点都可以通过长江联通。一旦魏军无法在冬季攻克江陵,东吴就可以迅速利用春季长江涨水,封锁长江、汉水,轻松地攻击曹魏大军的后勤补给线,并保障江陵的相关补给。因为襄阳被废弃,导致曹魏从宛城至江陵的补给线难以保障,所以曹真只能退兵。
由此可见,如果想要攻击江陵,就必须恢复襄阳补给线的中转作用。但是,曹丕太急功近利,没有忍住一时之气,导致这一仗劳而无功。
除了战场选择糟糕之外,曹魏内部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常年征战导致中原地区人口凋零,而相对的江东、蜀汉战乱时间都不长,人口和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其实,曹魏属地面积和基础远远比吴、蜀两国强大,但需要时间来把这种基础和潜力完全发挥出来。不过,曹丕经历这次失败之后并没有丧失信心,反而更加专注于对东吴用兵。
可是,曹丕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曹操生前的最后两战——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损失相当惨重。汉中之战,双方激战了一年多,曹魏方面主帅夏侯渊阵亡,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由于补给困难,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回军路上,估计曹操心情不好,他不再像赤壁之战后那样大笑了事,反而用“鸡肋”的罪名杀了杨修,用“贱价买驴”的罪名杀了另一个谋士路粹。这是曹操一生当中少见的惨败。紧接着的襄樊之战,曹操被关羽打得出动了曹魏方面的所有精锐部队和名将,结果于禁被俘,庞德被杀,七支军队3万多人全军覆没,大半被俘虏。曹操因此不得不放弃东线防御,调动夏侯惇、张辽、徐晃等名将尽全军之力,借着东吴偷袭关羽后方的机会才得以打退关羽。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曹魏军队的战斗力很值得怀疑。曹丕认为,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领们都上了年纪,而年轻将领还没有上位。于是,曹丕上位后立即将一些老一辈将领撤换下来,比如他一直都很讨厌的曹洪,又改用曹真接替曹彰执掌雍凉军权。曹休则在曹仁去世后,立即掌控了曹魏东线军权。张辽等将都在他麾下,重点防御合淝一线。另外曹仁东调之后,他的位子由曹丕的好兄弟夏侯尚接任。夏侯尚统领的荆州军团,驻地由过去曹仁驻防的襄阳移到宛城。
此外,曹丕还在原来东汉帝国最后的首都许都和袁术的老巢寿春设立二线防御基地。为此他专门将亲信司马懿调到许都负责后勤事宜,积极准备再次南征。同时,任命曹休为扬州牧,正式驻屯寿春,寿春因此成为曹魏东方战线的总司令部。但是曹魏帝国南线都督荆、豫诸军事的职权还没有给司马懿。曹丕对军权很是敏感。他虽然用“九品官人法”向士族部分让渡了人事权,但是军权却不肯轻易给人。
最终战后,曹丕在曹操的基础上将曹魏地方军整合为四大军区。西部军区:都督雍凉诸军事,首任长官为夏侯渊。他战死之后,曹彰有一段时间负责长安方面的军事,但曹丕上任后,立即召回曹彰,改派曹真这个一起打猎的好友负责。这个军区不只负责对蜀汉的军事行动,曹真还抽出空打通了河西走廊,可谓非常负责。
北部军区:都督河北诸军事。这个军区基本没有对抗强敌的任务,主要负责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镇压内部叛乱。长官是帮助曹丕出主意搬运丝绸入府,坑杨修的铁杆死党吴质。由于进入三国时代后这个区域战事相对较少,所以兵力不强。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邺城为核心的曹魏“龙兴之地”。
东部军区:都督扬州诸军事。这是赤壁之战后曹魏主力兵团驻扎之地,首任长官先是曹操军中头号大将夏侯惇,之后又由曹仁接任。东部军区正式成立时曹休主管军事。这个军区兵力强大,设置了两道防线:一线在巢湖以北的合淝,二线在淮南重镇寿春,向西可以得到许昌的支援,向北可以获得徐州、兖州的支援。这里河川纵横,利于水军行动,将是曹魏和东吴各自施展技能,进行角力的主战场。
南部军区:都督荆、豫诸军事。这个军区的重点任务是与江陵的东吴军队对峙,同时监视新城郡孟达,防御蜀军顺汉水而下和吴军配合作战。该军区原本以襄阳为核心,但襄樊之战后撤至宛城,以襄阳、江夏北部为一线,宛城为二线组织防御。向东可以得到许昌的支援,向西可以从武关进入关中支援西部战区。
这四个战区同时都可以得到洛阳的曹魏中军支援,“四方之都”也是曹魏重臣。这四个位子在曹魏帝国建立之初不会轻易给外姓人,尤其是西部和东部战区。就连司马懿黄初元年的督军之职,于黄初二年就罢免了。军区长官的职位,曹丕在的时候,司马懿想都不敢想——他曾多次向曹丕请辞军职。所以曹魏帝国的刀开始的时候牢牢地握在曹丕手中。
黄初六年(225),曹丕准备再次南征。就在这个当口上,夏侯尚因为美女妾室被曹丕敕死而伤心过度,突然发病死了。南线主将突然没了,这一下曹丕只能将进攻重心移回东线战场,亲自乘坐战舰驶向战场,准备亲临战场进行指挥。
曹休在曹丕驾临之前即发兵猛攻东吴吕范。吕范是孙策亲信。孙权将整个长江下游的精锐水军全部放在他的麾下,如果吕范被击破,就意味着曹休掌握了长江下游的制江权。
曹丕很开心。他决定亲自率领舰队渡过长江,去占领全中国。黄初六年(225)八月,曹丕率舰队自老家谯郡出发,经过涡河进入淮河。而后,曹丕走陆路到达徐州,舰队则从淮河入海。双方于十月在广陵汇合,曹丕举行了规模宏大的阅舰式。面对虽然被削弱但依然存在的东吴水军,特别是上游陆逊等人统领的精锐,曹丕也不敢将曹魏精锐孤注一掷地投入渡江作战。
他和父亲曹操一样,在江边赋诗一首。虽然他的诗以“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开头,曹丕还是只敢“量宜运权略,六军咸安康”——舰队再强大,只是一场检阅。堪称中国五言诗鼻祖的曹丕,他的这首诗虽然比曹操的《短歌行》每句多了一个字,但气势却差了很多。
不服气的曹丕虽然不得不撤军,但是他并不觉得这就是结束。他还想再次南征。可惜,曹丕的寿命不够。黄初七年(226),魏文帝曹丕在洛阳驾崩,帝位传给了他的大儿子曹叡,是为魏明帝。他又能解决祖父、父亲遗留给他的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