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临终前,将曹爽由武卫将军直接提拔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芳继位后,又给曹爽加了侍中的头衔,让他可以随意出入中书省参与机密,并且加封武安侯。这是一个万户的县侯,等于大大提升他的地位。这样一来曹爽就完整地继承了他的父亲曹真的官位、爵位和权位。
历史上的曹爽名声不太好,至少公认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有人据此认为,他能力很差,但这一点是有疑问的。毕竟对手是司马懿,玩不过司马懿的大有人在,就像不能因为亚军干不过冠军,就认为亚军和打不进世界杯是一个水平一样。
其实曹叡之所以把曹魏执刀人的位子交给曹爽,就是因为曹爽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这种水平首先体现在人事处理上。
按理说曹爽之前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凭借父亲曹真的地位,很小就进入皇宫,伴随魏明帝曹叡身边,一直做到武卫将军。这个官职前任是许褚,这意味着曹爽是曹叡身边的禁卫军总管,也等于他特别受到曹叡信任。这时史书上对曹爽的评价是两个字“谨重”,意思就是谨慎持重。这是任何人在任何时代能担当大任的一个基本要求。那种咋咋呼呼、动不动就说置人死地的人是不能干辅政的。
不过《世说新语》中记载,曹叡临死前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当刘放、孙资推荐曹爽的时候,他曾经问过一句话:“爽堪其事不?”意思是曹爽当不当得起?面对这么一问,曹爽呆住了,不敢回答。还是刘放踩他脚,在耳朵边上教他:“臣以死奉社稷。”(《资治通鉴·魏纪六》)其实这个说法和正史也不矛盾:首先,曹爽最让曹叡看重的就是他的忠诚——跟了自己一辈子的警卫员,当然忠诚。曹爽的回话突出了忠诚,曹叡是满意的。其次,曹叡担心曹爽的能力,因为毕竟只在自己身边干过警卫工作,能不能执掌国家,这个存疑。
所以现在回头看曹叡临死前对司马懿的安排就符合逻辑了:原本想要用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这些人辅政,他们能力没问题,不需要司马懿,所以直接让司马懿回长安继续驻守;后面担心曹宇等人的忠诚,决定只用曹爽,但曹爽能力有问题,于是再加上司马懿来保证辅政班子的能力。
难道曹叡不担心司马懿的忠诚吗?其实曹叡并不担心,因为时间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司马懿已经60岁了。
刚开始曹爽对司马懿非常恭敬,史称他对司马懿“恒父事之,不敢专行”。(《三国志·曹爽传》)有人认为,曹爽不是让司马懿从太尉升为太傅,夺走了司马懿的兵权吗?其实没有,因为升司马懿为太傅的诏书里还有一句:“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意思是他还有兵权。正始二年(241),孙权得知曹叡死后出兵北伐,司马懿统领大军将朱然的吴军打了回去,可见他的兵权还在。不光兵权还在,司马懿关于军事事务的发言权也还在。正始四年(243)他建议在淮北屯田,积蓄粮草,并借此机会提拔了出身寒门的邓艾。而且太傅是皇帝的老师,地位非常尊贵,这种安排应该是曹爽在向司马懿示好,而不是明升暗降,况且也降不下去啊!毕竟司马懿“所向无前”是敌国皇帝孙权都认可的。
不光是对司马懿,曹爽对曹操、曹丕时代的老将们也都很尊重:长期在东线对抗东吴的老将满宠,也被提升为“三公”之一的太尉,他死后又提升领军将军蒋济为太尉,长期担任监军的赵俨、高柔先后被提拔为司空,帮助曹爽获得权威的刘放、孙资分别被提升为骠骑将军和卫将军。这些人都走上了自己渴望的三公或准三公的高位。
魏正始四年(243),曹爽和司马懿共同主持了添加太庙随祀大臣名单的拟定工作,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国家大事只有祭祀和战争,谁能够决定祭祀的名单,谁就是名副其实的执刀人。当时曹魏帝国的这份随祀名单上主要有曹爽的父亲大司马大将军曹真,同时代的大司马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这些都是已故的宗室名臣;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太尉华歆、司徒王朗,这些都是已故的士族名臣;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后将军朱灵、后将军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这些都是已故的寒门名将。这份名单基本可以代表支持曹魏帝国的三个集团。
但是有一个人没有入选,存在重大争议,这个人就是士族名臣中的核心人物——荀彧。裴松之认为,荀彧这次没有被选入,是因为他晚年反对曹操称王建国的种种表现,导致他应该属于汉臣而不属于魏臣。这样说有道理,但是不太重要。曹操的整个班底都是荀彧帮助他构建的,这个功劳整个三国里只有诸葛亮可以与之匹配。荀彧论品德、才能、修养都是当时顶尖的人物,就这样都不入选,而选华歆、王朗这类明显有道德缺陷和水平很差的人,多少有些讽刺。这就说明配享太庙并不完全看贡献,很多时候要看执刀人的意愿。那么这个决定就代表了当时辅政的曹爽和司马懿的态度。
司马懿的态度其实是很明白的,他对荀彧有过评价:“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见闻,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三国志·荀彧传》)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就是对荀彧的崇拜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样一个为偶像争取那个时代最高荣誉的机会,司马懿是不会放过的,因此有理由认为他是想把荀彧加入名单。另外,荀彧也是门阀士族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几个儿子和侄子都在魏国朝堂上任职,对他们也有一定的拉拢作用。
但是曹爽不同意,理由可能就是裴松之说的那段话。荀彧并不是曹魏帝国的忠臣,而是东汉帝国的忠臣。这样一个人如果被加入曹魏宗庙的话,那将是一种讽刺。最终结果是荀彧未能入选,这就表明曹爽这个时候的实力相对司马懿而言已经略占上风。当然曹爽也不敢太过分,也不想彻底得罪颍川荀氏为代表的门阀士族。所以转过年来,另一位曹操时代的重要谋士荀攸被加入宗庙,常伴曹操左右。
除此之外,曹爽在兵权上也开始慢慢占据上风。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曹爽把中央禁军的统领权牢牢把握在自己和几个兄弟手里。曹爽本来就是武卫将军,掌管宫廷卫戍工作,现在进一步扩展到曹魏帝国中军的管辖权。按照《晋书》记载,魏明帝曹叡驾崩的时候,曹爽和司马懿都有掌管宫廷卫戍部队的权力,各自也掌握3000名禁军,负责为曹叡守灵。这是因为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任中护军,控制了一部分禁军。内部政治斗争,中央军权自然最为紧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爽接受手下丁谧的建议,改变曹魏禁军的中垒、中坚、骁骑、游击、武卫五营的编制,将中护军司马师统辖的中垒营和中坚营裁撤,保留扩充了自己原先统辖、直接负责宫廷戍卫的武卫营,将游击、骁骑部队仍然交由中领军统领。曹爽的一个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和司马师的中护军平级,另一个弟弟曹训接替曹爽任武卫将军负责皇宫保卫。
这样一来,只要曹爽兄弟三个有一个人在,禁军就被曹爽控制在手中,中护军司马师原来统辖的两个营全没了,但他仍有守护宫禁的职权,尽管可能只是名义上的。
第二步是借用中央官职开始在地方军的都督之中洗牌。当时曹魏帝国四大军区最高指挥官已经固定成“四征”将军:以长安为核心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征西将军辖区,以邺城为核心都督河北诸军事的征北将军辖区,以寿春为核心都督扬州诸军事的征东将军辖区和以宛城为核心都督荆州诸军事的征南将军辖区。
为了彻底掌控兵权,曹爽将同为宗室一派的夏侯玄派往长安,接替司马懿的职位,担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掌握了曹魏帝国西部的全部兵权,且驻地长安是四个都督辖区中距离洛阳最近的一个,可以随时支持曹爽。但是司马懿并不愿意完全退出。当满宠被调往中央接替他的太尉之职时,司马懿提出将士族派中的王凌提升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这位王凌出身太原王家,他的叔父就是当年献貂蝉,挑拨吕布暗杀董卓的大汉司徒王允。他虽然是士族出身,早年也和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关系很好,但是这个人野心很大,和司马懿的关系并不如曹爽和夏侯玄的关系靠谱。为了控制王凌,曹爽将他的同乡亲信文钦安排做了扬州刺史,直接掌握了这个都督辖区内对抗东吴最精锐的部队。要命的是寿春距离洛阳比起长安远多了,这样一来王凌的军权在中央朝堂的斗争中就很难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司马懿回中枢实际上把地方都督的大权交给了曹爽,换来的王凌却不一定是自己阵营的。这样两相比较,可见曹爽又赢了司马懿一次。
紧接着,第三步斗争的焦点转到朝廷的核心部门尚书台。本来魏明帝时代开始在宫中设立的中书省地位逐渐超过搬到宫外的尚书省,但随着8岁的曹芳继位,暂时不能管事,司马懿、曹爽也不方便老在宫中办事,两人又都有录尚书事的头衔,这样一来尚书台的地位再度提升,超过中书省。曹爽在升司马懿为太傅的时候却不动声色地去掉了司马懿录尚书事的权力。这才是后世质疑曹爽将司马懿明升暗降的根本。但是司马懿可以说是曹魏尚书省的创始人,即使没有录尚书事的官职也有他安排的人,比如王观。
为了控制尚书台,曹爽安插了三个重要的人物担任尚书,东汉末代大将军何进之孙何晏、东汉开国名臣邓禹的后人邓飚、曹操手下典军校尉丁斐之子丁谧。这三个人后来被司马懿称为“台中三狗”。
何晏的母亲尹夫人带着他改嫁曹操,所以何晏算是曹操养子。后来何晏娶了异父异母的妹妹金城公主,成为驸马,自然属于宗室派。邓飚是邓禹的后代,也算是士族之一,尽管可能比较没落。而丁谧出身寒门,自然属于寒士派。由此看来,曹爽在用人方面还是强调了各个方面的平衡,一些举动虽然对自己有利,但对别人也不错。他处理事务,政治手腕还是有的。
这三个人中,何晏掌握人事任命,类似于后来的吏部尚书,权力最大,也最被司马懿痛恨。邓飚、丁谧的具体职位,史书没有记载,但结合邓飚随同曹爽进攻汉中,丁谧担任过度支尚书,可以推测邓飚主管军事,丁谧主管财政。这样一来,等于吏部、兵部、户部三个最重要的部门由曹爽来把握。
除此之外,还有第四步:曾经担任曹爽长史的毕轨出任最重要的职务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市长兼首都卫戍区司令,是东汉以来著名的朝堂三独坐之一。此外,首都洛阳的行政长官河南尹也由曹爽的亲信李胜出任。
此时,曹爽可以说对司马懿取得了绝对优势,至少从表面的布局上来看是这样。总结一下,从景初三年(239)开始,曹爽经过大约10年时间至正始九年(248)基本将司马懿踢出了权力核心:首先,曹爽掌握并改组了禁卫军,获得了最重要的戍卫军权;其次,曹爽完全控制了曹魏帝国最重要的两个军区中的一个——都督雍凉诸军事的征西将军夏侯玄,也是离洛阳最近的一个军区,同时通过掺沙子的办法——扬州刺史文钦部分掌握了东部军区军权;再次,尚书台“三狗”何晏、邓飚、丁谧,基本把持了国家最高行政权;最后,曹爽将权力的触角伸向地方,仍然从最核心的首都行政权开始,毕轨当了司隶校尉,李胜当了河南尹。
期间,司马懿多次对曹爽的执政方针提出异议,比如反对曹爽出征蜀汉,但曹爽依然一意孤行,基本没把司马懿的话当回事。加上司马懿极度厌恶的尚书台“三狗”,可以推测司马懿在日常行政过程中没有少和这三个人扯皮,特别是掌管选举官员的何晏。
为啥何晏最遭司马懿痛恨?和他的职位和个性都有关。何晏的职位太重要了,所有官员都要由他来负责具体选举。曹爽时代的曹魏帝国很有可能才是最接近曹操希望的一种政权形式,这种政权形式的具体职位可能千差万别,但由曹氏家族彻底掌控官员任免权,则是不能改变的基本原则。何晏把握这个位子后,秉承曹爽的旨意,开始用曹爽的标准来选举重要官员,而曹爽的标准比较搞笑,基本属于一个老乡党兼老友党——就是以地域和亲疏关系来用人。比如文钦只能算是一个猛将,但因为是同乡而被提拔为重要的扬州刺史,还有后面将要出场的重要人物大司农桓范,另外尚书台“三狗”都是曹爽当政前的老友和故旧,其余的一些人也都是出自曹爽的大将军府。
因为这样一来,门阀士族用皇位从曹丕手中交换来的九品官人法就会又变成曹操时代的“唯才是举”。尽管此时曹爽是“唯亲是举”,但这两者本质上都是用个人来取代士族这个群体对官员的任命权。这是对整个士族的背叛。
特别是曹爽开始将任命官员的权力拓展到中央九卿的大司农、地方州郡长官刺史、郡守时。门阀士族可以允许几个重要的位置被掌握,但是曹爽任命的官员已经开始出任一些级别较低的职位,那这些士族子弟的位置在哪里?
正始八年(247),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病逝,加上在朝堂之上屡屡受挫,于是司马懿开始退出尚书台。史称:“诸事希复由宣王。宣王遂称疾避爽。”(《三国志·曹爽传》)作为曹魏第一任御史中丞,司马懿是尚书台的缔造者之一,他的退出在曹爽眼中是认输回家等死。但是也有聪明人看穿了他的装病,那就是当年扶植曹爽上台的刘放、孙资。
正始九年(248),刘放、孙资宣布告老还乡。裴松之引用《孙资别传》的注释解释了他们离任的原因:“大将军爽专事,多变易旧章”。(《三国志·孙资传》)这就是说,曹爽已经改变了曹魏立国的基础——门阀士族寄予厚望的九品官人法。这是曹魏帝国的立国之本,怎么能允许你曹爽随便改变?
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曹操付出的代价就是一辈子没有统一天下,曹丕付出的代价是不能成为一个一言九鼎的皇帝。那么,才能远远比不上两位先辈的曹爽将要付出什么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