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叡忍死

曹魏景初二年(238)正月,司马懿统率胡遵、牛金以及4万人马进攻割据辽东的公孙渊。

此时公孙家割据辽东已经将近50年,手头有一些力量,派出卑衍和杨祚带领数万人前往迎战,企图阻挡司马懿跨过辽河。这一点司马懿在出发之前已经料到了。出征前曹叡和司马懿曾一起讨论过公孙渊可能采取的策略。

司马懿分析对手的行动可能有三种:上策是弃城而逃,中策是在辽河一线布防,下策是固守老巢襄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司马懿是劳师远征,最怕的是找不到对手。一旦公孙渊坚壁清野,率众逃走,司马懿很难找到对手决战。他会非常尴尬,时间一长,胜败难料。相反,司马懿这次远征调集了曹魏精锐4万步骑,其中胡遵出身安定门阀士族,虽然属于二等门阀,但也是西北地区非常能打的一支力量。牛金是曹仁时代的亲信。周瑜围攻江陵时,牛金跟随曹仁与周瑜交战,后来跟随曹仁移防至东线,曹仁死后被纳入司马懿麾下,说他的部队是曹魏精锐没有问题。这样的军队,50多年没怎么打仗的公孙渊应该抵挡不住。

所以,公孙渊只要不跑,无论如何都会完蛋,无非是早晚的问题。这一点可能远在天边的孙权都看出来了。孙权在给公孙渊派来求援的使臣猛灌了一顿黄汤之后,吐露真言,说了一句:司马懿所向无前,我为老弟公孙渊感到担忧啊!话说回来,孙权虽然打仗不怎么样,但是看人还是很准的,尤其是他曾经被公孙渊耍过一次。

司马懿率军到了辽河一线,公孙渊早就在此准备好了。他的部队“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隔辽河与魏军对峙。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字长蛇阵。公孙渊把主力摆在辽河一线确实给司马懿造成了不少麻烦:由于后方基地在今天北京一带,距离辽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遥远。双方长久对峙下去自然对司马懿不利。

司马懿打仗和后世曾国藩比较类似,喜欢凭借实力一线平推。后世军事家对司马懿评价不高,很多时候和他的这种打法也是有联系的。之前对抗诸葛亮或者对东吴用兵,他都是以绝对优势兵力逼退对方。可是这次司马懿的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战斗力虽然有优势,但是对手占据地利,也很难施展。更重要的是司马懿这次是进攻方。相对于防御而言,进攻必须要有所行动,像对抗诸葛亮那样再次一动不动地等着,最后被耗死的只能是司马懿自己。

于是司马懿就来了个“声南击北”,利用公孙渊南北战线展开过长的弱点,先以一部分兵力在辽河下游的南部摆开渡河的架势,然后主力从辽河上游渡河,南北夹击,攻破公孙渊的布阵。

其实魏军都是久经百战的精锐,就希望和公孙渊堂堂正正地打场野战。当然,公孙渊的将士也不傻,眼见魏军成功渡过辽河,立即收缩兵力退入已经花费几个月时间加固的营垒,试图吸引魏军攻击营垒。司马懿没有上当,他反而在公孙渊的营垒面前,一边“沉舟焚梁”,自绝后路,一边摆开阵势,全军向襄平开进。那意思也很明显,希望通过“攻其必救”的手段,逼迫对手从坚固工事中出来和自己野战。这个行动实际上非常狠毒。因为如果在辽河沿岸布防的主力部队不回援,司马懿大军会轻而易举地打下襄平。公孙渊主力部队的家属都在襄平,所以这个时候,即使明知道是计谋,公孙渊的两位将军卑衍和杨祚也只能冲出去和司马懿拼了!结果却是鸡蛋碰石头,魏军三战三捷,公孙渊主力崩溃,剩余部队只能撤回襄平固守待援。而他期待的孙权援军还远在吴郡,远隔重洋,啥时候能到就只能看运气了。

战争进入城市攻防作战,司马懿准备将襄平城团团围住,但并不攻城。公孙渊反倒没了主意,因为最开始他依仗着距离曹魏帝国路途遥远,不会来攻;之后又试图凭借地利,学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办法,把司马懿耗走。眼见这两招都失败了,他却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想和司马懿和谈。

司马懿没惯着他,直接把燕国相国王建和燕国御史大夫柳甫给砍了。此时辽东地区普降暴雨,司马懿手下心里也有点儿打鼓。特别是牛金手下那些经历过襄樊之战的老兵,感觉自己的营帐边“大水平地数尺”,19年前的历史就要重演。将领们纷纷要求司马懿移动军营到高地扎寨。

司马懿和抵御诸葛亮时一样,坚决拒绝任何人的建议,只不过这次没有坑死张郃那么曲折,而是直接砍了手下主簿而已。此时公孙渊已经陷入了死局,无力抽身。最终公孙渊投降,司马懿屠杀了他全家以及他所任命的大臣。这些人的尸体被用来做成恐怖的“京观”。除此之外,司马懿还把原有30多万居民迁回北方。这么一折腾,整个辽东地区人口锐减,遂成为一片权力的真空地带,意外地给中原王朝带来一个强大的敌人——高句丽,当然这是后话。

这次军事行动对于亲自对阵过诸葛亮、孙权,见识过曹操用兵的司马懿来说,是一次轻松加愉快的军事演习。

就在这个时候,曹魏朝廷中枢出了问题——魏明帝曹叡快不行了。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情况。本来曹丕留给曹叡的四位辅政大臣此时只剩下了司马懿,而且他已经年过六旬,按照当时的平均年龄计算也不剩几年的命。而此时曹叡才30多岁,正当盛年,结果却死在了司马懿的前面,这是什么原因?

迷信的说法是曹操不积德。一方面是曹操把皇帝当作傀儡,他的儿子曹丕篡汉,缺少对君主的尊重,是为无君;另一方面是因为曹操起兵的时候经常搞挖坟掘墓的事情,甚至为此发明了“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样一些现在特别知名的缺德官职,缺乏对先辈的尊重,是为无父。无君无父就是无德之人。根据两汉时代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曹家祖孙三代短命,那就是天谴。当然,身处现代的我们肯定不会相信这套理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皇帝勤于房事,又很少运动,所以身体机能很容易退化,死得早也正常。

曹叡大概对自己的身体心里也有数,所以眼见自己快不行了,他和曹丕一样也开始准备搞班子,弄辅政。据《汉晋春秋》记载,曹叡最早选的班子是燕王曹宇当大将军,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辅政。这几个看名字就知道都是曹家人:曹宇是曹操的小儿子,夏侯献是夏侯惇的孙子、曹操的外孙,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收编关羽喜欢的秦宜禄老婆带来的便宜养子。说白了全是宗室。

这就很不好嘛!大魏天下难道就全归你姓曹的一家?当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就很不满意。本来两人的儿子在浮华令一案中已经被曹叡整治过一次,如果让曹叡这个辅政班子再搭起来,那些拥立曹氏代汉的士族将会离政权中心越来越远。于是,刘放、孙资开始反对这些人选,燕王曹宇本来和曹叡是发小,两人关系很好,但是曹宇的血统让他在曹魏的制度设计中处在不利地位。刘放、孙资对他搬出了先帝遗训:“藩王不得辅政。”这些官二代里面另外三个夏侯献、曹肇、秦朗和刘放、孙资本来就有过节,于是两人继续告这些官二代在曹叡的皇宫里乱搞男女关系,称他们“与才人侍疾者言戏”,就是和皇帝身边的美女说了几句话而已,放在平常人身上算不得什么大事。有人觉得这纯属诬告,但结合曹操家族相对开放的男女关系,以及秦朗的身份,但曹叡是皇帝,他最忌讳这个。据魏国人自己的史书记载,一听刘放、孙资这番话,已经病得迷迷糊糊的曹叡被刘放、孙资强行架起来,写下手诏。两人立即对这些人宣布:“有诏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于是曹叡原定五人名单里就剩下一个曹爽。为啥留下曹爽?首先,肯定是曹爽和曹叡关系也不错,而且因为血缘的关系,曹爽不可能成为帝位的有力竞争者;其次,和他的性格有关,那就是胆小。其实刘放、孙资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政治野心,无非也就是在曹叡死后求个平安而已。可夏侯献、曹肇等人还没掌权就当着两个人的面叫嚣要弄死他们,这就必须要搞掉了。而曹爽胆小,且相对比较老实,于是刘、孙两个人只能选择曹爽。更重要的是,曹爽姓曹却不是曹氏家族的血统,他的父亲曹真原来姓秦,曹真算曹操的养子。而曹宇则是曹操的亲儿子,夏侯献、曹肇都是宗室,血统更近,篡位更方便。在士族眼中,这个班子完全姓曹,自己人没有机会,自然拼命反对。至于秦朗这里也就打了个酱油。

有人批评这两个人背叛了曹叡,其实不然。当时三国高层的争夺十分激烈,一旦失势很有可能是全家被屠灭。两个人不过是自保而已。总的来说,这五个人根本就是半斤八两,曹爽制服不了刘、孙,换上曹宇、曹肇、夏侯献也没招儿。这几人但凡有点儿心眼,也不会得罪刘、孙两人。

曹爽一个人明显担当不了托孤这么大的事,于是原本在摆平辽东之后要返回关中防区的司马懿被紧急招来洛阳,接受曹叡的托孤。很多人认为,曹叡托孤司马懿是引狼入室,其实这都是由结果反推原因。站在曹叡的角度来看,当时司马懿就是最合适的人选:第一,有能力、有威望,得到朝廷上下一致公认;第二,司马懿年纪够大,几乎可以保证10年以后不在人世,把政权交还给曹芳;第三,曹爽代表宗室辅政,也要有一个人可以帮一下、制衡一下。另外还有一条,那就是相对于曹操的儿子曹宇而言,司马懿离皇位的距离要远得多!曹宇只需要证明一下曹叡或者曹芳的血统有问题,他登基废掉曹叡和一个来历不明的曹芳,比司马懿篡位要容易多了。毕竟这属于曹氏家族内部矛盾。对于士族而言,司马懿就是他们的代理人和代言人。只要他进入辅政班子,那么宗室和士族就可以达成某种平衡。曹叡必须要接受孙资、刘放的这个安排。如果他不接受的话,两个人很有可能凭借占据中书多年的地位,直接假传圣旨,效仿赵高。试想,两个霸占中书十几年的人传出来圣旨,谁会怀疑呢?这样一想就明白,曹叡为啥同意了两个人的提议,因为不这么做的话他想善终都难。也正是因为辅政班子加入了司马懿,他才能忍住死等到人回来。

司马懿自己对参与辅政这个事情也很惊讶。走之前他刚写了待罪舞阳,准备退休的,怎么突然又被安排辅政了?以至于当他接到诏书的时候都不敢去洛阳,因为曹宇原本给他发的诏书就是让他回关中。现在几天之内突然发生这么大变化,谁也不知道原因。司马懿当然不敢回去:万一你诓我,再给我定一个谋逆的罪名,我哪受得了?这时曹叡派出亲信宦官辟邪持诏书送给司马懿,一生谨慎的司马懿这才相信,立即动身飞马赶回洛阳宫中。

魏景初三年(239)正月,司马懿在嘉福殿见到的是已经奄奄一息的曹叡。关于二人见面的说法有点儿区别,《三国志·明帝本纪》里曹叡对他说了一段相对正常的话:“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意思是,我病得不行了,儿子托付给你和曹爽,没什么感情色彩。《魏略》里面记载的话就有一些惨兮兮的:“死乃复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与爽辅此。”这里面明显加了很强烈的感情戏。36岁的曹叡将8岁的曹芳托孤给60岁的司马懿,场面其实很凄惨——相当于儿子把孙子托付给爷爷的感觉。

“曹叡忍死”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为让人感动的托孤画面之一。一个皇帝到了弥留之际,却还要忍住不死,等一个大臣回来,为的就是要把自己年幼的儿子和国家托付给他,这简直比刘备托孤诸葛亮更感人。但是效果天差地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得以享国40余年,成为三国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而司马懿呢?曹芳很快就会知道他和诸葛亮的不同。

这还要从司马懿的辅政搭档曹爽说起。 JgSTZuhauTHI6W+8t4psVRRtNUPSSEwgTgXn5zNwl/DTdQ+oPwpwkIR0H6vQsJ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