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希望讲到这里,我已经说服了你,你的孩子就是一个活生生展现在你眼前的、有趣的基因序列。基因影响着孩子有多爱顶嘴,有多么乖巧,有多么喜欢阅读,有多爱哭,甚至影响了他们有多么害怕圣诞老人进家门。是的,你没看错。我6岁的侄女就特别害怕有外人进入她的家里,以至于每年圣诞节,她都会给圣诞老人写一张便条,要求他只待在一楼(为了家里另一个喜欢圣诞老人的孩子,我姐姐劝她做出了妥协)。

基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实际上基因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叫《无意义的基因》(“A Gene for Nothing”) 1 ,作者是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一位教授兼畅销书作家,著有《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 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 )等书。我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即使我从事着遗传学研究的工作,我也和萨波斯基一样,不喜欢“……的基因”(gene for)这个说法——但是媒体很喜欢它。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节目,你会看到“酗酒的基因”“抑郁症的基因”“乳腺癌的基因”“好斗的基因”!但事实要复杂得多。人类只有大约20 000个基因,其中大多数基因为眼睛、耳朵、手臂和动脉等人体器官和组织编码。如果我们的生物学和行为层面的每个东西都有一个特定基因,那我们的基因根本就不够用。果蝇大约有14000个基因,而我们的孩子怎么也要比果蝇复杂得多,所以一定还有别的什么机制在发挥作用。

虽然我们在高中生物课上学过对人体具有重大影响的单基因(还记得用来计算眼睛颜色的庞纳特方格 吗?),但对我们这些没有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疾病的人来说,基因在以更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社交能力、恐惧、脾气暴躁都没有特定的基因,否则超市一定会专门给有暴脾气基因的人开辟一条快速结账通道。

复杂的行为(从智力到个性)都受到许多基因的影响——可能是数百或数千个基因。例如,若是你孩子有焦虑的遗传倾向,那就是他们身上携带的数千个会影响焦虑的基因在发生作用。冲动、恐惧或任何其他行为的遗传倾向也是这样。有些基因会增加“不良”表征的风险,另一些则会降低风险,而你的孩子在每个行为维度上表现出来的倾向,就是那些影响该行为的“风险性”基因和“保护性”基因的总和。

事实上,孩子大多数复杂的表征都会受到很多很多基因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孩子通常都像父母,但也并不总是如此。举例来说,一对篮球运动员夫妇生下的孩子不一定都很高。为什么呢?长得特别高的人可能有较多的“高基因”(能够增加身高的基因)和较少的“矮基因”(能够降低身高的基因),所以他们的身高高于平均水平。但是,长得高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矮基因,只是少一点。因为我们是随机从父母那里继承了50%的遗传变异,所以一个孩子也 可能 很偶然地获得了高个子父母大部分的矮基因。虽然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高个子父母比矮个子父母有更多高基因,但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高个子的父母有可能生出一个矮个子的孩子,聪明的父母有可能生出一个智力一般的孩子,外向的父母有可能生出一个内向的孩子。平均来说,孩子都会像他们的(亲生)父母,但因为每个孩子都像是扔了一次基因骰子的结果(即你和你伴侣各自本具差异的50%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所以你永远猜不到你的孩子究竟会是什么样!

研究者们仍在试着寻找那些与各种疾病和性格表征有关的基因,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人类的行为差异实在太大,而且人们不会自然地分成截然不同的群体(比如冲动和不冲动的群体),我们从人群中观察到的多数行为都呈现一种钟形分布 ,其中必定有非常多的基因在发挥作用。基因不会为特定的行为编码,而是通过影响我们的大脑结构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的个体差异是高度遗传的,也就是说,它们受到基因的强烈影响。大脑的连接方式促成了我们恐惧、焦虑、沮丧与寻求奖励等情绪和行为的天生倾向。大脑还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认知,以及学习方式。它会影响复杂的认知过程,比如我们如何解读社交线索;它还会影响基本的生理进程,如昼夜节律和睡眠。基因通过影响我们大脑的发育,给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奠定了基础,使得我们每个人在生理 行为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

举个例子,在我从事的一个研究项目中,我们试图去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有酒精滥用问题 2 。作为研究的一部分,我们测量了参与者的脑波活动。我们发现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大脑存在异常。这似乎并不奇怪,因为你能猜到,大量摄入酒精会改变一个人的大脑(确实如此)。但最令人感兴趣的是,我们在许多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异常脑波活动—— 孩子还没有接触过酒精 。这些异常脑波活动涉及大脑的冲动、奖励和认知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行为问题和其他药物滥用问题的儿童中,也发现了同类型的异常脑波活动,这些都与冲动和自控力有关。换句话说,有些孩子的大脑连接方式会让他们更易冲动,这会让他们在发育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风险,比如年幼时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行为问题,以及年龄大一些后出现药物滥用问题。

如此,基因影响我们的大脑形成独特的结构,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倾向。但这只是第一步。遗传因素在我们的人生中之所以如此关键,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直接影响我们对某些行为的自然倾向,它还与我们的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正是通过与环境的联系,基因才能以复杂而间接的方式放大对行为的影响。只有理解了“基因—环境”的关系,我们才能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为父母的最大作用。

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基因塑造行为的关键方式

尽管长期以来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如火如荼,但硬是把基因和环境两者 进行比较 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因为基因和环境并不是两个可以分开看待的影响因素。我们遗传了什么基因可能是运气使然,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随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遗传倾向会影响我们去接触特定的环境,影响我们对环境的体验,还会影响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程度。研究者们将这种遗传倾向和环境体验的交织关系称为 基因—环境关联影响 3 (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简单地说,我们的基因和环境是彼此关联的。而且事实证明,我们的基因型 和环境交织的方式多种多样。

方式一:唤起型和反应型的基因——环境关联影响

来让我们认识一下安东尼。安东尼从小就善于交际。3岁的时候,他喜欢在商场里戴上蝙蝠侠的面具并穿上斗篷,然后跑到陌生人面前,给他们讲述自己的超能力(暂不提蝙蝠侠实际上没有超能力),并询问陌生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超能力。这个举动非常可爱,人们会笑着和他聊起天来。虽然并非有意,但这种互动给了安东尼与成年人交谈的信心。他(无意中)学到的是,大多数成年人都很友好,和人交谈也很有趣。上幼儿园之后,他会待在教室里和老师聊天,要放学的时候,他会询问老师是否可以帮忙擦黑板,这样他就可以和老师共度一段时光了。老师觉得安东尼很可爱,每次她需要志愿者的时候,安东尼的手就会“嗖”地举起来。老师把安东尼调到了教室前面的座位,这让安东尼更加专注于学习。一方面是因为他想让老师高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坐在前排最中间。于是他的成绩提高了。安东尼和老师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关系模式。快进到12年后,安东尼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最终成为了一名火箭科学家。就这样,虽然我讲得浅显,但是大概意思你肯定明白了。

天生气质和性格倾向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影响最初可能看起来很微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会累积起来,发展出不可小觑的结果。安东尼的基因编码促使他经历了一系列“环境”体验,这些体验进一步影响了他在环境中的互动方式。在他的人生故事中,环境的影响逐渐累积,最终把他带向了太空。但这些“环境”效应都源于他基因编码的气质,是气质的副产品。

天生气质影响着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方式,而它又是受基因影响的,这就意味着其实是基因在驱动着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体验。你如果是一个易怒的人,就更有可能对超市收银员发脾气,而这样可能使他们结账的速度更慢。这就会进一步证实你的固有观点:这世界上烦人的人太多了,全世界都在和我作对!

或者,你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一户新邻居搬到了隔壁。你想送这家人一份合适的礼物,但又发愁该送什么。你可能想给他们烤点曲奇,但如果他们不吃甜食呢?你可能想给他们带瓶酒,但如果他们不喝酒,你会不会反而得罪了他们?也许你会想送一些自己做的千层面过去……但如果他们有忌口怎么办?最后你什么也没送。几年过去了,你一直没能认识隔壁的这户人家,除了在遇到时点点头。你一直在想,如果你能好好结识一下这户邻居该有多好,你们起码可以在需要借个鸡蛋时不觉得尴尬,或者在紧急情况下相互帮忙照看一下孩子。与你相反,住在街对面的邻居很外向。新邻居搬进来时,她毫不犹豫地就带着松饼去拜访他们——但新邻居对麸质不耐受。虽然她的好心办了坏事,但是两家人一起哈哈大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会互相帮忙照看刚放学的孩子,让对方有机会稍微休息一下。如果家里有人突然生病,邻居也会帮忙照顾好家里的孩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都源于一个决定(或未能做出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从根源上讲,是你与陌生人社交会引发(或不引发)的焦虑程度所造成的最终结果。

我们的基因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它影响我们生活中成千上万的小小决定,这些决定进而全部作用于我们的生活进程。基因推动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前进,从婴儿期开始,绵延一生,而我们自己往往对此没有觉察。研究者们将这种类型的基因——环境关联影响称为 唤起型 。基于我们在基因影响下的那些特征,我们唤起了世界对我们的各种反馈。我们的气质,还有许多其他受基因影响的部分——外表、智力、心理健康、行为都会影响我们在世界上接受到什么样的经验。周遭的环境也会进一步对我们独特的基因密码做出反应,形成一种反馈循环。爱笑的宝宝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微笑和拥抱。没有人愿意去抱喜欢在怀里哭喊尖叫的婴儿。有一说一,即使是父母也受不了自己的孩子一直哭闹!

此外,基因型和环境之间还有另一种联系。我们不仅会唤起外界的某些反应,我们的基因型还会影响我们之后对外界的反馈。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回应这个世界,其中一部分是受到遗传的天生气质的影响。回想一下你最近在聚会上有过的一次互动。一个陌生人与你和你的一位朋友在餐桌旁聊了起来,而这个陌生人还会伸手拿桌上的小点心吃。原来,她跟你们俩都在同一个行业,然后她就谈了一些自己认识的行业名人。不久之后,你就拉着朋友走开,终止了聊天,你向朋友抱怨道:“这人真无聊,一直在秀优越感,咱们不吃点心了。”你的朋友难以置信地看着你说,“我觉得她特别友好啊!她只是想和我们交个朋友。”你看,相同的互动,但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种差异被称为 反应型 基因—环境关联影响。我们的性格会影响我们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两个孩子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有着相同的父母,但他们对父母的感受和记忆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当父母对孩子提高说话声音时,更敏感、情绪反应性更强的孩子可能会非常不安。他可能觉得很害怕,可能躲开父母,感觉与父母的关系不那么亲密。而另一个孩子——甚至是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情绪反应较弱,当父母提高说话声音时他可能仍会不慌不忙。对他来说,这根本不叫事。在客观上,父母是同等对待两个孩子的,但是,基于两个孩子受基因影响的气质,他们与父母在一起时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强调了为什么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为人父母 。由于孩子不同的遗传倾向,“相同”的环境实际上并不相同。

方式二:主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

我姐姐雅尼娜和我相差两岁,虽然成年后我们关系很好,但是在小时候,我是没法忍受我姐姐的(对不起,雅尼娜,我爱你)。她太完美了,这让我显得很糟!这种情况在高中达到了顶峰。一般来讲,我是一个挺不错的小孩(我曾经一遍遍地跟我父母提醒这一点),但我总喜欢挑战界限:如果父母规定我必须在午夜前回家,那我会在12:10才溜进家门;我还会偷偷去我本不该参加的聚会,如果年龄不够,我就用花言巧语混进去。(但至少我成绩得了全优,对吧?尽管我父母对此并不买账。)而和我相反,我姐姐只会在周末看看电影,或者去朋友家玩玩(旁边还有朋友的父母监督)。我们的高中经历大不相同。虽然我们上的是同一所学校,周围是同样的环境,但我们寻求的是非常不同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又以不同的方式塑造了我们。我和我姐姐的气质很不一样。我更像是比较外向的冒险者,而我姐姐更内向、更容易焦虑。如果她偶然得知我的行踪,知道我要去参加本不该去的聚会,她会说:“你会有麻烦的!”我当然知道这是有可能的。但无论如何,那种“先玩了再说”的想法还是把我带到了聚会上,而我的姐姐觉得和父母对着干实在是太令人焦虑,就明智地选择了去朋友家看电影、吃爆米花。

这就引出了基因影响环境的第二种方式: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遗传倾向主动地寻找不同的环境 。追求刺激的青少年喜欢参加聚会;而对一个比较内向或容易焦虑的青少年来说,他可能就不太想去参加大型聚会。有些人喜欢花一个下午的时间逛博物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听起来就很无聊。有些人喜欢出去吃饭,有些人喜欢待在家里。我们的天生气质决定了我们会去寻求什么样的环境,以及我们会选择进入什么样的情境。这就是所谓的 利基选择 (niche-picking)。我们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我们的基因影响着这些选择。

可能正如你料想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环境的主动选择也会逐渐增多。儿童选择环境的能力相对更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带着孩子去哪儿他们就跟着去哪儿。孩子主要通过对特定环境做出行为反馈来发挥他们塑造环境的能力。比如你想让孩子上个戏剧班,但他/她要是讨厌在舞台上表演,并且每次去上课前都会哭闹,那么你可能就会放弃带他/她去戏剧班。如果你带孩子去博物馆,而他/她喜欢看艺术作品,你们这一下午都很愉快,那么你就可能带他/她去更多的博物馆。不过,如果你的孩子在博物馆里乱跑,你一下午都在管教他/她,并向博物馆工作人员道歉,那你以后就不太可能想再去博物馆进行亲子活动了。孩子通过对特定环境的反应,间接地塑造了成年人在生活中为他们做出的选择(也就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但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孩子,很多事是自己说了不算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开始变化。青少年比小孩子更有能力塑造他们的环境。他们可以更自发地选择自己的朋友(业余活动不再由妈妈和爸爸安排了),想做什么事也更有自主权。一旦他们长大成人离开家,一切就更是另当别论了。到那时,他们去哪里、与谁共度时光,就完全是由他们自己做主了。想想也知道:这些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由他们受基因影响的性格特征塑造的(希望也听了大人的一些话)。更注重学业的青少年会常去图书馆,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喜欢冒险的青少年会找其他也喜欢追求刺激的青少年做朋友,他们会去跳伞,参加滑雪比赛俱乐部,还会常去派对。更容易焦虑或担忧的青少年在家里待着的时间会更多,花在社交活动和聚会上的时间更少。我们在基因影响下的性格特征使我们寻求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体验。这些经历也进一步塑造了我们。

方式三:被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

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交织影响的最后一种方式特指亲子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气质受基因影响,进而又会影响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行为,但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孩子身上,成年人也是如此。作为父母,我们也有自己的气质风格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这些会影响我们教养孩子的方式,以及给孩子提供的环境。更冲动、更爱冒险的父母更有可能催着孩子去做跨出自己舒适区的事情。他们更有可能带孩子去滑雪、跳伞或报名参加攀岩。更偏学术/知识型的父母更有可能在家里堆满书籍、《国家地理》和《纽约客》等杂志。更内向的父母可能更倾向于为孩子安排一些人比较少、更安静的活动。如果你自己都觉得在舞台上被很多人盯着就像身处地狱,那么你可能也不会想着给孩子报名参加戏剧班。我们的教养倾向在许多方面反映的是我们自己在基因影响下的气质。

有一点非常关键:父母的基因型会影响他们为孩子提供的环境, 并且 父母还会将自己的基因型传给孩子。这意味着即使是小孩子,他们所处的环境(假设环境是由亲生父母提供的)也与自己的基因型有关联。

让我举一个关于高智商父母的例子。我们知道智力是可遗传的 4 ,这意味着基因在认知功能中发挥着作用。高智商的父母更有可能将与高智商有关的基因传给孩子,也更有可能在家里堆满了书。这意味着他们的孩子在基因方面可能就更有优势, 并且 还身在丰富的藏书环境中,可以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学习天赋。这些孩子的父母可能更愿意送孩子去参加有丰富学术内容和知识含量的夏令营,因为他们自己曾经也很喜欢。这样,他们已经具有优势的孩子又从乐高培训班和暑期项目中获得了额外的“环境”助力。此外,高智商的父母可能更有意愿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当孩子也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开心。这些孩子从根本上受到了基因与环境的“双重正面影响”,这源于他们父母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力,而这正是一切的开始。

不幸的是,反过来也是如此——孩子可能受到“双重不利影响”。例如,我们知道攻击性受到基因的显著影响 5 ,这意味着有攻击性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可能是更具有攻击性的。这样的父母更可能采取严厉甚至带有体罚性质的措施来管教孩子。这样的环境可能进一步加剧孩子的攻击倾向。这些孩子先是很不幸地受到了“基因骰子”的影响——他们的脾气更容易暴躁,接着他们又有一个不良的环境来进一步激发并模式化这种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被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只有在孩子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养育长大时才存在。由非亲属养育的儿童不一定有与其基因型相关的环境。但是,无论孩子是由谁抚养长大的,唤起型/反应型/主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仍然会发挥作用。即使没有与其基因型相关的家庭环境,孩子的基因型仍会影响他们在生活中对个体、环境的反应,以及他们会主动寻求怎样的环境。

发展级联效应 的作用

让我们回到第一章中对分开养育的单卵双胞胎的研究。当你读到这项研究的时候,你心里可能疑惑: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单卵双胞胎怎么可能和一起长大的单卵双胞胎那么相似?让我们通过你现在对基因——环境关联影响的了解来重新审视这些研究发现。一对双胞胎是由不同的养父母抚养长大的,因此他们的家庭环境与他们的基因型无关(没有被动型基因——环境关联影响的交互作用)。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基因编码,所以他们生来就有着相似的气质。这相似的气质作用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父母、老师,也更广泛地作用于他们在世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而后,这对单卵双胞胎很可能做出相似的反馈。虽然他们是分开长大的,有各自的生活,但由于他们的环境体验和对环境的反应受其遗传特质的影响,所以他们在生活中的相似经历比世界上随机的两个人要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世界的相似反馈和对生活事件的相似解释,将他们塑造成越来越相似的人。换句话说,我们的“环境体验”很大一部分都是始于基因的。这就是为什么著名的吉姆双胞胎能如此相似,尽管他们是由不同的父母养育长大的。

当然,有些环境事件确实是随机的。像是遭遇地震或飓风等自然灾害,就不太可能和你的基因有关。其他类型的压力性事件,比如车祸,可能和你的基因组成有关,也可能无关。有些车祸是随机发生的:你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同时一个分心的司机闯红灯撞到了你。但也可能车祸发生的部分原因是你超速行驶了(因为你是个爱刺激的人)或者是你没有完全集中注意力(因为你一直患有抑郁症,很难集中注意力)。有时,看似“随机”的环境事件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我们自身特质的影响。在日本,在认定汽车事故的责任时,这一点会发挥到极致:无论你是因为什么被撞的,永远都是双方均有部分责任!

除了这些“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之外,我们的基因还影响着我们所处环境的许多方面。甚至当我们经历随机事件(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时,基因都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方式。这就是生命的反馈循环,由每个孩子独特的基因组成所驱动。

好家长的功能:微调孩子的性格

那么,父母该从何着手呢?孩子的基因为他们的性格奠定了基础,影响着他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方式,但是基因 并不会 书写命运。如果你能和孩子的遗传倾向进行良好的“合作”,就能促使他们尽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并帮助他们控制可能引起麻烦的自然倾向。换句话说,环境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称为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6

对父母来说,这意味着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容易冲动,你就可以为孩子设定边界,帮孩子学习控制冲动,这样做能够帮助孩子抑制冲动倾向,减小这种倾向给孩子带来麻烦的可能性。如果你的孩子有高度情绪化的倾向(有的家长称之为“一惊一乍”),你就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管理情绪,让这种基因倾向得到控制。你也可以培养孩子天生的基因优势,使其进一步发展。例如,一个天生就喜欢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孩子,如果能在有更多互动机会的环境中成长,就能进一步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

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你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哪些环境有助于他们进步,哪些环境可能诱惑他们陷入麻烦。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也意味着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帮着把孩子的某些遗传倾向“调高”一点或“调低”一点,就像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旋钮一样。但是很遗憾,遗传倾向的开关按钮通常不归我们管(我得承认,我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幻想过这件事)。不过科学研究表明, 微调 孩子的天性,是父母最能够发挥影响力的方式。

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文·戈特斯曼(Irving Gottesman)提出了 反应范围 (reaction range)的概念,用以解释基因和环境如何共同作用于塑造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反应范围指我们可能自一出生就有某种遗传倾向,但环境会影响这种倾向的发展。例如,一个天生内向的孩子,他喜欢独处。但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温柔而坚定地让他与其他孩子接触,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更自如地与他人相处,而不是放任他一直独自待在房间里。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未来需要参与社交场合时能感觉自在些,即使这仍不是他最喜欢的活动。但不管你怎样做,这个天生内向的孩子都不太可能像外向的孩子那样,成为派对上的闪亮明星。

相反,如果你的孩子极其外向,那么在培养他时,你就可以引导他将天性宣泄在适当的出口,例如鼓励他参演学校话剧或参与公共演讲。这样他们就 不太可能 跑去酒吧的桌子上跳舞了!换句话说,基因倾向为我们孩子的发展设定了界限,但环境会与基因倾向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孩子最终长成的模样。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的任务:把孩子最好的基因倾向发挥出来,并帮孩子管理那些不太有利的基因倾向(即使我们自己也有这些倾向)。

还有最后一个需要被理解的遗传学概念: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表观遗传学与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是有联系的,它探究的是环境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影响基因的表达。环境体验可以影响基因的开启或关闭,或者基因表达的程度。新的研究表明,压力环境可能产生不利的表观遗传效应,会激活参与压力反应的基因,并导致一系列不良的生理、行为和心理反应。贫困或生活在犯罪率高的社区、有童年创伤、被歧视、被霸凌——所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基因表达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这些影响可能通过代际传播。所以,在教养孩子上用力过猛并不能让孩子变成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反而会让压力和创伤经历伤害我们的孩子,阻碍他们发挥出潜能。

现在,你已经基本了解了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孩子行为的方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帮助你识别孩子独特的遗传倾向,并学习如何为他们独特的基因组成提供合适的教养方式。这部分的内容将让你知晓,如何在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孩子发展的同时,为孩子打造一条顺畅的成长之路。 eDj6i3sKCGAdksVqnPXpNbOE2HslBF9HyJyabV27gEuA9y9qU4qWoS/ziTiXEYD7

要点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