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先天与后天:科学时代

让我们从最初开始:人们都认为父母在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从哪儿来的?

对父母角色的广泛重视(和误解)可以追溯到儿童心理学领域的起源。作为家长,你觉得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试图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久——研究者们 数百年 来一直都在做这件事。1787年,德国哲学家迪特里希·蒂德曼(Dietrich Tiedeman)发表了关于儿童发展的第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记录了他儿子在出生后30个月里的行为历程。蒂德曼深受17世纪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影响,后者相信我们的生命最开始都是一块白板,我们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自身成长的经验。近100年后,另一位德国教授威廉·普莱尔(Wilhelm Preyer)出版了《儿童的心灵》( The Mind of the Child )。这一著作描述了他自己的女儿在出生后头几年里的发展过程,并且经常被视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开端。

这些早期的“婴儿传记”记述了对单个儿童成长的观察。由此开始,儿童心理学领域逐渐扩展到对小规模的儿童群体进行研究,广泛观察这些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父母的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因此,研究对象也开始涵盖孩子的父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儿童发展研究的核心特征始终如一,即该领域一直以 观察性研究 为基础。但这一研究设计有着巨大的局限性,也是导致现今父母过多地看重自身在教养子女过程中作用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家庭研究及其局限性

这看起来天经地义:如果你想了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你就应该直接去研究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到目前为止,学界已经有了数千项(甚至更多)关于亲子的研究,而它们构成了大多数育儿建议的基础。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会要求父母汇报教养方式,并对孩子的某些特定结局指标进行测量。有时,研究人员要求孩子汇报自己和父母的情况;有时,研究人员要求父母汇报自己和孩子的情况;有时,研究人员也会从其他人(比如教师或其他照料者)那里获得信息。

这些研究一致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衡量联系程度的一种统计学指标),这些发现通常被当作是证明父母能够塑造儿童行为的证据。例如,其中一项发现就是:实施正向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好处,比如在父母温暖呵护下成长的孩子,会较少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反,严厉或变化无常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瞧!这就证明了父母教养的重要性,对吗?

别着急。

当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温暖地对待孩子,并用一致的、积极的方式来抚养他们。学术界确实有关于这类主题的研究,但问题在于,它们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是父母的行为导致了孩子的行为。

这种逻辑存在一个缺陷,可以归结为我们在高中科学课上学到的一个基本原理: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两件事是有联系的并不意味着是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

做出因果归因的最佳方法是进行对照研究。但这对儿童心理学家来说非常困难,因为他们不能通过试验将孩子分配给不同的父母。假如(只是假如)我们可以将孩子们随机分配给规则宽松和规则严格的父母抚养,这样我们就能检验教养规则的差异是否与孩子的行为差异有关了。“随机分配”也意味着要将不同类型的孩子同时分配给家规宽松、家规森严的试验组,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明确地得出结论:任何差异都是源于不同的教养方式。这种随机试验设计也是一种用来评估干预措施或新药是否有效的方法。

但是,我们在亲子关系中观察到的相关性无法确实地验证任何因果关系的存在,因为相关性无法提供关于影响趋势的信息。 也许 当父母热情对待孩子时,孩子会表现得更好。 也许 当父母对孩子苛刻时,孩子会变得更具攻击性。不过,反过来讲,表现更好的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温暖,也挺合理的。与闷在被子里、拒绝起床时相比,当我的孩子乖乖穿好衣服、在门口静静等待上学时,我会感到更暖心,更容易当个温柔的好妈妈。爱一个快乐乖巧的孩子要比爱一个发脾气的孩子容易得多!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不当行为:对更具攻击性的孩子,父母可能同样会进行更严厉的管教,以努力改善孩子的行为。也许,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出格行为的话,这些家长也会和蔼可亲。在这些逻辑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发现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表现之间存在相关性时,我们无法知道哪一种关联是正确的。 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导致了孩子的行为,还是孩子的行为驱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

这一区别太重要了,因为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关性曲解为教养的因果关系已经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就是长期以来看待自闭症的方式。医学专家最初认为孩子的自闭症是由母亲的冷淡导致的,是由于她们与孩子互动的方式不正确。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研究人员观察到,自闭症儿童的母亲不像一般母亲那样对孩子微笑,与其说话、玩耍。母婴间缺乏互动与自闭症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关性,但是研究人员却错误地得出结论:母亲的冷淡会导致孩子罹患自闭症。最终,通过对这些家庭进行长期随访,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与没有自闭症的孩子的母亲起初都是一样的,她们与孩子的互动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后来,罹患自闭症的孩子没有像大多数正常婴儿那样,对母亲的信号做出反应——这些婴儿没有嘎嘎笑,没有和母亲保持眼神接触,也没有表现得很享受这种互动。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妈妈们主动与孩子互动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这根本不是母亲的行为影响了孩子,而是孩子的行为影响了母亲。

对孩子和父母进行纵向研究 是梳理教养方式是否真的具有某种影响趋势的方法,因为研究人员可以在记录下孩子最初的状态后,再验证父母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孩子将来的行为,反之亦然。当研究人员对父母和孩子进行这种研究时,他们发现了令人惊讶的事情:儿童行为对父母随后的教养方式的影响通常比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更大。换句话说, 孩子对教养方式的塑造作用大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塑造作用

例如,在儿童发展研究领域十分出色的几位学者曾经组织过一项大型研究:他们对来自9个国家(中国、哥伦比亚、意大利、约旦、肯尼亚、菲律宾、瑞典、泰国和美国)的近1300名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研究对象代表了全世界12个文化群体。研究人员在孩子8岁、9岁、10岁、12岁和13岁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研究,并检测了父母的教养行为与孩子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双向影响。他们发现,在所有文化群体中,孩子都对父母随后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影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问题越突出,在下一个年龄点时父母对孩子的热情就越少、控制就越多,即使通过实验设计考虑到问题发生前儿童和父母的行为因素,结果也是如此。相反,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可以从父母的教养方式预测孩子未来的行为。父母温暖或严格的程度对孩子将来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并没有显著影响。这项研究强调了孩子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教养方式的,并验证了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反应,而非父母塑造了孩子未来的行为——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是一致的。

将亲子关系之间的相关性解释为是父母的行为 导致了 孩子的行为,或者反之,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还可能有某些因素同时影响着孩子和父母的行为,使得两者看起来相似,即使两者中一方的行为并没有直接影响另一方。我们将这些因素称之为“ 第三变量 ”。思考一下这个例子:买冰激凌与戴太阳镜之间具有相关性。这是否意味着吃冰激凌会让人戴上太阳镜?还是戴太阳镜让人吃冰激凌?当然都不是。吃冰激凌和戴太阳镜之所以相关,是因为还有其他变量同时影响着这两种行为——即还有第三个变量在起作用:酷热的艳阳天。高温天气使人们更可能吃冰激凌和戴太阳镜。而在亲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关性中,这个第三变量——可能同时影响父母和孩子行为的另一个因素——是他们共同的基因。

正如前面讲的例子,我们知道行为和情绪是受基因这个“第三变量”影响的。所以,当我们发现父母的温暖和蔼与孩子的正向行为相关时,有三种可能的解释:①父母的温暖让孩子表现得更好;②表现良好的孩子会让父母对他们更好;③因为基因会影响行为和情绪,而父母和孩子共享基因,所以这种相关性纯粹是这一事实的副产品。关于第三种解释,举例来说就是,父母如果携带良好行为的基因(让他们更可能成为积极、温暖的父母),就更有可能将良好行为的遗传倾向传给孩子。我们也知道攻击性是受基因影响的,因此父母严格的纪律与孩子更高的攻击性相关可能是因为:①父母严厉的纪律导致孩子更具攻击性;②孩子的高攻击性使他们的父母更加严厉地管教他们;③严厉的父母更可能携带与高攻击性相关的基因,因此,他们的孩子也更可能携带使他们更具攻击性的基因。这些可能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实际上,它们可能在共同发挥作用。(记住,你孩子的基因是通过随机组合而来的,其中只有50%的DNA来自你,而另外50%的DNA来自你的伴侣。这就是为什么无法保证你的孩子会继承你所有最理想的——或最不理想的——特征。)

简言之,当我们看到教养方式和孩子的某种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时,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父母正在影响着他们的孩子(很多儿童“专家”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同样有可能的是,孩子正在驱动着父母的行为,或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似性仅仅是由于他们共同的基因组成。也许,即使没有优秀或行为不良的父母,孩子同样也会优秀或行为不良。然而,如果没有一个完备的实验设计,我们就无法真正地了解其中的关联。我们知道,某些因素会让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表现产生关联,我们只是不能确定它们是什么。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自然实验,来研究孩子的基因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其行为,以及父母的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实际的作用。这些实验能够让我们一窥基因和环境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收养研究:基因的作用开始显现

收养研究是最初始也是最理想的自然实验 ,它让科学家们可以区分基因的作用和环境的影响。在我们讨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些相关性如何让我们弄不明白父母教养实际上发挥了多大作用)时,我指的是 在生物学上有关系 的父母和孩子。如果父母和孩子在生物学上有亲缘关系,并且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这时尽管他们看起来有相似性,但是你无法确定这种相似源自何处——是共同的基因还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但在收养家庭中,基因和环境就分开了。被收养的孩子(由非亲属抚养)继承到的基因来自亲生父母,而后者并没有给孩子提供生活的家庭环境,孩子的家庭环境是由与之无基因关联的养父母提供的。换句话说,基因和环境这两种因素在收养家庭中有着完美的自然分离!生物学父母提供基因,养父母提供环境。

这意味着研究人员可以从收养儿童、他们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有时还有兄弟姐妹)那里收集数据,以了解遗传倾向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以及家庭环境有多重要。收养儿童的行为更像他们的亲生父母(这意味着基因因素比较重要),还是更像他们的养父母(这意味着与教养方式相关的环境因素更重要)?这就是可以将基因影响与教养环境影响区分开来的自然实验。很酷吧?

收养研究可以揭示人类行为的成因,最有力的例子之一就是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案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影响着世界上约1%的人口,患者会出现幻觉和/或妄想。与自闭症非常相似,医生们最初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由“坏”母亲引起的(所有的事都怪到母亲头上,唉)。在这种背景下,她们被称为“精神分裂症母亲”,被认为没有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情感依恋,是冷漠、无情的母亲。那时的理论认为,就是母亲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导致了孩子罹患精神分裂症。花一分钟想象一下吧:你的孩子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种病使他们与现实世界脱节,而因为你是孩子的母亲, 人们还会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想象一下,那会多么可怕。首先,你会看到你的孩子那么痛苦,然后,雪上加霜的是,人们会说这都是你的责任!不幸的是,这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孩子患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的情况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医生都还认为孩子的绝大多数心理和行为障碍都是由于父母的失职造成的。但是,随后出现的收养研究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20世纪60年代末,有研究者发表了一项研究 2 ,这项研究跟踪调查了50名儿童,他们都是在1915-1945年间,在美国俄勒冈州医院由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们生下的孩子。所有孩子都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内与母亲分开,并被没有精神分裂症的父母收养。研究人员在这些孩子30多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了跟踪调查,将他们与生母没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收养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者发现,尽管没有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接触,但是在那50个孩子中仍然有17%患有精神障碍(debilitating disorder)。换句话说,携带精神分裂症基因的儿童,即使不在亲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环境中成长,仍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发展出了这类疾病,而一般人群发展出这类疾病的比例仅为百分之一。在这项研究中,生母没有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组儿童,没有一个人患上精神分裂症。这是第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孩子会患上这种疾病完全不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如今,我们都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度遗传性疾病,遗传率约为80% 3

这项收养研究非常清楚地表明,患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因素而非教养方式导致的。不仅是像精神分裂症这样的严重疾病显示出了生物学的作用,几乎所有采用收养设计的研究——从酒精问题 4 到婴儿羞怯问题 5 ,都明确证明了遗传效应的作用。孩子在所有行为结果上都表现得像他们的亲生父母, 即使他们不是由亲生父母抚养长大的! 我们的基因编码就是这么强大。

但是,父母们,不要绝望——孩子的命运并不 取决于他们的基因。收养研究也指出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 6 。例如,瑞典的一项收养研究调查了犯罪行为 7 :是什么让一些孩子更容易触犯法律?瑞典是世界上一些规模最大的收养研究的发起地,因为该国的人口档案系统记录了所有在瑞典出生或生活的个人的家庭关系信息,包括出生和收养信息。这些家庭信息可以与许多其他国家的个人信息数据库连接起来,从健康记录、住院记录、处方药登记,再到犯罪记录。(当我谈到我们能够借助北欧国家的个人信息数据库在这些国家进行研究时,美国人总是大吃一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心态,社会高度重视推动科学研究 。)在这些国家数据库里,基于个人信息登记追踪到的所有数据能够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被收养的孩子与他们的亲生父母、养父母有多相似。

为了更好地了解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从瑞典犯罪登记处(Swedish Crime Register)收集了关于收养儿童及其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刑事定罪信息。他们发现,那些被收养的儿童,如果其亲生父母有犯罪记录,那么即使他们不是由亲生父母抚养长大的,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率。虽然并不存在直接让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基因,但请回忆一下在导言中提到的内容,攻击性和冲动性等个性特征出现于生命早期,它们属于非常稳定的、受基因影响的气质因素,不难想象,这些特征与触犯法律的概率有关。

还有一个重点是,这项收养研究的研究人员还根据 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否有刑事定罪,以及收养家庭是否有离婚、死亡或疾病等因素,创建了一个“环境风险评分”系统,并假定这些因素都是环境压力源。结果表明,环境风险的增大也与收养儿童犯罪率的升高有关。换句话说,这些证据表明,在孩子的犯罪行为上,基因 家庭环境的影响都很重要。

收养研究为分别探究基因和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与理论基础,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收养变得越来越“开放”,因此被收养人与亲生父母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联系。这就干扰了“纯基因无环境”与“纯环境无基因”这两个自然分离条件。其次,另一个混杂因素是被收养的孩子的产前环境是由他们的生母提供的,所以研究人员无法把产前环境效应和基因效应分开,而只能从孩子出生后被安置到收养家庭之后开始研究环境影响。

也许,当今进行收养研究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收养越来越罕见:这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婚外怀孕的耻辱感减轻了。因此,除了从大型国家个人信息数据库中搜集数据之外,我们很难在他处获得可以进行收养研究的信息。以瑞典的这项研究为例,它的结论仅仅出自对国家数据库的分析。

双生子(双胞胎)研究:了解基因影响的有力方法

幸运的是,还有另一种精妙的自然实验,让我们可以研究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力,那就是双生子研究。在收养研究越来越难进行的时代,对双胞胎的研究越来越普遍了。从各种角度讲,双胞胎现象都是很有趣的。想象一下,你和另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人能够同时在这颗星球上走来走去!如果你有一个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那你一定更深有体会。双胞胎分两类,分别为 同卵双胞胎 异卵双胞胎 。同卵双胞胎的形成是单个卵子同精子结合,形成合子,但在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由于某种尚未完全了解的原因,这一合子分裂为了两个。瞧!这就出现了基因一模一样的两个人!

严格来讲,科学家和医学专家并不称他们为同卵双胞胎,而是 单卵 (MZ,monozygotic)双胞胎, mono 的意思是“一”,指他们是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来的。正因如此,他们的遗传物质100%相同,DNA序列也一模一样。而且由于基因完全相同,单卵双胞胎的性别也一定相同(要么是两个男孩,要么是两个女孩)。

另一种类型的双胞胎是异卵双胞胎,或者用科学的说法: 双卵 (DZ,dizygotic)双胞胎。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们源自两个合子( di 在希腊语中是“二”的意思)。双卵双胞胎是由两个卵子分别受精而产生的,就像普通的兄弟姐妹,只是由于受精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他们共享一个宫内环境,也因此年龄相同。双卵双胞胎有50%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因此,双胞胎的性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双胞胎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自然实验条件,因为他们本质上属于两“类”年龄相同的兄弟姐妹,他们共同成长在同一个家庭,由相同的父母抚养——区别在于他们基因组合的相似程度是不同的。从事双生子研究的科学家们会从数千对双胞胎中收集数据(包括单卵双胞胎和双卵双胞胎),然后比较单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某种特征完全由家庭环境决定,那么虽然双卵双胞胎之间遗传物质的相似度低于单卵双胞胎,但这一特征在双卵双胞胎之间也应该是相似的。

例如,如果是因为父母患有酒精使用障碍 ,从而增加了酒精滥用的环境因素——可能是因为家里有更多的压力源或更容易接触到酒精,那么,无论家里兄弟姐妹的基因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应该表现出酒精滥用问题的增加。换句话说,如果滥用酒精问题完全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那么你把任何两个孩子放在一个父母酗酒的家里,他们酗酒的概率都会增大。当然,出于伦理,我们不可能这么做,但是双胞胎现象在这一研究问题上是个特殊情况:孩子由同样的父母抚养长大,部分孩子(单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差异小于其他孩子(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差异。

另一方面,如果酗酒问题不仅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与其基因组成有关,那么单卵双胞胎摄入酒精的情况应该比双卵双胞胎更相似,因为他们的基因更相似。不仅如此,如果某方面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我们可以预期单卵双胞胎在这方面的表现应该大体相同(相关系数为1.0)才对,因为他们所有的遗传信息都一致;而双卵双胞胎应该是一半相似(相关系数为0.5),因为他们的基因只有一半是一致的。研究发现,单卵双胞胎几乎任何行为都比双卵双胞胎更相似,这告诉我们,行为是受基因影响的。

最后,如果单卵双胞胎的发展并不完全相同(实际上,他们在性格和行为上的许多方面都不完全相似,这也是科学家不喜欢称之为“同”卵双胞胎的原因),就说明一定有其他随机的环境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某种特质。例如,双胞胎之一可能经历了车祸或失恋等生活压力,而另一个没有,或一对双胞胎各自有着不一样的朋友群体。简言之,当单卵双胞胎在研究结果上表现出差异时,我们并不知道到底他们为什么不同;我们只知道一定有某种环境因素在起作用,使他们不同,因为他们的基因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现在,关于收养和双生子的研究已经有数 项了,涉及了你能想到的每一种行为。这些研究遍布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基于出生记录的国家双胞胎数据库 8 ,芬兰、挪威、丹麦和瑞典的一些大规模研究就引用了那里的数据。我参与了一项纳入了1万多对双胞胎的研究 9 ,涉及10年中在芬兰出生的所有双胞胎,我们从他们12岁起一直随访到他们步入中年,以了解酒精滥用问题的发展过程。荷兰也有一个大型双胞胎数据库 10 ,这个数据库包含大约12万对双胞胎的个人信息,其中一部分双胞胎在幼儿时期就登记了信息,并在3岁、5岁、7岁、10岁和12岁时与他们的父母一起接受了随访,提供了有关儿童早期行为发展的信息。其他大型双胞胎研究则是通过定向招募进行的,比如在美国,有几个州用驾照系统或出生记录系统建立了双胞胎数据库,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地方的数据库进行研究。我目前任教的大学就建立了一个这样的双胞胎数据库,涵盖范围包括美国大西洋中部的七个州 11 。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数据库的信息开展的研究涉及了药物使用和精神疾病 12 、人格与智力 13 ,还有离婚 14 、幸福感 15 、投票行为 16 、宗教信仰 17 、社会态度 18 ,以及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课题!为了弄清楚基因和环境因素对某种行为的影响,几乎每一种课题都有人通过双胞胎(和/或收养)研究的设计方式来进行研究。

所有这些研究得出的总体结论是, 几乎所有东西都受到基因的影响 。单卵双胞胎(拥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密码)几乎一定比双卵双胞胎(只有一半相同的基因密码)更相似,尽管两对手足都是在各自的家庭,由相同的父母抚养的。以下这些来自各种儿童行为研究的相关性指标,能够代表双胞胎研究成果中的一般情况。我们回忆一下,双胞胎之间的相似程度是通过相关性来衡量的,其范围从0到1,数字越大表明双胞胎特征越相似、行为越一致,而0则表示完全不同。一项关于自控力的大型研究发现 19 ,单卵双胞胎的相关系数为0.6,而双卵双胞胎的相关系数为0.3。在3岁儿童的焦虑/抑郁情绪研究 20 中,男孩单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7,双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3;对女孩来说,单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7,双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4。在7岁儿童的行为问题研究 21 中:男孩单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6,双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4;对女孩来说,单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6,双卵双胞胎相关系数为0.3。好了,我不会再用更多的数字来烦你了,你应该明白了。不管对男孩还是女孩来说,在几乎所有儿童(和成人)行为研究中,单卵双胞胎的相关性都比双卵双胞胎高得多,这意味着基因密码越一致的兄弟姐妹,相似度越高——基因很重要。我们出生时并非是一张白纸。那位影响了儿童心理学领域开端的哲学家——约翰·洛克,是错误的。孩子天生就有基因密码,这些密码会影响他们是否天生就更容易害怕、更容易冲动、更具攻击性,或者是否带有其他任何特征。

这些广泛的证据都表明着基因对行为的影响。你可能会想,难道基因决定了一切吗?等你真的了解了基因是如何塑造我们行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在下一章详细讨论),你可能就很难想出有哪些事情会不受基因影响。说真的,你可以先试着想一想再往下看。

我先来讲几个例子。我们的第一语言完全是受环境影响的。我最开始说的是英语而不是汉语,并不是因为我天生就喜欢说英语,而是因为我周围的人都说英语。但这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语言学习 能力 不受基因的影响(是受影响的),而是说你从哪门语言开始学习完全取决于环境。

当我们超越了传统的家庭研究,采用可以将孩子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区分开来的实验设计时,得到的证据是明确而令人信服的:我们的基因会影响我们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倾向,以及我们行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一位杰出的行为遗传学家——埃里克·特克海默(Eric Turkheimer)博士(他恰巧是我第一门心理学课的教授)写下了著名的行为遗传学第一定律:“人类所有的行为特征都是遗传的。” 22 这就是事实。当然,这条规则也有一些例外,但绝大多数的证据表明,人类的行为无疑受到了基因的影响。

出生即分离:基因影响力的个案研究

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普林格在39岁时相遇了。他们开着同样的车,在佛罗里达的同一个海滩度假。他们都抽塞勒姆牌香烟。他们都爱咬指甲。他们都和一个叫琳达的女人离婚了,又都娶了一个叫贝蒂的女人。他们中的一个人,孩子名叫詹姆斯·艾伦;另一个人的儿子名叫詹姆斯·埃仑。两人养的狗都叫“豆豆”。两人的拼写都很差,数学都很好。两人都做木工,并接受了一些执法培训。两人都有6英尺(约1.8米)高,180磅(约82千克)重。他们在39岁之前从未见过面。这两位吉姆是出生时就分离的单卵双胞胎,由两个不同的收养家庭抚养长大,直到将近40岁时才在一个研究实验室重聚、相识。

出生即分离的单卵双胞胎是双生子研究的另一个变体,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有多么重要。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实验设计。想象一下:两个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婴儿被安置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不同的父母抚养长大 [1]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自然实验啊,研究人员可以研究在不同父母的抚养下,这些基因相同的个体会有多么相似或不同。

正如你所料,单卵双胞胎在出生时即分离并被安置在不同的(非亲属)家庭中成长是非常罕见的。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起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 23 ,他们开始追踪在婴儿期就被分开的双胞胎。在这段长达20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们找到了100多对出生即分离的双胞胎,并将他们带到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心理和生理评估。对许多双胞胎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双胞胎吉姆就是这些重聚的双胞胎中著名的一对。

这项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发现:从个性、气质、社会态度、工作倾向和休闲兴趣等方面来看,分开抚养的单卵双胞胎的相似程度几乎与一起抚养的单卵双胞胎毫无二致。这个开创性的项目得到了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那就是 由不同家庭抚养的兄弟姐妹,其相似度并不低于由同一家庭抚养的兄弟姐妹

在特克海默博士关于行为遗传学定律的著名论著中,紧随“人类所有的行为特征都是遗传的”之后,第二条定律便是“个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小于受基因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基因相同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非常相似,即使他们在完全不同的家庭长大。

大问题:父母重要吗?

等一下,这些重大发现是否表明,无论父母如何养育孩子其实都没有什么区别?可惜,行为遗传学领域的发现往往就是被这样解读的。这可不是父母们想要听到的信息,因此这种研究基本已经被忽略了。但是,父母们这样像鸵鸟般集体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基因没有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发展,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这种想法还给父母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让他们在“塑造”孩子上加倍努力,也让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孩子怎么就是没法变得……(此处请自行填空)。这还导致了一种批判文化:如果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我们就会马上批评父母,因为我们相信肯定是父母做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这还意味着,如果我们认识并理解了孩子的自然遗传倾向,我们可能感觉自己不再是想象中那么“有作为”的父母了。

基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教养就不重要。这只是说明了基因的重要性。教养的重要性与我们想象的不同,这正是我在下一章要说的。

要点


[1] 当然,从伦理上讲,研究人员不可能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将双胞胎分开,将他们安置在不同的家庭。电影《孪生陌生人》( 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就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一家收养机构违背伦理,将双胞胎分开安置在不同的家庭以进行研究。——作者注 +djbrjeLmOsHdGllCkhl4pVXas+nQ/D8QQmPVb1EWHHnqHjbxZCON47JtF7eph7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