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为什么你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样

结婚前,我有六种关于养育孩子的理论;现在我有了六个孩子,但是没有了任何理论。
——约翰·威尔莫特(John Wilmot)(1647-1680)

闭上眼睛,想象你的孩子。

不,不是那个拒绝做作业的小人儿。也不是那个要吃蝴蝶粉不吃通心粉而在餐桌上大发脾气的小孩。

那个你想象中的孩子。

在你有孩子之前。

那个孩子,可能是一个甜甜的、安静的宝宝,依偎在你的怀里。可能是一个可爱的蹒跚学步的小朋友,你推着他/她玩秋千的时候,他/她就会仰着头开心地笑。也许他/她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运动明星,或者班上的优秀毕业生代表。也许你会梦想着他/她的大学毕业典礼,亦或是婚礼上,他/她将是那个英俊的新郎或者那个红着脸的新娘。我的意思是,我们都会有关于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想法。

但是,日复一日的育儿工作,实在跟我们的梦想相差甚远,倒更像是在打仗!你的孩子会闹着拒绝穿鞋,让你甚至没法出门去趟公园,而你只能在餐桌上生闷气。其乐融融的家庭旅行?四个小时,你的孩子会连续踢你的椅背四个小时,告诉你他根本不想去。

要把我们的孩子塑造成梦想中的样子怎么就这么难?

当然,对家长们来说,育儿建议倒是不少,有育儿班、育儿博客、育儿视频、育儿杂志、育儿书籍、育儿工作坊的建议。婆婆会教你怎么严抓纪律,闺蜜会教你怎么训练睡觉。这么巨大的信息量已经够吓人的了,但更要命的是,很多信息还是相互矛盾的!人类育儿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我们怎么还没把这件事弄清楚呢?作为家长,更重要的议题或许是,如何根据经常相互矛盾的建议做出最好的决定。

为何教养如此困难?

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很简单。育儿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战性,是因为你的父母、朋友和儿科医生的善意建议都忽略了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基因。

高中生物课并没有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DNA不仅对眼睛颜色是黑的还是棕的,头发是卷的还是直的进行编码,它还对我们的大脑,以及我们最基本的人生观进行编码。它为我们的个性气质、自然倾向以及与世界互动的独特方式奠定了基础。正因为遗传对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影响如此深远,所以养育孩子没有通用的“正确方式”。养育每个孩子都需要独特的“正确方式”,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基因倾向,才能引导他/她成为最好的自己,才能在家里少打些仗。

本书讲的是,如何根据孩子独特的基因组成,找到属于他/她的“正确方式”。这本书可以帮你从成堆的信息中找出真正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信息,让你不再那么焦虑。我是一位研究遗传学和儿童行为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我是一位母亲。我也曾深陷泥淖,我之所以得到“拯救”,该归功于我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在真正影响人类行为时所获得的知识。我写本书就是为了分享这些知识,也为了让你的生活更轻松。

幻想中的完美家长

在人类的历史中,我们从来没有花这么多时间来主动塑造我们的孩子。这种高投入的教养方式有着巨大的代价:让夫妻间的幸福感急剧下降,也让孩子越来越焦虑。往轻里说,孩子们一直在承受着压力;往重里说,他们简直是一直在被攻击。以前,孩子们可以去树林里探险或者在小区附近随便玩耍,只要在天黑前回家就行。但是,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如今,你要是让孩子一个人去公园玩,那孩子八成会被警察给送回家。甚至在有的圈子里,不监督孩子做作业,或者没让孩子上各种应试的课外班,都会被视为父母对孩子的忽视。

我们允许世界对父母提出了太多太多的要求,并且我们已经将这些要求内化:你的决定不成则败!你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决定你的孩子是成长为一个社会化程度高、适应力强的人……还是一个悲惨的巨婴!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就得把他/她塑造成一个成功的成年人,而你,得能居家陪伴、弄明白各种培训班、选上家委会主席、搞定各种功课(如果你 真的 爱你的孩子,上面这些最好一样都别少)。

有时候,即使同样为人父母,我们也会对彼此施加很大的压力。我承认我就干过这样的事。我敢打赌,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的事:当看到小不点在商店里大发脾气,看到大一点的孩子在公共场所狂奔,看到没礼貌的青少年在跟父母顶嘴时,我们会马上从这些孩子的行为联想到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且 心生腹诽 :这家长真应该好好管管自己的孩子!他们需要_____(在此处输入你最喜欢的育儿建议)。

在我儿子出生的头15个月里,我确信自己已经弄明白了如何为人父母。我的孩子可以一次睡上很长时间。他要是哭了,肯定是有什么需求,而且他很容易就能被安抚下来。我还记得我很不解,为什么人们会抱怨养育孩子那么困难。当然,作为一个狂热追求充足睡眠的人,我觉得每天晚上必须起来喂 一次 奶是挺麻烦的。但这似乎不像听说的那样,值得新手父母抱怨睡眠严重不足。我读了育儿书,上了育儿课,我的儿子那么开心。带孩子有什么困难的呢?

我当时不了解的是,并不是我带娃带得多么出色,才让我的宝宝不哭不闹、可以好好睡觉。我只是刚好运气好。真正让我的孩子在婴儿时期非常好带的原因,是 我的孩子自己 。即使作为一名研究遗传和儿童行为的科学家,我也曾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子女被养育得如何——不管是好是坏——都是父母的原因。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错觉,尤其是当你的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这很容易让你“居功自傲”,你会觉得孩子的优秀是因为你的卓越付出。但是,如果你的小婴儿是个在夜里睡不好的夜哭郎呢?或者如果你女儿的“可怕的两岁”从六个月大就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十六岁呢?这些也都怪你吗?你是需要读更多的育儿书,还是从婆婆那里寻求更多的意见?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烦恼的父母们常常开始责怪自己,想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但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更多地是由内心驱动的,而非父母。

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名叫玛丽·舍利(Mary Shirley)的科学家密切观察了25名婴儿在出生后头两年的状况。一开始,她的研究兴趣在于婴儿的运动和认知发展,但在随访这些婴儿的过程中,最触动她的却是被她称为“人格核心”的东西。通过对这些婴儿的持续观察,她注意到,婴儿在出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性格差异,这些婴儿在诸如易怒、哭闹、活动水平、对陌生人和环境的反应等方面有着系统性差异。

此外,这些差异似乎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都保持稳定。那些特别爱哭的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实验室都会经常哭泣。那些活跃的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陌生的实验室,都很活跃。最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差异似乎没有受到家长(在那个年代,主要是母亲)所做的任何事情的强烈影响。

从一开始就独一无二

其实,很大程度上,在受孕的那一刻,也就是当母亲的基因第一次遇到父亲的基因,并混合、匹配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胚胎时,孩子行为的很大一部分就已经定型了。所有二胎、三胎的父母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并且从刚生下来就不一样。当然,孩子也会有很多共同点。婴儿都会睡觉(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多)、拉“粑粑”(可能比你想的多),还会哭,还会吃。但在此之外,每个孩子出生时就有自己做小孩的一套方式,而且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差异。

发展心理学家将这种行为上的独特性称为 气质 ,它根植于基因,也就是每个细胞核中的小信息链,这个小信息链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 1 。这并不是说你没法影响孩子的行为,只是你得意识到,你的影响是有限的——就是说不管你做什么,你只能打好发给你的牌。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希望影响孩子趋向某种行为,远离另一种行为,你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基因组成。

基因差异使儿童从一落地就对世界的 反应程度 不同(他们对所遇到的事情会有多么沮丧或多么高兴),对反应的 调节方式 也不同。如果他们不爱吃奶油豌豆,他们是会把盘子扔到房间的另一头,还是只是在顺从地咽下去时做个鬼脸?如果他们坐婴儿车出去的时候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他们会激动得大叫,非得让你停下来让他们和小狗玩,还是会害怕得一个劲儿地躲?

孩子的天生气质,对父母来说极其重要,因为它是高度稳定的。

对儿童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显示,从3个月大的婴儿的恐惧感就可以预测其7岁时的恐惧感。从婴儿期的愤怒程度就能够预测幼儿期的愤怒程度。善于交际的婴儿成长为儿童或青少年时仍然善于交际。同卵双胞胎就算是在出生时被分开,由不同的家庭抚养,仍会非常相似。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塑造的。

正如你所料想的那样,由天生气质发展出的性格特征虽然在一生中都是稳定的,但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交能力强的婴儿表现为更常与其他婴儿相互咿呀“交流”和互动,并且更爱朝大人笑;而社交能力强的青少年则表现为更喜欢参加聚会,而非在家看书或和至交好友一起看电影。那些胆小的幼儿需要被鼓励着去尝试新玩具或爬上秋千;而胆小的青少年则需要被鼓励才会去参加学校的话剧表演或去参加毕业旅行

我的儿子个性非常冲动,小时候就会从很高的树上跳下来,长大一点后就开始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买摩托车、喝啤酒(唉,他那时才11岁)。他当然天生就有这样的倾向——他的父亲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这印证了,寻求刺激和冒险行为受到基因的强烈影响!

在这件事上,如果你的孩子是那种开开心心、善于交际的小孩,你可能觉得未来可期;而如果你的孩子很胆小或者爱发脾气,这可能就会让你很担心。其实大可不必。有件事你一定要了解: 气质本身并无所谓好坏 。大家可能都会觉得,生一个爱社交、爱笑、开开心心的小宝宝很不错。乐于接触新玩具、新朋友和新环境的开朗宝宝,更容易成长为外向 的青少年和成人,有着我们所认为的更积极的内涵。但是,善于社交、举止活跃的婴儿也更容易在以后出现控制力方面的问题。他们更容易冲动,当事情没有按他们的想法进行时,会更沮丧。他们更容易在青春期就尝试喝酒,也更容易和朋友一起进行其他冒险活动。

相较之下,虽然胆小的宝宝可能在一开始引起父母的担忧(有时甚至还会让父母感到有点尴尬),但胆小也会降低其冲动性和攻击性。胆小的孩子打架的概率会更低,在青少年时期做出那些不计后果的行为的概率也会更低。不过,胆小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悲伤和抑郁的情绪。

所以,重要的是:气质是无所谓“好”与“坏”的。它们只是在基因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特征,每种气质都有其优缺点。不同的气质特征对父母来说是容易还是难以应付,也可能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变化。虽然你家宝宝的暴脾气可能让你挠破头皮,但等他/她成年以后,这一特质会让他/她勇于对抗不公,那时你就会为此满心骄傲。

气质特征不仅很稳定,而且还与各种生活的挑战和人生成就有关,所以,了解自己孩子在基因影响下的气质至关重要。这也意味着,不存在“一刀切”的育儿方案。养育孩子的本质,其实是“培养”他/她独一无二的遗传密码。

我们必须承认,确实有一些孩子相比之下更难抚养。如果你亲眼见过患有自闭症或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你就能立刻认识到这个简单的事实。除了患病的孩子,那些天生就有某些气质特征的孩子,也会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方面给父母带来极大的挑战,让抚养变得非常困难。了解了这一基本事实,我们就可以卸下一些负担,也能更好地支持那些面对这种挑战的朋友。

如今在医学领域,医生们正致力于根据一个人的基因组成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被称为 精准医疗 ,或者 个性化医疗 2 。这一概念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是不同的,我们中的一些人更容易患癌症,另一些人更容易患心脏病,还有一些人更容易滥用药物或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挑战;有些药物对某些人有效,但对其他人却是有害的。通过了解每个人独特的基因密码,医生可以知道如何更好地预防问题,并在出现问题时进行治疗。

这一概念同样也适用于养育子女。孩子天生的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你的孩子最可能喜欢什么,他们可能擅长什么,什么可能给他们带来挑战,他们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什么?觉察这些,可以帮助你了解在抚养孩子时应该在哪些方面集中精力,什么样的教养策略可能最有效,什么样的做法可能是有害的。对你的第一个孩子有效的东西可能并不适合你的第二个孩子,对你朋友的孩子有效的东西可能对你的孩子却是无效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讨厌“ 教养 ”(parenting)这个词。一个发展心理学家说这种话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是将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那些事情称为“教养”(parenting)是有问题的。这暗示着这一切都是父母(parent)的事,而忽视了关系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孩子!良好的教养不仅关系到父母,也关系到孩子。正如医学正朝着个性化医疗的方向发展一样,我们早就应该接受个性化的教养方式了。

诚然,把这一主张成功应用到我自己的育儿实践中,着实花费了我一段时间。这一点在我训练儿子上厕所时尤为明显。在他的日托中心,能自己上厕所是升入3岁学前班的必要条件。但在他过完3岁生日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中,他仍然无意成为一个“大男孩”。他似乎完全满足于穿着尿布,和2岁的孩子泡在一起。“巧克力豆!”我的朋友为我指点迷津,“你得给他巧克力豆作为上厕所的奖励。”于是,我引入了这个刺激物,但是,唉,他想要巧克力豆是没错,但他完全不愿意通过上厕所来获得它们。这种做法只是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日常争吵话题:为什么不能给他巧克力豆,因为他知道我的巧克力豆就放在食品储藏室里!

另一位好心的朋友也给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你得找到他的“标准”——找出他喜欢的东西,再以此作为奖励。她的女儿一直在穿哪条裙子这件事上很挑剔。开始上厕所意味着她将拥有一波时尚浪潮。因为不上厕所,她就没有新裙子。显然,这方法有奇效。但当我尝试实施这个方法时,很明显我的孩子宁愿光着身子去日托中心也不愿上厕所。

在经历了数周的混乱和流泪(大部分是我的泪水)之后,我恍然大悟,我的孩子最看重的是胜利,他想要的是他能“赢”过爸妈,也就是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在我们家里,如厕训练变成了一场关于意志的全面斗争。因为他觉得我是想把这件事强硬地施加给他,所以他也同样强硬地拒绝。不过最终,我觉察到了这种动态的对抗,决定先让自己放松下来。我不再谈论如厕训练,而是继续过我们的日常生活。结果你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在几周后(我相信少不了那位从不讲废话的日托老师的一点鼓励,这位老师已经厌倦给他换尿布了),他开始自己上厕所,然后顺利升上了3岁的学前班。

要是我早一点醒悟过来,更多地关注到儿子的气质和性格——特别是他强烈的求胜欲望,我就可以让我们两人都不那么惊慌了。研究表明,对惩罚有更强烈反应的孩子(说的肯定就是我儿子)在父母要求顺从时也更敏感。换句话说,这种孩子你管得越用力,他们反抗得越激烈。而当父母不使用强权策略时,这些孩子更容易顺从。事后看来,我确实对儿子过了3岁生日还不会上厕所这件事太担心了!这让我拼命地催促他“解决”问题,而没有退一步想想他到底是如何反应的。其实思考一下就知道,如厕训练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大学生不会自己上厕所的,这让我很欣慰。最终,他们都学会了。

你孩子的DNA

在进一步讨论我们作为父母的角色之前,让我们先谈谈孩子的基因组成是从何而来的。穿越回基础生物课。不,不是你解剖青蛙的那一天,而是你学习卵子和精子如何结合成合子 ,然后合子继续分裂和生长,直到形成一个小小人的那一天。

组成DNA的化学物质像计算机代码的1和0一样排列形成基因,这些基因创造了蛋白质的“配方”,蛋白质负责我们身体从血压到行为的所有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由50%的来自生母的DNA和50%的来自生父的DNA组成,这些遗传物质混合和匹配,形成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孩子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各继承50%的DNA是随机的,每个孩子得到的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孩子有些特征看起来更像你,而有些则更像他/她双亲中的另一方。父亲及母亲随机一半的DNA,结合起来就组成了让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的基因密码,就算孩子有兄弟姐妹(他们也从父母那儿继承了独一无二的基因组合),他们的基因密码也不会相同。

兄弟姐妹通常比随机选出的两个人更相似,因为他们的遗传基因变异子集来自同一个基因库。兄弟姐妹平均有50%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由于人类基因组由约30亿个单位的DNA组成,所以即使是在兄弟姐妹之间,这么庞大的基因组也给不同的组合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目前地球上有76亿人,(基因)变异的数量令人眼花缭乱。根据独特的基因变异组合,你的孩子可能看起来要么像一个迷你版的你,要么会让你怀疑在医院的时候是不是被抱错了!

但除了在怀孕期间进行基因测试以排除重大问题外,大多数人对基因这方面并没考虑过太多。我们有孕妇装要买,有儿童房要装修,还有那么多的婴儿床、汽车安全座椅和婴儿推车得去挑呢。

当然,还有育儿班。大多数产科医生是在女性怀孕6~8周,第一次做产检的时候才会正式确认妊娠,但是育儿网站会建议你在第9周就开始参加各种“预备课程”,比如分娩准备、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二胎预备的课程。接下来的三个月是产前瑜伽课,分娩计划课,然后是分娩教育课程(显然这跟分娩准备课程还不是一回事)。连我这个大学教授都觉得这些课太多了!

不可否认,我也参加了相当一部分的育儿课程,老实说,这些课程确实让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我是包襁褓的标兵,我的孩子在1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裹得比墨西哥卷饼还紧。我也就有关宝宝大大小小的各项决策做了大量的功课。

但是,所有这些你为了小家伙学习的课程、做出的决定,都造成了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这也是“育儿神话”的开始。那些教你如何哄婴儿入睡、如何喂奶、如何安抚哭闹宝宝的图书,都在传递一种信息:只要你做好功课,你就会知道怎么让你的宝宝按时睡觉、吃饭,按部就班地遵守时间表上的一切安排。先学一学做法,再有效地实施,瞧!快乐、健康的宝宝就养成了!还有爬行、走路、出牙、如厕训练……有无尽的信息涌入父母的生活,给父母提供这些孩子发展关键阶段的所有养育要领。从受孕到婴儿出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把潜在的生物学因素给完全忽视了——事实上,你的孩子如何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基因编码决定的。

但是不妨想一想,在你参加那些育儿课程的时候,孩子在你的肚子里干什么呢?孩子在成长、在发育,并且基本上没有你的指导。他们的基因密码指导着他们的发育——手臂、腿、手指和脚趾、内脏、大脑——所有这些都不需要父母任何一方有意识的引导。我们习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事上,比如挑选婴儿床和汽车安全座椅,这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当我们在准备婴儿房和学习包襁褓的时候,必须要记住,与儿童发展有关的真正重要的事,绝大部分不需要父母的指导就会自然发生。那些事都已经内建在我们孩子的DNA里面了。

这并不是说你为孩子提供的环境不重要。科学家可以在实验室里提取出DNA序列,但光是这样并不能制造出一个小人来。这小小的DNA编码需要你,而且你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它:良好的产前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低水平的压力对发育中的胎儿来说都很重要。相反,使用药物和暴露于环境毒素中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作为父母,你当然希望尽你所能为宝宝的发育提供最好的环境。作为母亲,你可以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补充该吃的维生素、锻炼身体。如果你是那位重要的另一半,那么你可以为你怀孕的伴侣提供一个充满爱、支持和无压力的环境。

在怀孕期间,我们会意识到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能掌控的只有这么多。我们的宝宝一直在长大,我们对宝宝的成长惊讶不已。但是,一旦宝宝蹦了出来(向所有做母亲的朋友致歉,她们提醒我,分娩过程远不仅仅是宝宝“蹦了出来”),不知何故,我们就忘记了孩子在整个童年的发展同样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这个因素正是我们在为人父母时需要考虑的。

提供适应孩子天性的教养

经过数百年关于“先天/后天”的争论,我们现在知道,先天与后天是一种错误的二元论。它们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兼而有之”的关系——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各自扮演特定的角色,对孩子几乎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发挥了作用。但问题就在于,现在的父母将注意力几乎全部集中在后天方面,而相应的先天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这样,我们给自己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发展过程,而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 更明智 地参与。

这是挑战也是机会,进化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O. Wilson)用一句话很好地做了总结:基因对环境影响起着约束作用,但是,这是一种很有弹性的约束。换句话说,基因不是既定的命运,父母并不是无能为力,两方面都不可忽视。孩子不是等着用心良苦的父母来书写的一张白板。通过认识你的孩子真正是什么样的人,通过了解他/她与生俱来的独特基因密码,你可以让你的影响与他/她的自然倾向产生共鸣,帮助他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如何使用这本书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这种新颖的育儿方法背后的科学依据。第一章将向你介绍一些重要的研究,它们改变了我们对人类行为背后成因的理解,并揭示了遗传学对儿童行为的广泛影响,以及教养的局限性(如果你不太关心这类研究,并且愿意相信我所说的,你可以跳过这一章)。第二章将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基因密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发展、人格、行为以及他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的。如果你想成为更高效的(并且压力小得多的)养育者,这将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了解孩子的遗传倾向如此重要!本书的第二部分会把重点放在孩子身上。第二部分包含了多种关于孩子行为、个性倾向的调查,可以帮助你评估孩子的遗传特质。然后,我将带你了解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帮助你具体针对你的孩子调整教养方式,让他们得以发挥潜力并避开危险。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开始学着放松心情并获得信心,让育儿更快乐。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2q1HVDwIVk0pckZpCe4zlaH5FUDxdEfz2REZ0Kro6rJWw7fFajj9bS19f3hqDbm

要点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