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和家人不曾知晓我所遭受的一切。我的父母总对我说:“你现在就正在哭,你怎么能说自己毫无感觉?”每当我努力解释这一切,只觉得自己在做无谓的辩护。这有什么用呢?我生命中的这些人,永远也不会理解我。他们为何如此?他们从未体验过人格解体或是与周围一切脱离,以及那种似乎敷衍度日的感觉。谁能一天到晚跟个机器人一样?我整天为自己的将来而焦虑,为自己今后可能无法改变这种痛苦的不真实感而恐惧。一切似乎都很遥远,变得跟从前大不相同。我是怎么了?我的脑子怎么了?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它会不会在某一天消散?我想远离人群,但我知道这很难。
上面这段话出自一个患有人格解体障碍的年轻女性,她鲜明地描述了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相似的生活经历。生活中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人格解体是一种什么感觉,也无法体验它会给人带来多少痛苦,这些人里面包括你所爱的人和心理健康专家。你翻开本书也许正是因为上述遭遇是你再熟悉不过的了;也许你在向心理健康机构寻求帮助的这一路上跌跌撞撞,始终无果;也许你在恢复正常生活的路上被多次误诊,尝试了无数治疗。
如果你也有慢性人格解体的症状,那么当你偶然听到“人格解体”这个词,并得知其他人跟你有相同感觉的时候,你便会激动万分——终于找到了能确切描述你这种体验的词汇。当然,你也许到目前为止还从未听其他人聊起过他们各自人格解体的体验。有一些心理学术语是大众熟知的。如果你跟朋友或家人说你经历过惊恐发作,那么他们一听便能大概理解,不用你进一步描述具体的感觉。人格解体却是鲜有人了解的,这就意味着你不但要承担病痛发作的压力,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并让其他人也了解情况,甚至你可能还得独自为自我疗愈采取一些行动。找到能治疗抑郁症、恐惧症或者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精神病学专家或心理学家很容易,但要找到一个能治疗人格解体障碍的心理健康专家却没那么容易。不过幸运的是,对人格解体障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
人格解体障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其他心理学现象,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但有一件事目前是清楚的:人格解体障碍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也没有绝对可靠的医疗选择。如果你感染细菌又吃了相应的抗生素,也许很快就能好转。但是人格解体障碍却没这么简单。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个针对人格解体障碍的治愈手段,而且强行寻求一个治疗办法可能会是弊大于利。这听起来很难接受,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想让你知道,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来缓解病症。人格解体障碍是可以应对的,你可以重回正常生活。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你在投入生活的同时化解不适。我们会探究接纳原则,并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忍受不适感的策略,同时帮助你探寻对你而言有意义的事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战胜人格解体障碍意味着拒绝让它推着你走、指挥你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治愈人格解体障碍,但是我们可以为你提供一种途径和方案,使你武装自己,夺回生活的指挥棒。你陷入这样的境况当然不是你的错,但是能开启走出困境这一过程的人只有你自己。我们坚信任何患有人格解体障碍的人都不该在人生半途被残酷宣判,虽然康复过程艰辛,但总是有希望的。
本书的前面几章讲述了关于人格解体和人格解体障碍的更多知识,之后的章节主要关注治疗方法。我们会引入接纳承诺疗法,并为你介绍该如何应用这一疗法从而减少痛苦、更好地生活——即便人格解体障碍仍然存在。我们还介绍了正念、接地训练策略和辩证行为疗法。我们还会教给你一些行为主义策略,帮助你正视不适感,并寻求有益于健康、实用的生活活动。
在我们着眼于帮助你应对人格解体障碍的同时,我们也做出如下预设。你在学习后文所讨论的行为和接纳策略时,要将这些预设铭记于心,这一点很重要。
本书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你了解并克服人格解体障碍。你可以先大致浏览各个章节,整体了解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从头开始仔细阅读每个章节。当然,你不用事事都对号入座,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完全相同的症状,但其中一定有你可以感同身受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个人陈述。你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要做好笔记,完成练习,遵循书中提供的建议。如果你的家人也一同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你的感受,这可能会很有帮助。第七章将会讨论你应如何与你所爱的人就你的体验进行主张式沟通。因为当你能够和他们分享你的经历,并被他们理解时,你所爱的人会帮助你减轻孤立无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