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我们深感荣幸,通过译者对本书的翻译,我们跨越了语言的藩篱,与你们相聚在此。自本书最初问世以来已经有10余年,我们发现书中介绍的技术仍然对我们在美国的患者具有重要启示和帮助。虽然跨文化研究告诉我们,相较于东方文化,某些精神障碍在西方文化中更为常见(反之亦然),但人格解体障碍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人格解体障碍的诱发因素也具有一致性,经历过创伤或具有精神疾病史的个体更容易受到其影响,这种规律在美国、亚洲的许多国家,以及其他研究过人格解体障碍的地区都有观察到。因此,人格解体/现实解体似乎是对严重应激(以及身体由此产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一种自然反应,这种反应似乎已经深深“植根”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了,无论个体来自哪种文化背景。既然我们都有可能受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的影响,那么所有人应该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然而,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优势,因为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在西方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中的认可度更高,普通大众对人格解体障碍的认识也日渐深入。西方人可以通过电影、音乐和社交媒体了解人格解体和分离。这种对人格解体障碍的兴趣、理解,以及相关服务的增多,在东方国家尚未被广泛观察到。然而,在中国,人格解体障碍带给人们的影响并不亚于西方人。我们希望本书中文版所带来的知识力量,能让以中文为母语的读者受益。
本书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认为书中包含的技术能够为中国读者带来助益,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荣幸。尽管本书是以美国文化为背景编写的,但其中许多策略的基本理念与东方的精神和哲学有相通之处。事实上,辩证行为疗法与接纳承诺疗法都非常重视通过正念看待痛苦,同时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这使得人们能够避免因为与痛苦抗争而加重痛苦。接纳承诺疗法和辩证行为疗法的研究者一直对佛教、道教和其他古老东方传统中蕴含的精神疗法表示赞赏,而这正是本书所建议的生活方式的基调。东方哲学中强调的不评判/不强求,顺应并观察当下时刻,近年来才在西方心理学中逐渐得到系统研究和应用。同样,佛教中“无我”(anatta或non-self)的概念在接纳承诺疗法的前提中得以体现,即跨越心灵的喧嚣,培养与超越性的自我感(无自我)的联系。这些概念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或许还很陌生,但东方读者对此可能已经非常熟悉。我们始终认为,这种方法对于那些患有人格解体障碍的人们可能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选择,因为过度专注于或试图解决症状只会让挣扎加剧,患者的生活也越会被这种挣扎所吞噬。我们衷心希望本书中文版能够为中国填补人格解体障碍治疗方面的空缺。感谢你们的信任,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心灵之旅。
凯瑟琳·唐纳利
在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DPD)这一领域中,文献稀缺,由福根·涅兹罗格鲁与凯瑟琳·唐纳利合著的《不真实的我:人格解体障碍自我疗愈指南》是一部备受欢迎的新作。据估计,人群中多达2%的人在一生中会被该病症所扰,但其诊断率不尽如人意。患者被频繁误诊,常辗转于各个心理健康专家,以寻求准确诊断、有效治疗以及未来痊愈的希望,却越发沮丧和绝望。即便该病症得到确诊,许多医生仍对其束手无策,不知最佳疗法是何,因为相较于其他精神障碍,慢性人格解体的治疗方向仍然模糊不清。但令人欣喜的是,这本书介绍了丰富的心理治疗取向,可以对众多患者提供帮助。
这本书通俗易懂,既面向普通大众,也面向在诊疗中寻求信息帮助的临床医生。前三章介绍了该病症的所有复杂面貌,包括症状、随时间发展的病程、常见的诱因(如创伤和家庭功能障碍),以及它与相关精神障碍的重叠和区别。这本书还涵盖了一些基本的神经生物学知识,以便读者对人格解体障碍的生物学基础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这本书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各种心理疗法,这些疗法可用于治疗慢性人格解体。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既借鉴了接纳承诺疗法,又参考了辩证行为疗法,并将这两种模型应用于人格解体障碍的治疗。作者通过众多实例,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患者的自我关注以及对病症的强迫性专注往往会导致更多的痛苦,而以接纳和基于当下的正念这两种心理状态作为改变的基石,来缓解痛苦和折磨。书中描述了由该病症引发并可加重病症的思维、感受与回避行为,强调即便症状带来极度的痛苦,患者也要提高个人成长潜力,坚定生活依然值得的信念。
作者还介绍了辩证行为疗法在治疗慢性人格解体时的基本原则:基于当下的正念、痛苦耐受、觉察、情绪调节及人际效能。这些原则,辅以侧重暴露与反应预防的传统行为疗法,不仅针对人格解体障碍的症状,还针对其既往诱因和最令人恐惧的后果。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其他治疗方案,如认知疗法、全面健康策略和药物疗法。
这本书内容全面、与时俱进、可读性强、便于使用。书中提供了许多小故事和实例、练习和工作表,每章都有有益的内容总结,同时设有问答环节,解答了人格解体障碍患者最常表达担忧的一些问题。这本书是对人格解体障碍这一新兴领域的极大补充,不论患者还是临床医生,阅读此书都会受益匪浅。
达芙妮·西米恩博士
《非真实感:人格解体障碍与自我丧失》(
Feeling Unreal:
Depersonalization and the Loss of the Self
)作者
美国纽约市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
精神病学副教授
我的朋友和家人不曾知晓我所遭受的一切。我的父母总对我说:“你现在就正在哭,你怎么能说自己毫无感觉?”每当我努力解释这一切,只觉得自己在做无谓的辩护。这有什么用呢?我生命中的这些人,永远也不会理解我。他们为何如此?他们从未体验过人格解体或是与周围一切脱离,以及那种似乎敷衍度日的感觉。谁能一天到晚跟个机器人一样?我整天为自己的将来而焦虑,为自己今后可能无法改变这种痛苦的不真实感而恐惧。一切似乎都很遥远,变得跟从前大不相同。我是怎么了?我的脑子怎么了?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它会不会在某一天消散?我想远离人群,但我知道这很难。
上面这段话出自一个患有人格解体障碍的年轻女性,她鲜明地描述了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相似的生活经历。生活中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人格解体是一种什么感觉,也无法体验它会给人带来多少痛苦,这些人里面包括你所爱的人和心理健康专家。你翻开本书也许正是因为上述遭遇是你再熟悉不过的了;也许你在向心理健康机构寻求帮助的这一路上跌跌撞撞,始终无果;也许你在恢复正常生活的路上被多次误诊,尝试了无数治疗。
如果你也有慢性人格解体的症状,那么当你偶然听到“人格解体”这个词,并得知其他人跟你有相同感觉的时候,你便会激动万分——终于找到了能确切描述你这种体验的词汇。当然,你也许到目前为止还从未听其他人聊起过他们各自人格解体的体验。有一些心理学术语是大众熟知的。如果你跟朋友或家人说你经历过惊恐发作,那么他们一听便能大概理解,不用你进一步描述具体的感觉。人格解体却是鲜有人了解的,这就意味着你不但要承担病痛发作的压力,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并让其他人也了解情况,甚至你可能还得独自为自我疗愈采取一些行动。找到能治疗抑郁症、恐惧症或者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精神病学专家或心理学家很容易,但要找到一个能治疗人格解体障碍的心理健康专家却没那么容易。不过幸运的是,对人格解体障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
人格解体障碍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其他心理学现象,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但有一件事目前是清楚的:人格解体障碍没有快速的解决办法,也没有绝对可靠的医疗选择。如果你感染细菌又吃了相应的抗生素,也许很快就能好转。但是人格解体障碍却没这么简单。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个针对人格解体障碍的治愈手段,而且强行寻求一个治疗办法可能会是弊大于利。这听起来很难接受,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想让你知道,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来缓解病症。人格解体障碍是可以应对的,你可以重回正常生活。本书的目标就是帮助你在投入生活的同时化解不适。我们会探究接纳原则,并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忍受不适感的策略,同时帮助你探寻对你而言有意义的事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讲,战胜人格解体障碍意味着拒绝让它推着你走、指挥你的生活。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治愈人格解体障碍,但是我们可以为你提供一种途径和方案,使你武装自己,夺回生活的指挥棒。你陷入这样的境况当然不是你的错,但是能开启走出困境这一过程的人只有你自己。我们坚信任何患有人格解体障碍的人都不该在人生半途被残酷宣判,虽然康复过程艰辛,但总是有希望的。
本书的前面几章讲述了关于人格解体和人格解体障碍的更多知识,之后的章节主要关注治疗方法。我们会引入接纳承诺疗法,并为你介绍该如何应用这一疗法从而减少痛苦、更好地生活——即便人格解体障碍仍然存在。我们还介绍了正念、接地训练策略和辩证行为疗法。我们还会教给你一些行为主义策略,帮助你正视不适感,并寻求有益于健康、实用的生活活动。
在我们着眼于帮助你应对人格解体障碍的同时,我们也做出如下预设。你在学习后文所讨论的行为和接纳策略时,要将这些预设铭记于心,这一点很重要。
本书的设计初衷是帮助你了解并克服人格解体障碍。你可以先大致浏览各个章节,整体了解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从头开始仔细阅读每个章节。当然,你不用事事都对号入座,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完全相同的症状,但其中一定有你可以感同身受的地方,尤其是那些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的个人陈述。你在阅读本书的同时,要做好笔记,完成练习,遵循书中提供的建议。如果你的家人也一同读了这本书,了解了你的感受,这可能会很有帮助。第七章将会讨论你应如何与你所爱的人就你的体验进行主张式沟通。因为当你能够和他们分享你的经历,并被他们理解时,你所爱的人会帮助你减轻孤立无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