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眼前的环境仿佛与我毫无关系。”

“我就像一个按程序设定自动运行的机器人。”

“我好像活在梦中,梦境甚至比现实更为真实。”

“我表面看似正常,但灵魂深处空洞、虚无、缺乏意义。”

“与亲人或朋友共处时,我不再拥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

“好像有一层膜罩住了我,我的头脑恍惚,视野蒙眬不清,注意力不能集中。”

若你是一名精神心理领域的工作者,那你翻开这本书,或许是因为从患者或来访者口中听到了以上陈述,但在深入查阅文献以前,你对它们的认识可能仅限于医学教材上几段抽象的描述。若你是一名母亲或父亲,那你翻开这本书,或许是因为从子女口中听到了以上陈述,可能你起初对此毫不在意,甚至嗤之以鼻。当然,若是你本人翻开这本书,也可能是因为这些陈述正是你自己的内心写照。或许你感到了异样,却难以诉说,因此将其埋于心底;又或许你已经踏上了寻医问药的旅程,却在途中屡屡受挫。这便是人格解体障碍领域——一个尚未引起广泛重视、缺乏研究、晦涩难懂的领域——的现状。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格解体障碍(或称为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都并非罕见病,但由于社会各界对该病症不甚了解,普通大众对此从未耳闻,患者难以准确描述自身症状和体验,部分医生倾向于将之解释为抑郁症或焦虑症的继发症状,故而容易给人以该病症相对少见的印象。国外研究发现,人格解体障碍影响了世界上1%~2%的人群,存在诊断延迟(7~12年),同时常与焦虑症、抑郁症、物质滥用等共病,易被误诊、漏诊,会导致认知与社会功能损害等值得关注的问题。而在中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人格解体障碍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也发现了相似的现象。在中国的人格解体障碍群体中,患者自发病后通常耗费平均3年的时间才会首次就诊,而在此基础上需要再耗费平均3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此外,信息处理、注意力、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减退以及社会功能损害的问题在我国同样非常突出。

尽管国内外医生、心理专家、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探索,但至今尚无公认的针对人格解体障碍的特效疗法。对相对庞大的患者群体来说,一本取用简便、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自我疗愈指南便很有必要。然而,国内市面上尚无一本以人格解体障碍为主题的中文书,患者对该病症的了解,大多依赖互联网上由网友分享的个人经验,或从中外文献中搬运的碎片化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偏颇的诱导性内容,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全面性等问题,患者在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容易受其误导。

《不真实的我:人格解体障碍自我疗愈指南》是福根·涅兹罗格鲁与凯瑟琳·唐纳利撰写的一本深具意义的书,涵盖了心理治疗在人格解体障碍中的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自助指导,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诊疗辅助。与聚焦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战胜人格解体障碍和不真实感》( Overcome Depersonalization and Feelings of Unreality )有所不同,这本书在“正念”“接纳”“承诺”等心理策略的框架下,通过一系列生动贴切的隐喻,阐释了人格解体现象及其造成的种种困境,详述了当个体发现自身症状符合人格解体障碍时应当如何寻求帮助,并提供了大量易于操作的心理自助练习。“正念”即活在当下,对眼前之物保持觉察,而非沉溺于不可变的过去或不可知的未来;“接纳”与“承诺”则在于将痛苦与不适视作生命中的常态,遵循自我价值,投入生活,而非被痛苦或不良情绪所主导。显而易见,在缺乏高度有效的治疗方法的背景下,这样的心理策略意义非凡。此外,书中关于人格解体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药理与物理疗法的叙述,也有助于精神科医生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

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人格解体”“现实解体”这类名词也正在进入大众的视野。在这一进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患者和专业人士的有用资源。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在保证语言规范化与内容专业化的前提下,力求表达通俗易懂,但由于这是国内首次正式尝试将人格解体障碍主题的书籍翻译为中文,鲜有前者经验可供借鉴,若有需要改进之处,还请同行予以指正。在此,我衷心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这样一部宝贵的著作,以及所有参与翻译的人员的辛勤付出。同时,我也特别感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原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原院长马辛教授为本书作序。我们共同的愿景是,此译本能够帮助更多中国的人格解体障碍患者理解自身状况,探寻疗愈之道,提高生活质量。

贾竑晓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2023年12月18日于北京
vnzXGmw+CBYzyorksNN6amNhK2gse3EAIhyejQIJJnt+ULWDVG7mY5P57yv0ee2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