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马形讲义

马者,最仁义之灵兽,善知人之心,有垂韁之义 [1] ,抖毛之威,有蹟蹄 [2] 之功,撞山跳涧之勇。取诸身内,则为意,出于心源,故道经名意马 [3] 。意属脾,为土,土生万物,意变万象。以性情言,谓之心源。以拳中言,谓之马形。以拳法之用,有龙之天性,翻江倒海之威。 [4] 此拳外刚猛,而内柔和,有心内虚空之妙,有丹田气足之形。拳形顺,则道心生,阴火消灭,腹实而体健。拳形不顺,则心内不能虚灵,而意妄气努,五脏失和,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手足亦不灵巧矣。故曰:

人学烈马迹蹄功,战场之上抖威风。

英雄四海扬威武,全凭此势立奇功。

学者于此形,尤宜注意而深究。步径直,两步一组。如下图 [5] (图24)

注释

[1] 垂韁之义:垂韁救主之义。垂,垂下。韁,韁绳。《异苑·卷三》:“苻坚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所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韁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援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

[2] 蹟蹄:当指马斗时,双后腿支撑,身体直立起来,用前蹄向前下刨击,在对方身上留下蹄印。蹟,又作“跡”,脚印,痕迹。

按: “蹟蹄”一词目前可见多种解释,今将代表性的三种罗列于下,供读者参考鉴别。

其一,疾蹄,是将“蹟”写作“疾”,当为误植。

其二,后蹄超过前蹄,是将“蹟”解为“追踪”,这是说“马奔”,不是说“马斗”。

其三,孙禄堂《拳意述真》记郭云深先生言:“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足蹬’是后足,‘马有蹟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这是说两足发力的普遍法则,不特指马形。

[3] 故道经名意马:道经之一,汉代魏伯阳《参同契》:“心猿不定,意马四驰。”

[4] 以拳法之用……翻江倒海之威:《山海经·图赞》:“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可见,中国自古认为马与龙有密切关系。

[5] 下图:指第一节“马形进步路线”图。

第一节 马形进步路线

图24

第二节 马形右起势

图25 马形右起势一图

三才势 [1] ,先将左足尖向外横斜着垫步,左手同时攥上拳,向里平着合劲,合至与肘相平,成半圆形,扣 [2] 为阳拳,虎口向里,与心口平齐;右手亦同时攥上拳,向里拧劲,手心朝上 [3] ,顺身 [4] 向前伸,至左手腕下,距离二三寸,后肘 [5] 直对心口停住。两肩里扣 [6] 。头顶劲。身子阴阳相合。目前平视 [7] 。此势谓之马形摇身,即伏身前进之意也。 (图25)

注释

[1] 三才势:由三才势。

[2] 扣:翻扣。

[3] 手心朝上:拧至手心朝上。

[4] 顺身:顺着身前中线。

[5] 后肘:即右肘。

[6] 两肩里扣:扣肩。

[7] 目前平视:目向前平视。

第三节 马形换势

左足不动,右足向左足前进步着地。右手同右足进时 [1] ,极力向前伸劲抖出 [2] ,与右膝相顺;左手亦同时向后拉劲,拉至右肘下,仍阳拳停住。两肩向外开展,头顶劲,身抖劲。目视右手大指根节。此势谓之马形抖毛硬撞山 (图26) 。前两势承上接下,演时一气贯彻为合宜。

再演则为左势,一切手法、步法,仍与前右势势法相同,循环左右,两势互相更换。次数多寡自便。

图26 马形换势二图

注释

[1] 右手同右足进时:右手在右脚进步的同时。

[2] 极力向前伸劲抖出:极力向前用整体抖劲打出。

第四节 马形回身法

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此势右足在前,左足在后。 [1] 转身时,先以右足顺左边向后回扣至左足根后,身势亦同时顺左边向后转面 [2] 。右手扣成阳拳,右肱仍作半圆形,虎口朝里,向怀中合劲。左足亦随身回转时足尖向前 [3] ,左手仍作阳拳,扣在胸上,与右膝相顺。身斜步拗,头顶肩扣。目前平视 (图27) 。谓之马形摇肩伏身势,如第二节一图。再进步换势,如第三节二图。收势归原地休息。 (图28)

图27 马形回身三图

图28 马形左转回身路线

注释

[1] 此势右足在前,左足在后:下面的转身法假设此时是右足在前、左足在后的马形势。

[2] 身势亦同时顺左边向后转面:身势也左转180度向后。

[3] 左足亦随身回转时足尖向前:左脚也随着转身,以脚后跟为轴外扭调顺。向前,指朝向转身后的前。 9IfuNWNl9tMIE4Hs2R1vNesTqZ7Qx8/stTu+9KDojwNhN0ZXPUkBt4v3CINERL4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