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孔子庭训

孔子“过庭语”深刻内涵

家教简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但没有一个家族能像孔氏家族那样历经2500年始终兴盛。为何兴盛?有何秘籍?从《孔鲤过庭》中可以领悟孔子深邃思想和博大情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倡导仁、义、礼、智、信,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鲤过庭》是孔鲤接受孔子“庭训”的典故。

摘抄孔子《论语》,135cm×35cm,作者:陶旭

家教原文

孔鲤过庭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选自《论语·季氏十六》

《孔鲤过庭》(竖式排版)

家教探析

孔子“过庭语”深刻内涵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无论是汉朝的刘氏家族,还是晋朝的王谢大家族,无论是盛唐李家、大宋赵家,还是大明朱家、大清爱新觉罗家族,没有一个家族能像孔氏家族那样历经2500年始终兴盛,没有一个圣人像孔子那样影响一个家族千年兴衰,没有一个先贤能像孔子那样影响并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可以说,孔子学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思想,是儒家道德规范的行动指南;孔子庭训,是先贤传颂至今的经典家训。

一、不学诗,无以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山川湖泊;无论是驰骋沙场,还是行旅劳作,古人总习惯用特有的情致去抒怀感叹。在中国人眼中,天地万物皆有情致,人间悲欢均可吟咏,世人的思维或灵感,只要有感而发、吟咏成诗,就像割蚌行珠永放光辉,让人读来风烟俱净、口齿生香。也正因此,孔子很重视“诗教”,并且将诗歌与人格高度统一,寄情于景物,反哺于精神。《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鲤过庭》更证明了孔子重视“诗”对孔鲤成长的影响。陈亢问伯鱼说:“你从你父亲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恭敬地快走而过。父亲问我道:‘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就说:‘不学《诗》,就不会讲话啊!’我退下来就学《诗》。”孔鲤是孔子和亓官氏的独子,其不像他父亲的学生那么有才华。纵观整个论语,其出现的次数比较少。在“过庭语”中,孔子庭训首先就是言“诗”,教导孔鲤“不学诗,无以言”。此中“诗”指《诗经》。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他们在说理论典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那么,在孔子眼中《诗经》到底为何如此重要呢?孔子曾经对诗经有过一个总评,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还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意思是说:学诗,可以培养想象力,兴起人的高尚情志,提高观察力,了解天地万物与社会大千,锻炼合群性,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学会孝顺父母的方法,找到报效国家的途径。正因为如此,在春秋时期,《诗经》的主要功用并不完全是文学性的,乃至朝廷礼聘会盟等正式外交场合,宾主双方都通过赋诵《诗经》中的篇章来表达敬意或愿望。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和秦穆公相见并得到秦穆公支持的事件:“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双方通过不同的诗歌,委婉而体面地达成了一项重大的外交决策,显示了春秋政治优雅华丽的一面,符合双方身份和当时的政治气氛。否则,就有可能招致讨伐,可见赋诗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儒家思想历来为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孔子对《诗经》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文人对《诗经》的重视和学习,为推动《诗经》传承和弘扬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不学礼,无以立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在《孔鲤过庭》中,我们可窥见孔子对礼的坚守和影响。孔鲤接着对陈亢说:“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中,我又恭敬地快走而过时,父亲问我道:‘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他就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啊!’我便退下来学礼。只听到过这两次教诲。”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孔子为何强调礼?因为孔子处在春秋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虚设,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和韩,史称为“战国七雄”的局面,真可谓是“礼崩乐坏”。孔子的祖国是鲁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其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广泛研读典籍,向往尧舜禹三代时期道德盛行、民众安居乐业的美好社会;赞赏周初建时,周公为了国家的稳定昌盛所制定的一套完整且成熟的礼乐制度。于是他想以一己所学、力挽狂澜,恢复周朝早期那种秩序井然的社会状况;希望文明不被湮灭,恢复周初的礼乐教化。可以说传播道的火种,就是孔子一生奔波操劳的原动力;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让人们重新重视礼乐,就是孔子一生奔波操劳的奋斗目标。可是,现实非常残酷,他的理想很难实现,但他仍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最终没能真正地恢复礼乐制度,社会的礼乐崩溃愈演愈烈,最终国与国之间互相侵吞。直到秦统一六国建立帝制,周礼也被修改成了帝制之下的一些新的礼制规范。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步。然而在那乱悠悠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教化思想,教导学生依礼而建立人格,最终达成“仁”的至高修为境界,却成了永不磨灭的智慧。在三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指引着人们人生的方向。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中国在世界上被称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可以说与孔子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摘抄孔子《论语》,135cm×32cm,作者:陶旭

三、过庭训,传千载

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意思是: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成为弟子。事实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不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其中大多数出身平民,如颜回、子路、曾参等,也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还有商人出身的子贡和大盗出生的颜涿聚。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虽学生来源不一,却一视同仁,甚至连儿子都不能特殊教育,说明了孔子有教育家的宽大胸怀。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和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教育思想为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孕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在《孔鲤过庭》中记载:作为年长孔鲤的学生,陈亢怀疑老师给自己的儿子孔鲤“开小灶”。而孔鲤讲了与父亲单独在一起关于学诗、学礼的教导,使陈亢感受到孔子深远的教育思想。陈亢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得知学《诗》很重要,得知学《礼》很重要,还得知君子严格教育自己的儿子的事情。”此家训影响深远,后遂以“过庭训”“庭训”“鲤对”“过庭闻礼”等,指子女、学生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诲;用“鲤庭”表示教育场所。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现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典籍。

赏诗悟典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感悟】 公元725年,唐玄宗到泰山祭天,行封禅大礼。封禅之后,派使者祭孔子,有感而发作此诗。该诗赞美和褒扬了孔子仁义道德,我们品读此诗可感悟孔子坚守理想道德以及有教无类的伟大情操。 2Zp0K8aaXoAPeP5xHI7ZdUot2G1nQj2dwd3BYTWZSrIholiJYVikcOZ8Bjz/F6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