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公谏王

首篇阐述执政要义家教

家教简介

在中国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周朝统治近800年,时间之长、影响之远,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其因何在?根缘为何?我们可从《尚书·无逸》中窥见一斑。

周公,姬姓,名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其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高度评价。

《尚书·无逸》记录了西周初年,周公在内外隐忧严重情况下对成王的训诫。既是大臣对周王的规谏,更是叔父对侄子的谆谆教诲。

其直面时弊,阐述周朝严重内外隐忧;

其以史励志,展现周公敏锐政治智慧;

其内涵深刻,成为后人宝贵执政秘籍。

《尚书·无逸》(部分篇目)

家教原文

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尚书·无逸》(竖式排版,部分篇目)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兹。”

——选自《尚书·无逸第十七》

元代书法家杨恒篆书《尚书·无逸》(局部)

家教探析

首篇阐述执政要义家训

周王朝统治接近800年,其时间之长、统治之久,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其因何在?根缘为何?《封神演义》演绎为周文王帮姜子牙推车808步,而姜子牙也一语成谶保周朝800年基业。也有的说要归功于西周初年建立的分封制度、礼乐文化等,奠定了周朝政权坚实基础。还有的说得益于周公执政期间推行的典章制度,铸就华夏文明发展的基石。甚至还有的说得益于周公旦在还政成王时的规谏,此秘籍影响巨大,至今还警醒3000年以后今人。到底何因?我们可从《尚书·无逸》中窥见一斑。

元代书法家杨恒篆书《尚书·无逸》(局部)

一、背景和目的

《尚书·无逸》的背景是:周灭商成为天下共主后,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尚存,稍有差池将事关王朝兴衰安危。一是社会矛盾突出,迫待解决。据《史记·周本记》记载:周祖后稷,名弃。其为尧帝农师,功勋卓著受封于邰。后因夏后氏政治衰败,废弃农师,后稷后代逃亡至戎狄地区。直至公刘继承后稷事业,带领百姓致力于耕种,从此引领了周之兴盛。公刘去世后,儿子庆节继位,在豳(bīn)地建立了国都。再历经几代,到古公亶父,其重继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普施仁义,国人都爱戴他。时戎狄的薰(xūn)育族来侵扰,古公亶父怕百姓遭殃,带领家众离开豳地搬至岐山。再经不断传承,西伯(即文王)继位时,其效法古公、公刘,一心一意施行仁义,士人都归附他。引发商纣恐慌,将文王囚禁羑里。西伯在囚禁期间,增演《易》八卦为六十四卦。武王登位时,商纣昏庸暴虐,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武王逐率军伐纣,大败商纣于牧野。使商纣鹿台自焚。尽管如此,由于灭商成为天下共主尚处初期,商的影响力犹在,社会矛盾还是突出。据《史记》记载: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以望商邑自夜不寐。周公旦至王所问其故,武王回答:“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为何呢?殷商曾经非常强大,是“天邑商”、“大邑商”,而周是一个小邦,是“小邦周”。商周过去是君臣关系,那么强大殷王朝怎么一下就被“小邦周”给打败了,如何从“大邦殷”亡国的教训中汲取经验教训?周王朝建立之后,“小邦周”从臣服于“大邦殷”的方国,一跃成为统治四方的大主宰,“小邦周”如何来统治“大邦殷”,成为摆在周初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武王虽然打败了殷商,但想到的却是自己现在已经处在原来纣王的地位上,自己不能因为胜利而感到骄傲,而应看到隐忧。所以才要以史为鉴,检讨殷亡周兴的原因。二是王朝长年征战,急需安稳。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等等。为加强对殷商旧族的管理,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同时派遣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也许是革命风暴太过猛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缘故,武王姬发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公果断下令东征,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从武王灭商夺取天下,再经过两年三监之乱平定,如此长年征战对民众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稳定民心,是周王统治者的要务。三是成王青春年少,少历艰难。前些年,周公旦代成王摄政理国。其以卓越的才能、贤能的品德和超凡的意志,使西周的政治、思想、文化和教育有了很大变化,受到世人的赞誉。在致政成王时,周公深知殷商王朝灭亡重要原因是殷末统治者生活奢侈、政治腐败,也清醒地看到了周王室成员开始怠于政事、沉迷酒色的严重隐忧。还清醒地看到周人随着财富增加、地位提高,以农业立国的周人逐渐丢弃了“好耕农”“宜谷者稼穑”的传统,转为无所事事、追求享乐。前些年,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周公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还政成王时,周公深知年幼成王生于富贵、长于深宫,执政经验还很浅薄。在时下政局仍然内忧外患、王朝安危堪忧的情形下,作为头脑清醒、有远见卓识的周王朝重要成员,周公内心十分忧虑,故劝诫成王以殷为诫,不能贪图安逸、酗酒丧德;应知稼穑艰难,效法周文王勤劳为政。《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

摘抄《尚书·无逸》,25cm×25cm,作者:陶旭

西周分封结构图

西周分封分布图

二、主题和核心

在2000多年封建社会当中,政权的更迭往往危机四伏。在无数次政权的变革当中,常常伴随着君臣斗争和皇族杀戮。尤其是帝王驾崩时,继位的皇帝年少,必须确立顾命大臣。但皇帝总会长大,所以代为摄政的顾命大臣,最后要还政皇帝,进行权力的交接。如果权力交接不畅,或者君臣生疑,矛盾激化,就会围绕着权力而进行斗争。或者天子被废,或者顾命大臣被贬被杀。周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顾命大臣,其为西周政权更迭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后世树立了一座丰碑。周公,姬姓,名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王朝打败殷商后,武王成为天下共主,可他打败殷商几年后就驾崩了。本来他想将江山传给弟弟周公旦,因为周公旦这个人太贤德了,比年幼的儿子姬诵更适合当天子。但周公旦拒不接受,于是周武王托孤给周公旦。周公旦一心一意辅佐成王,政绩非常卓著,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尤其是为解决周朝伊始“小邦周”统治“大邦殷”的问题,其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分封制,并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这一系列根本性典章制度,开创了划时代的礼乐文化,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渠道路、草木虫鱼,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铸就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基石,使王权空前强大,举国上下呈现一派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乐观景象。

在还政成王时,作为头脑清醒、有远见卓识的周王朝重要成员,周公很清醒地看到周王室成员开始怠于政事、沉迷酒色的严重隐忧。故在《无逸》中,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耳提面命成王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核心就是劝勉成王知稼穑之艰难、知百姓之疾苦、知民生命脉之所系。所以,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无逸,就是不要贪图安逸,这是全文的主题和核心。周公说:“啊!做君子的开始就不能贪图安逸呀。如果他事先了解耕种和收获的艰难,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那才会明白百姓的疾苦。我们观察到那些小民们,父母勤劳地耕种和劳作,可他们的儿子却不理解农事的艰辛,惯于安逸、任性享乐。时间长了,于是就轻侮他们的父母说:“你们老人们懂什么!”《无逸》全篇多用“呜呼”发端,以期引起成王注意和警觉,时刻勤政不懈怠,敬德保民才是关键,字里行间那种忠君、爱国、保民的大公无私情怀溢于言表。

三、借鉴和警示

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其繁衍兴盛的基因;一个世代昌盛的门第,必有其传承发展的根脉;一个彪炳史册的先贤,必有其扬名千古的秘籍。周公的《尚书·无逸》对周王朝的统治乃至后世都产生深远影响。

1. 天命自度,治民祗惧

西周取代商朝,不是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治国理念的一大转变。商朝人信鬼神,夸张而抽象。周人取而代之,将信鬼变为敬天,做事要看天意。什么是天意?不是去烧香、占卜、问鬼神,周人认为民意就是天意,故敬天意就是老老实实做事情,全力以赴保护百姓,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需要。周公说:“啊!我听说过去殷王中宗,他庄重谦恭,敬畏上天,他用天命来衡量自己;他治理天下谨慎小心,不敢荒废政务和贪图安逸。因此,中宗享有王位七十五年。殷王高宗,由于他长期在外劳作,因而他惠爱普通百姓。等到他就王位后,他又听政于冢宰,信默而不言。连续三年也不轻易说一句话。因为他不轻易说话,所以有时说出来就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从不敢荒废政事和贪图安逸,从而安定殷商的天下。从普通百姓到大臣,没有谁怨恨他。因此,高宗享有王位五十九年。殷王祖甲,他认为自己代兄为王不合乎事理,于是逃亡到民间,做了很长时间的普通老百姓。等到他即王位后,由于他了解普通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条件,所以他注重保护和施恩民众,不敢轻慢鳏孤无依的人。因此,祖甲享有王位三十三年。”

清代书法家冯誉骥楷书《尚书·无逸》(局部)

摘抄《尚书·无逸》,21cm×29cm,作者:陶旭

2. 安闲逸乐,误国害民

在周公摄政第七年,他决定还政于业已成年的成王。但周公并没从此撒手不管,他不仅苦心告诫成王要远淫逸、礼贤人、遵天命、重民生,以《伊尹放太甲》典故教导成王。伊尹原为厨师、长于烹饪,后得成汤赏识拜为相。其辅佐成汤打败夏桀,建立起了商王朝。成汤去世后,伊尹便立成汤儿子太甲为商王。太甲即位后,开始不理政事、胡作非为。伊尹劝诫都没效果,就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宫,自己暂时代理政事。太甲在桐宫三年,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决心改过自新。于是伊尹又把太甲迎接回王宫,还政于他。太甲重新执政以后,一改前非、以德治国,商王朝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因此,伊尹被后世广为称赞,被称为一代贤相,受人尊敬和拜祭。周公受命于危难之间,也呕心沥血辅佐幼主成王,留下了“周公辅政”千古佳话。现其致政成王,有针对性以《伊尹放太甲》典故教导成王,并列举殷商多位商王执政史实。在《尚书·无逸》中不忘劝诫成王:“从这以后,执政的殷王生来就安闲逸乐,不知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知老百姓的劳苦,只是追求过度的逸乐。所以此后的殷王也没有一个长久执政的,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罢了。”

摘抄《尚书·无逸》,21cm×29cm,作者:陶旭

3. 不湎娱乐,远离迷乱

《尚书·无逸》中记载,周公说:“啊!只有我们周太王、王季能够谦让敬畏。文王秉承两位先王的德行,亲身管理平治道路和农业生产两件大事;他心地仁爱恭敬,关心爱护小民,普施恩惠给那些孤苦无依的人;从早晨到中午、到下午,常常忙得没空吃饭,为的是使万民和谐生活。文王不敢沉湎于游乐狩猎,只忙于和许多属邦诸侯共理政事。因此,他即位时虽已到中年,却还能享位五十年。”“啊!从今以后的继位君王,不可沉迷在观赏、安逸、嬉游和田猎之中,要尽力和百姓共同推行政事。更不要自我宽解说:‘只是今天快乐快乐。’要知道这是老百姓所不允许的,也不是上天所喜爱的,千万不要像商纣王那样迷乱、酗酒无度啊!”尽管周公如此忠心耿耿,朝野还有不少人大肆抨击周公,污蔑他有篡位夺权的野心。成王完全不经过查证,当即派人到周地抓捕周公。所幸周公提前得到密报,早早逃到了楚国,这才避开灾祸。成王扑了个空,心中自然是十分恼火,他命人把周公府邸翻了个底朝天,试图从中寻找周公图谋不轨或是对君王不敬的罪证。结果却让成王非常感动,原来在周公的府邸中,不仅找不到半点罪证,相反还有一份周公平日祈祷上天让自己替代成王生病的卜辞。成王自感羞愧难当,只得下令将周公从楚国迎回。

4. 坦诚相见,互相告诫

《尚书·无逸》中记载,周公说:“啊!我听说:古时的君主和臣民之间常常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诲,百姓也没有互相造谣欺诈的事。如果你们不接受别人的劝导,官员们就会引为榜样,变乱先王的旧法。老百姓于是就内心怨恨,就口头诅咒了。”周公说:“啊!从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到我们的周文王,这四位君王是最圣明的。如果有人告诉他们说:‘老百姓在怨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谨慎于德行;有人举出他们的过错,他们就说:‘我的过错确实像这样。’他们真的就是这样坦白,不只是没有怨恨而已。假如听不进这些话,百官们就会欺骗你。说老百姓在怨恨你、咒骂你,你一听就会信以为真。如果这样,不好好想着先王树立的光辉典范,而去惩罚无罪、乱杀无辜,那么百姓的怨恨必有所积聚,自然集中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了。”周公说:“啊!王,你要以这些为鉴戒啊!”周公此番劝诫确实是声色俱厉。但是三年后,操劳一生的周公重疾缠身,眼看就要撒手西去,成王前去探望,周公说死后想葬于太庙所在地—成周。成王知道这是周公想以此告诉世人,自己是周王朝的忠臣。不久后,为周王朝呕心沥血的周公病逝。成王将周公葬于文王墓地,并使天子礼乐,以褒周公之德。

周公此训影响深远,周成王20岁亲政,始终牢记周公规谏,勤勉执政施政、不敢骄奢放纵,其子康王继任亦是如此,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作“成康之治”。

周公影响深远的执政思想,我们不仅从《尚书·无逸》中可以窥见一斑,而且还可以从其《诫伯禽书》中进一步印证。此训背景是:牧野之战后,周灭商分封天下,将土地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在这种封建制度下,周朝虽不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朝代,但却是天下的部落的共主,并且延续将近八百年。而各个诸侯国基本都是独立地存在,周王朝除有赏赐和征用各个诸侯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权利外,并不会干涉各个诸侯国的具体事宜。《诫伯禽书》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诫儿子的一段话。原文为: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摘抄《尚书·无逸》,38cm×22cm,作者:陶旭

此家训中周公以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亲身实践告诫儿子:德行广大却恭敬待人,就能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能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律,就能常保尊贵;兵多人众却心怀敬畏,就能战无不胜;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会获益良多;博闻强记却自觉浅薄,就能见识宽广。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美德。观周公诫伯禽之语,其用人得才、修身守德、治国用兵的朴素辩证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家训的经典,至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伯禽谨记周公训诫,到封地后勤勉政事,平定徐戎叛乱,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46年政绩显著,使鲁国的政治经济都开启了新局面。其辖区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阳谷一带,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摘抄《尚书·无逸》,120cm×35cm,作者:陶旭

赏诗悟典

周颂·般

先秦·佚名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

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时周之命。

【感悟】 《周颂·般》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的气魄,体现了天下归服大周、天下一统的恢宏之势。虽短小精悍,却气韵冲天、势比山海。尤其是诗中点睛之语“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更是说明天下的归心与时局顺遂的根源在于顺民心得民意,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VIxHP/icq+Yt1Q8MNKVrg6IvFYqBeHRvYkJjdEn6LOe4hRX32eetdMt4VcwNAM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