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东方朔诫子书

汉代智士的处世之道

家教简介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精通文史、奇智多谋,先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因品性诙谐滑稽、言词敏捷、善于辞赋,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借以建言。

《诫子书》是东方朔教训其子的家诫。相传《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收有此篇。

此训诫子处世:莫尚于中;

此训诫子待人:孤贵失和;

此训诫子谋势:与物变化。

摘抄东方朔《诫子书》,135cm×35cm,作者:陶旭

家教原文

诫子书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选自东方朔《诫子书》

东方朔《诫子书》(竖式排版)

家教探析

汉代智士的处世之道

东方朔是西汉政坛一个神秘人物。其为辞赋家、文学家,精通文史、奇智多谋,性格诙谐、言词敏捷,世称为“东方智士”。但其恃才傲物、滑稽多变,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借以建言,终不被武帝信任和重用。如此大智大勇,家训势必与众不同。其《诫子书》被《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收录,广为后人称颂。此《诫子书》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明者处世,莫尚于中

智慧的人为人处世,没有不崇尚中庸的,崇尚中庸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纵观东方朔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即应诏求官时期,后期即直谏戏世时期。汉武帝少年登基、胸怀大志,即位初年即征召天下贤能,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写了3000竹片竹简的自荐书,提出治国、外交、安边等系统建议。这些竹简要两个人扛得起,而汉武帝则是花了两个月时间读完。武帝读了其自荐书,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后来又待诏金马门、常侍郎等。无论是前期的求官,还是后期的直谏;无论是第一次应诏上书,还是后来的“陈农战强国之计”,东方朔都是为了得到汉武帝的重用,进而“为天子大臣”,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然而终其一生,东方朔自认为才能海内无双,然并未获得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反而被别人视如倡优,以喜剧人生开始,而以滑稽人生结束。其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黑暗、不公、残酷和凶险,在总结了历史和人生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创并实践了大隐的处世之道。其在《诫子书》中说:“明白事理的人立身处世,没有比容身避害更高深的了。他可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地处世,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换生存的方式。”

摘抄东方朔《诫子书》,138cm×35cm,作者:陶旭

二、才尽心危,孤贵失和

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才华过人,正如《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开始读书,经过三年刻苦攻习,读的书籍已经够用;在十五岁时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22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和作战常识,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征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22万字,总共44万字。我佩服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22岁,身高九尺三,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决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正因为才华,东方朔被汉武帝刮目相看。然而,其虽然才华过人,但也因此多处碰壁。故其在家训中说:“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意思为:我们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自己做得好,自然有好的名声、好的结果。东方朔在《诫子书》中说:“隐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是笨拙的,不以职低而卑的柳下惠是精明的。吃饱肚子而以步当车,可以用官宦替代农耕。若即若离而忽视世事,即使行为与世道相悖也能够避害全身。所以才华显露的人将身心危险,喜好声誉的人得到的只是花朵而不是果实,结朋树党的人将会招来祸害,孤芳自赏的人会失去众人响应,凡事都留有余地的人就能防患于未然,自我坐吃山空的人则不会有所剩余。”

摘抄东方朔《诫子书》35cm×135cm,作者:陶旭

三、与物变化,随时之宜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意即:龙属于虫类,可以驯养、游戏、骑它。然而他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君主也有倒鳞,游说的人能不触犯君主的倒鳞,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说的了。东方朔可谓是一个常触犯逆鳞的智士。据《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对东方朔的才华学识,汉武帝虽是赏识,但始终不敢大用,既不提拔也不放他外任,只是把东方朔留在身边、朝夕相见。东方朔壮志难酬、有才难展,又百思不得其解。故意以滑稽风趣讥评朝政,不惜触犯武帝逆鳞。武帝个性刚强、御下甚严,但对东方朔却偏偏网开一面、一笑置之。这一对君臣就在这种奇妙的关系中相处了十几年。其间,东方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汉武帝消除了乱政的后宫势力,打击了分裂的诸侯,决定交好西域的方针,改变了和亲的政策,以致做出了抵御匈奴的重大决定。汉武帝把东方朔当作取之不尽智囊,把他言书作为医国秘方,但仍是不提升、不重用,用其策而不用其人。这使东方朔陷入痛苦和快意的矛盾之中。他知道,汉武帝每一次胜利都有他心血在内,然而他只能隐于幕后,无法展示雄才。东方朔索性以滑稽面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与庞然大物的权臣一争是非,与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要开开玩笑。想不到这样一来,汉武帝也索性将他列入弄臣、当作笑料。他笑在脸上,苦在心中。在此种境遇中,让东方朔做出决定—与物变化,随时之宜。东方朔在《诫子书》中说:世事是变化的,我们也应该顺乎时代发展的趋势,主动地做出变化和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在这一点上东方朔确实是感触很深。东方朔在向汉武帝自荐后脱颖而出,正因为他面对机遇主动展现自己的才华。但是当官后,他并不受重视,却反过来受群臣的嘲笑,他也并不记恨,而是开开心心地过,正如他在《答客难》中所说:“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豁达无谓精神世人称颂。最后,其他朝臣不断更换,只有他稳扎在朝廷。后来汉武帝想要在都城周围建上林苑,其他朝臣都不敢说,只有东方朔站出来,向汉武帝慷慨陈词、有理有据,并不彰显自己的才能,汉武帝拜他为太中大夫。在不顺的境遇中,他能够适时而退、但不全退;找准时机展示自己、却不自大。他靠的就是这种“与物变化”、无过也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故其《诫子书》中指出:贤人的处世之道,就像龙蛇一样时没时出。形体表露于外而精神隐藏于内,随着世道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适合时世的趋势或行或藏,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家法。

摘抄东方朔《诫子书》,135cm×35cm,作者:陶旭

摘抄东方朔《诫子书》21cm×29cm,作者:陶旭

赏诗悟典

东方朔

宋代·王安石

平原狂先生,隐翳世上尘。
材多不可数,射覆亦绝伦。

谈辞最诙怪,发口如有神。
以此得亲幸,赐予颇不贫。

金玉本光莹,泥沙岂能堙。
时时一悟主,惊动汉庭臣。

不肯下儿童,敢言诋平津。
何知夷与惠,空复忤时人。

【感悟】 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性格诙谐,但其恃才傲物、滑稽多变,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借以建言。如此大智大勇之人,深受王安石钦佩,故借诗称颂。 ENqzbzn4xuYGQu3Kf8a43u0BD8vBmUNTWMSWB1d7Uz5Os6sZYerS4dqMs6JeXW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