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孟母训子

成就儒家“亚圣”母训

家教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提倡“仁政”与“德治”的思想,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孟母仉氏,生卒年不可考。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摘抄《邹孟轲母》,135cm×35cm,作者:陶旭

家教原文

邹孟轲母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邹孟轲母》(竖式排版,部分篇目)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选自《列女传·母仪传》

家教探析

成就儒家“亚圣”母训

纵观历史,那些有所建树、有所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亲之熏陶。这些母亲中,最为著名莫过于中国“四大贤母”。孟母为四位伟大的母亲之一,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并成为学习的典范。

一、战国乱世育亚圣

孟子所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礼崩乐坏,统一的西周王朝已日趋没落。周天子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事实上各诸侯国的君主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借维护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名义相互讨伐、攻城略地,以扩大本国的地盘。到后来连“尊王”的旗号也不要了,合纵连横、战争不断。这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争霸战争,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战争打得愈来愈大、愈来愈频繁,以致历史上将此后直至公元前211年秦一统天下前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孟子出生在战国中期,面对这种残酷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互相兼并,孟母含辛茹苦扶养孟子,可谓倾注其全部心血,展露独到智慧。后来孟子成为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候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可见,其推行“德治”理想和“仁政”主张,企图将诸侯争霸、遍地硝烟的战国变成没有战争、没有烽火、没有尔虞我诈的祥和之地,变成到处都是春光融融、河水泱泱、一片宁静的美好世界。但当时正是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大显身手、合纵连横闹腾得最厉害的时候,七大诸侯国都跃跃欲试,企图一统天下,整个中国大地都弥漫着战争硝烟。孟子没有像“纵横家”之流那样热衷个人名利,而是效仿孔子奔走呼号,以他能言善辩的出众口才游说诸侯。但当政者一方面对他客客气气、以礼相待,而一旦说到孟子倡导的王道、仁政时,就往往“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知道现实没有他的舞台,只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摘抄《邹孟轲母》,21cm×29cm,作者:陶旭

二、孟母三迁择邻居

一个人的基本人格大体上是在六岁以前形成的。六岁以后,随着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可见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据《邹孟轲母》记载:当初,孟母的家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宫的旁边。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道:“这里才是可以让我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为了儒家亚圣。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感染教化孩子。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从此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孟母不仅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是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当孟母发现儿子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最后才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房子虽然破旧,但是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他们高雅的气质、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使附近民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肃穆,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大为高兴,于是孟母带着儿子安心的定居下来,在历史上留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三、断机教子督学业

古时的母亲们都十分重视孩子学习,千方百计地教子读书。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母亲自有一种天然的睿智,在教子时不是举起棍棒,而多以巧妙的方式喻学,晓之以理、以情感化。孟母“断织喻学”的举动,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据《邹孟轲母》中记载: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母亲何故,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才能树立名声。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四、劝子留妻明规矩

待人处世是与人相始终的课题,母亲以其在家中的特定位置与天性的特点,常常谦和、宽厚地谆谆教导儿女待人处世,使儿女深受教育和启发。据《邹孟轲母》中记载: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内室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私下放松一下,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做女人的规矩,是一律不住在别人家里。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节就是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有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深感愧疚,于是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赏诗悟典

孟子

宋·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

故有斯人慰寂寥。

【感悟】 王安石受孟子影响极大,他在中进士第一年,曾著文称“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可见他一生最崇拜的是孟子。王安石通过这首怀古诗,来表达其精神寄托和远大抱负。品赏此诗,我们能更加深刻感悟孟母的远见和胸襟。 NQ7gVXJYi8lP4tvHYINK+iFjku5N7OwSr6JOTM5hQq0Ecxf6ID9doOvGc4gLml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