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有一个约会

非洲奥杜瓦伊峡谷,是人类起源的地方。中国很少有人去过那里,笔者也没去过。不过,笔者却与原始人曾经有过多次约会,那是笔者心里特别在意的一个地方。

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是笔者心路上的一个记录。我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一个是动物,一个是吃肉。

中国有部电影《五朵金花》,剧中描述云南大理的各族阿哥和阿妹,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投身于家乡的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建设的故事。年轻人约会在蝴蝶泉边,过着幸福而又知足的生活。云南真是一个七彩斑斓而又神秘的地方。

2010年,笔者从网上了解到云南与贵州交界处有很多的古人类洞穴。于是我脑海里萌生了一系列的联想:原始人吃肉吗?他们是怎样狩猎的?这些肉类的资源又是由哪些动物构成的呢?现在他们在哪里?……这一些像谜一样的问题,急迫地催促我去寻找答案。就这样我开始了与原始人的约会。

为了吃肉,不知道原始人吃了多少苦头。为了寻找吃肉的逻辑,笔者一次又一次来到云南富源,来到大河镇刺托古人类洞穴,与原始人展开跨越时空的约会。

从贵州通往昆明的高速公路,必经一个在历史上被称誉为“滇南胜境”的地方。“胜境关”所在地就是滇贵高原交界的富源县。“富源”不仅是一个吉祥的符号,而且还是宣威火腿的主产地。在这里的大山深处,还蕴藏着一个从旧石器时代遗传过来的“国宝”级动物——大河猪,即我国大西南名猪“乌金猪”的祖先。

乌金猪肉质鲜美,富含钙、铁、锌,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适合高原牧场养殖。与西班牙的伊比利亚黑猪齐名。起源于云、贵、川乌蒙山区与金沙江畔,故取名“乌金猪”。据考古发掘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与人类进化的历史一脉相承。

乌金猪属放牧型猪种,体形结实,后腿发达,能适应高寒气候和粗放饲养,其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口感细腻,既适合新鲜食用,又是享誉国内外云南火腿的优质材料。

乌金猪耐粗粮、抗劣性强、抗病能力强,适宜放养。当地民谣曰:“养猪不放,难得养壮。”一般仔猪出生15天即随母猪出圈游动,断奶后便随群出牧。放牧时以牧草、野菜、青料等为食,还喂给荞麦、薯米等。“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长的是健美肉。”这是对乌金猪绿色原生态、肉质鲜美的形象评价。

关于“乌金猪”进化的演绎,还要从20世纪50年代说起,云南省富源县大河乡发现一处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位于富源县城南东160°方向,距县城约17公里的大河镇唐山村刺托,坐标北纬25°32′,东经104°18′。

据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报告:1998年在古人类遗址刺托洞(后更名为大河洞),共发现了90件动物化石、36件石制品,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鉴定,确认22件石制品为人工制品,古脊椎动物化石有16个种属;经河北省科学院地理所进行分析:根据地辰、测年以及哺乳动物种类的情况,确认了遗址年代为距今约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旧石器时代。

2001年、2002年、200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富源大河遗址,先后组织了三次发掘。共获得石制品1400余件,动物化石150余件,发现一颗古人类的牙齿(臼齿)。

洞穴生活的区域集中在水源旁边,洞内有30多平方米的石铺地面,用有一定圆度的石灰石碎块铺成,地面呈灰白色,现在看来虽凹凸不平,但也能阻隔潮湿。考古专家介绍说,用石灰石铺成的地板,是旧石器时期古人类(智人)生活的一种形态,也反映了原始人的生存智慧。

在大河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上百件石器器物,包括圆形刮削器、锯齿状刮削器、盘状刮削器等,据专家现场分析,这些做工精美的石器具有代表旧石器时代文明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典型特征。这些都是原始人狩猎、屠宰的重要工具和武器。

同时,这里还出土了大量鹿、猪、鼠、熊、牛等动物的骨片化石,其中还有一副长约25厘米的完整鹿角。在遗址中发现的一颗古人类牙齿更是让专家们惊喜。火塘上方有一个天窗,是天然形成的钟乳岩窗口,古人在这里烧烤食物,烟能从天窗排出去,不会污染洞穴内空气。据对洞内出土的大量动物牙齿、骨头化石考证,专家发现这正是处于古人类狩猎期的生活形态。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张森水说:大河遗址保存完整,在洞穴中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和多个文化堆积层,反映这个时期中国拥有高度发达的旧石器工业的文明,弥补了4万~10万年间中国人类活动的空缺。

2000年9月的野外调研,在富源县雨汪、施乐戈等地的洞穴进行,在雨汪洞发掘有鹿牙、豪猪等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施乐戈洞发掘了石核、石片和石器16件,有砍砸痕迹的砾石9件,化石碎片2件,该洞是以洞大、石器偏中型、较原始为特点的旧石器文化遗址。

到目前为止,刺托洞经确认的石制品计22件,刺托洞所在的山体是由中三叠统关岭组(T2g)地层组成,岩性为灰、灰白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与蠕虫状灰岩互层夹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及燧石团块灰岩等,在离刺托1500米的亚红马塘的同一层位泥灰岩中产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此山体比较明显的有三层洞,洞的延伸大致沿地层的倾向方向,即东北方向,倾角30°左右,构成了一溶洞群:

下层洞:高程1731.85米,高出块择河(大河)23.64米,高出凹地2米;

中层洞:高程1742.93米,高出块择河(大河)34.72米,高出凹地13.08米;

上层洞:高程1753.06米,高出块择河(大河)44.85米,高出凹地23.21米。

下层洞的盖层已因被剥蚀及开采石灰岩殆尽,只剩下钙华及其下的黏土层;上层洞已堵,考古发掘的重点是中层洞,洞长14米,高2.4米,宽4米。先把洞内扰乱堆积搬出洞外,因当地人多次光顾,从中已未见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等遗物。而后,在洞中的前、中、后三个部位作探井观察,从洞中堆积物顶至基岩止,情况相似,堆积物厚度在110厘米。探井柱状剖面从上而下:(1)灰、灰紫色钙华层,其上有灰紫色黏土,采孢粉、碳14测年样厚5~10厘米;(2)灰紫色黏土,在钙华层之下30厘米处发现碳核、烧骨及石器,含哺乳动物化石,采孢粉厚20厘米;(3)紫灰色黏土,含哺乳动物化石,采孢粉厚20厘米;(4)灰紫色黏土,在72厘米处含哺乳动物化石,采孢粉2件,厚22厘米;(5)灰紫色砂质黏土,在90厘米处含哺乳动物化石、采孢粉,厚18厘米;(6)灰紫色黏土、采孢粉,厚20厘米;(7)灰白色钙华,厚2厘米;(8)基岩,中三叠统关岭组灰色含泥质灰岩。

所谓“钙华层”是云南曲靖地区上更新统的标志层。从已揭露的探井的堆积层来看,都是在洞中脱离地下河环境之后所形成的。堆积层所含的石制品、动物碎骨和牙齿一般都保持被裂时所产生的锋利边缘,看不出被流水长距离搬运的磨痕,许多石制品和化石出土时还被钟乳石沉积物所包裹,表明它们被埋在堆积物里之后没有位移过。据我们观察,早期人类活动应该是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聚集在洞内的主要原因。当然,正如不少化石上的咬痕表明,鬣狗、啮齿类等动物对洞里碎骨的积聚也起到一定作用。

刺托洞所发现的原始人加工制造的石制品,大多数由凝灰岩、玄武岩、砂岩、硅化石英岩和角砾状硅化灰岩制成。

石制品大都来源于块择河(即大河)中之砾石,遗址离大河仅300米,可以设想,旧石器时代的“工匠们”很容易就能从附近的河床里挑选出适用的凝灰岩、玄武岩和砂岩砾石来打制工具,这些砾石都是硬度大、质细均一、有韧性的岩石。

经鉴定,刺托洞确认的石制品计22件,分别是石核4件(双台面石核1件),占18.1%;人工痕迹石块4件,占18.1%;石片12件(含非完整石片3件),占54.5%;偶作加工石制品1件,占4.5%;刮削器1件,占4.5%。以上的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大都采用砸击法打制,从上述分类可看出,小型的石片石器在本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早期人类适应本地区晚更新世环境的产物。在这种环境中,刺托洞的早期先民可能更多地以动物的肉类为食,因而形成以小型石器为主体的旧石器工业。而云贵高原低温多雨的自然条件,是促使早期人类乐于利用当地众多的岩溶洞穴生存的重要因素。

在刺托洞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可推测刺托洞遗址的原始人需要到森林中去狩猎这些动物而获得肉类,如虎、象和巨獏以及大部分偶蹄类,也有适应山地但多在竹林中生活的动物,如德氏猫、仓鼠等,也有喜水、常在水边沼泽附近生活的动物,如中国犀、水牛,也有在洞穴中生活的鬣狗等。

从哺乳动物化石保存情况看,大多为单个的牙齿且缺少牙根,其中以鹿、牛的牙齿数量最多,并与人类制造的工具在一起,可见在当时这些动物都是原始人类狩猎的成果。

除刺托洞外,考古学家从中国的其他古人类洞穴也发掘出不少哺乳动物的化石,其中有些动物是原始人吃肉的重要来源。比如广西柳江洞,位于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洞,与柳江人化石一起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豪猪、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巨獏、鹿、牛等。根据人类头骨的形态肯定这些化石属于更新世晚期。水城硝灰洞,位于贵州省水城县城区,在这里发现的大多数动物化石都是单个的牙齿,包括剑齿象、牛、羊、猪和鹿,属更新世晚期。铀系法测定牛牙化石的年代是大约5.2万年前。西畴仙人洞,位于云南省西畴县。这里发现的动物化石种类多,大多是零散的牙齿,包括人牙、猩猩、豪猪、长臂猿、猕猴、蝙蝠、线鼠、黑鼠、竹鼠、中国黑熊、大熊猫、小熊猫、獾猪、水獭、爪哇豺、灵猫、花面狸、斑鬛狗、虎、豹、东方剑齿象、马、中国犀、巨獏、猪、黑鹿、麂、苏门羚和水牛。

从富源刺托洞、广西柳江洞、水城硝灰洞和西畴仙人洞等古人类遗址发掘的动物群情况来分析,共同之点即其均属晚更新世(距今4万~10万年前)的动物群,动物种类与中更新世晚期的盐井沟动物群基本相同,主要是中国熊、大熊猫、箭猪、剑齿象、真象、犀牛、水鹿及牛等。

笔者对刺托洞穴原始人所制造的各种用途的石具和石器,以及对居住场地采取石灰石片铺垫隔潮等生活措施非常感兴趣,从中可见原始人的聪明智慧。

当然,在这里发现的大河猪牙齿的化石也令我非常感兴趣。因为中国猪的驯化大约起源于9000年前,从云南刺托古人类遗址的猪齿化石分析,这里可能存在过两种情况:(1)大河刺托遗址的原始人能够通过狩猎捕获豪猪等动物作为食物,然后经宰杀,饮血和烧烤吃肉。这是这个遗址和化石给予我们最起码的见证。(2)按现代已经掌握的考古资源,我们是否能假设4万~20万年前,刺托遗址原始人当时可能具备驯服动物的能力,如果生活在这个洞穴里的原始人能繁衍延续后代,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岁月风雨,那么这个洞穴里的豪猪牙齿化石就有可能是现代中国西南猪类动物的祖先。

让笔者比较兴奋的是,在富源县大河镇现在还盛产一种黑猪,联想到刺托洞遗址中出土的猪齿化石,这种黑猪自然就是它们的后代了。据《富源县农牧志》载:“大河猪”是我国西南三省的优良猪种之一,系“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猪种的形成,从有记载的公元前116年算起,已有2138年,因盛产于大河镇营上一带而得名,曾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与富源大河遗址原始人的约会就是这样开始的。从对远古人类的了解,到对大河猪的了解,再到大河乌猪的了解,从了解到约会,一直到彼此之间产生了不解之缘,这就是我与原始人约会的轶事。 z/3bQcY1if8hvghZrlSeSwNiyHuPONAYbwKLENkVyKhjQQZ8qkPty9xErn7rLy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