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雕塑环境的制约与重建

雕塑是实际占有三维空间的艺术,和绘画不同,绘画可以依靠人为的边框,把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明确区分开来,而雕塑放置在一定地方,让人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就要和周围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发生实际关系。雕塑作品一旦竖立起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雕塑和环境的关系是由雕塑的本质所决定的。

雕塑环境可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雕塑相应也就分成室内雕塑和室外雕塑。室内环境由墙面、家具、电器、生活用具、装饰物品等构成,相应要求雕塑作品体量适度、具有装饰性,倾向于工艺化等等,并且更多地具有陈列者个人的选择性。对雕塑艺术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室外公共雕塑,因为这些雕塑构成长期不易变动的文化现实和生存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个人有观看强制性。因此,雕塑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便是创造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丰富。雕塑总是为一定的环境而创作的,室外雕塑必须考虑和天空、地景及建筑的关系。雕塑家受环境的制约,并以自己的创作改变环境,由雕塑作品形成的景观感受,是作品和环境发生联系而产生的审美效应。

一、氛围创生

雕塑空间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它所占有的空间(实体),依靠实体构成的空间(空洞和空隙)以及由它散射的空间(氛围)。所以它不仅是实体的,而且是虚空的,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感觉的。利用形体变化常常可以在雕塑和环境之间创造出一种居间氛围,成功的雕塑作品仿佛总是在向周围空间弥漫着生命气息,在自己的四周形成浓厚的精神气氛。罗丹的《思想者》,以其向心性的结构使周围空间聚拢来,他的《青铜时代》好像引动着空气在上升,而《施洗约翰》则有一个正在后退的空间背景。冈萨雷斯的《仙人掌像》,以其参差横强的造型,抓住空间并在空间中延伸和扩展。此外,形面处理和光影捕捉也能将作品和周围空间联系起来。罗索的《生病的小女孩》以其凹凸不平的表面处理,使人觉得病孩陷入一片朦胧的病苦之中,周围仿佛缠绕着发烫的空气。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空间的存在和观赏状态的关系是很大的:四面外观的雕塑似乎是向周围辐射能量的中心。而进入其间,四面内观的雕塑完全可能造成一个压迫观者的氛围。仰观悬垂的雕塑和俯视地面雕塑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空间感受。地平式排列的雕塑作品总有一种前趋的指向性,并且人行其间,处于某种突兀孤立的状态。

九龙浴太子,高640cm,宽450cm,太子坐身高93cm,宋代

二、借景成形

借助周围景物来丰富雕塑作品的表现力,是造型和环境融合的一种方式。四川重庆大足区宋代石刻《九龙浴太子》和意大利雕塑家布罗涅的《亚平宁山》都是借用泉水,使之从龙口或兽口喷出,构成富有奇趣的景观。丹麦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美人鱼”雕像,倚坐在水边的礁石上,日影天光成为雕塑内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现代雕塑家更是直接借景,通过选择来达到审美的目的:或者以方框、圆筒放置在自然景观的最佳位置,让人通过这种界定去观赏水色山光、朝晖夕阴甚至是雷鸣电闪的景象;或者借助不锈钢一类反光材料,利用镜像把天空、树木或街景、行人反射到作品之上,使单纯的形体变得内容丰富,让环境和作品彼此介入,相得益彰;或者借助水和风作为动力,让水上或空中的雕塑作品不断发生形体变化,如日本雕塑家新宫进的《水上雕塑》和《风动雕塑》。

三、形式关联

雕塑作品的形式因素——轮廓影像、体量质地——都会和环境中的同类因素发生或者加强或者削弱其审美效果的联系。和实体结构相对的天空当然是雕塑理想的背景,现代出现了不少巨型雕塑作品,如苏联雕塑家乌切吉奇设计《祖国——母亲》雕像,连座高达105米,其宏伟效果不仅在于体积巨大,而且在于背景的单纯。但即便是这样,雕塑作品也得处理和地景的关系,这座雕像就是放置在伏尔加格勒海拔1020米的马马耶夫高地上,缓缓的坡度曲线使雕像既宏伟高大又坚实稳定。

对大多数的雕塑作品来说,更面临着和地景、建筑的复杂关系,雕塑轮廓和山脉曲线、和树林影像、和建筑立面的配合与协调是至关重要的。摩尔的作品《皇帝与皇后》两人并坐,造型庄重而平静,安放在山坡上,君临一片原野,山坡的斜线加强了雕像对视野的控制力,仿佛皇帝和皇后自古以来就统治着那里,雕像和环境在形式上的配合,产生出一种久远的历史气氛。美国雕塑家奥登伯格在芝加哥城竖立的标记性雕塑,是一根高达24.4米的灰蓝色不锈钢镂空垒球棒,放在直线形玻璃墙幕的大楼前,其高度和建筑呼应,其色彩成为天空和地景的过渡,其曲线造型和镂空花纹则是对建筑实体的某种调整,形象映于玻璃墙幕,使单纯的造型有重复出现的效果,并且垒球是美国人最普及的运动,垒球棒的造型因为其平易性而和城市居民有特殊的亲切感。现代雕塑由于现代城市建筑风格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它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纪念英雄和历史,象征成就和目标,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增加城市布局的美感,以弥补高层建筑造成的人文环境的不足,因此特别注意雕塑形式和环境的关联。显然,在四周都是钢筋玻璃办公大楼的地方,放置一座比例适当、材料和谐的抽象作品,要比塑造一个中世纪的青铜骑马像合适得多。

四、场景适应

人类的活动及其历史构成不同的生活场景,公共雕塑必须适应这些不同场景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

纪念雕塑庄严肃穆,需要建筑性和宏伟感,园林雕塑优美恬静,需要装饰性和亲切感,街市雕塑简洁明快,需要感官的舒适或刺激。

不同的场景可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切合这种背景往往会给雕塑增加丰富的内涵和新的魅力。比如美国西雅图市水力设备操作与维修控制中心楼前的广场上,T·琼森设计的不锈钢喷泉雕塑就是如此,作品由两个抛光的不锈钢管经弯曲组成。两个喷水口方向相背,喷出的洪流像一座拱门,不仅活跃了空间,而且体现了所在场所的功能。纪念性雕塑常常选择在纪念对象所在的地方,无非是为了使作品处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更具有寓意性和象征性。法国雕塑家巴尔托尔地设计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献给美国人民的,它竖立在纽约港的入口处,如美国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的诗句:“把这些无家可归、流离颠沛的人交给我,我在金色的大门口高举着明灯。”雕像连同基座高达九十多米,雄伟壮观,充满力量和自信,其文化内涵是和历史背景连在一起的。

五、心理诱导

环境是为人而存在的,不同环境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为雕塑作品创造特定的观赏条件,是形成景观审美感受的重要原因。中国西汉霍去病墓的雕刻,循石造型,自然粗犷,有极高的艺术性,其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些雕刻本置于乱石野草之中,霍去病墓的造型据《史记》记载,是仿祁连山形而构筑的,野兽战马不失石形,潜伏于荒山野岭,非常合适。若置于宫门之前,必定粗野而失去自身的审美价值。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刻,往往把巨大的佛像雕刻在石窟之内,入口上部凿壁偷光,让人在石窟有限的空间内仰望光明照射的佛像,佛的伟大和崇高弥漫在石窟之内,实体向虚空转化,人的观赏自然而然向精神性体验升华。

雕塑创作必须考虑安置地点的观赏条件,以求和环境、和观赏本身的协调。雕像的竖立应注意视角(俯仰角和广角)的安排:仰视角30~45度,物像有崇高感;超过60度则高不可攀。纪念雕塑常置于高台之上,就是要让有限的形体造成崇仰心理,而平视或俯视的形体,和人往往是亲近的。龙门石窟中的武士立像,由于仰视角度很大并不能正面远视,其造型比例上身大下身小,如果脱离了特定环境和观赏条件,这种比例显然不协调。说穿了,雕塑作品必须适应人在不同场景的观看需要和心理需要,并对审美心理进行诱导。

六、行为介入

现代雕塑的很多作品,人们可以倚坐其旁,进入其间,让人随意抚摸甚至操纵,如法国雕塑家克劳斯·舒尔茨设计的《嬉水场的喷水》,不仅造型风趣幽默,而且可供小孩嬉水玩耍。纽曼设计的尼龙绳网状雕塑,更是让青少年攀缘锻炼的好地方。前面举出T·琼森设计的不锈钢喷泉,还专门安装了两个阀门,任何人都可以操纵、控制流量的大小,以观赏到不同的景象。各种行为介入,由于发挥了行动和触觉的作用,使雕塑的空间、形体、质地、肌理更能产生真切的感受。行为介入使雕塑成为人所占有的现实环境,进一步和人发生了亲密贴近的关系。 sgcOvqFSxujW1doF7LHO+E0yNJ9KP4Y9JRtMUybdojBCHNTi6zDJk62Y9+gvEV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