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略说中国雕塑理论发展

不同于中国书画理论极为丰厚的历史,中国雕塑理论的发展相对而言非常薄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视雕塑为“皂隶之事”,并导致了自南北朝之后中国文人从雕塑领域的整体退出。

笔者受中国雕塑学会委托,在中国雕塑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梳理一下雕塑理论的发展脉络,这是一项没有前人做过的功课,希望能够成为一种积极的努力,并借此向这一领域中的前辈和同辈同仁表达我的敬意。

首先,我尝试设置了三个时间节点,将中国雕塑理论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从古代到 1911 年辛亥革命。

二、从 1911 年到 1991 年。这个阶段是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前期,约八十年。

三、从 1992 年到 2007 年。1992 年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1992 年在浙江美院举办,中国雕塑学会同年成立。中国雕塑第一代和第二代雕塑家的杰出代表刘开渠和程允贤先生担任前两任会长,约十五年。

四、从 2007 年到 2012 年。这是中国雕塑理论全面进入蓬勃期的五年。

第一个阶段:从古代到 1911 年辛亥革命。几乎没有文化人的理论思考,没有一本流传下来的理论著述,中国雕塑理论一片荒凉。

再看第二个阶段:从 1911 年到 1991 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是在中国雕塑史研究方面。其中 20 世纪 30 年代梁思成先生的《中国雕塑史》和 40年代王子云、史岩等人的西北考察,以及在 80 年代末史岩先生出版的《中国雕塑史图录》和王子云先生出版的《中国雕塑艺术史》皆具有丰碑般的意义。

要理解这项成果的重要和艰难,我们不得不回首那个风雨如磐的时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三层的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中有一件宋代大型木雕观音,这件造像是从海外华裔收藏家陈哲敬手中回购,以填补国内博物馆宋代木雕佛像精品空白的。然而像这样的造像,据说仅北美的博物馆就有二十件以上!另据一项联合国的统计资料称:大约四十七个海外国家的二百多家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古代文物一百六十七万件!事实上,在西方探险家、考古学家、收藏家已经在觊觎并开始盗挖、盗掘、盗卖、盗运中国古代雕像的时候,我们甚至还不知道我们究竟有些什么!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思成、王子云诸先生开始关注和研究我们民族的古代雕塑史,是从海外博物馆和展览反射回来的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价值的觉醒,这是一种民族危亡中的觉醒。

梁思成先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了第一本《中国雕塑史》,书稿是依他在东北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梁先生学的是建筑,那时并没有到过敦煌、云冈、龙门、大足等实地考察,他在引言部分曾感叹说:“欲周游国内,遍访名迹,则兵匪满地,行路艰难。故在今日欲从事于中国古雕塑之研究,实非浅易。”“不得不借重于外国诸先生及各美术馆之收藏,甚望日后战争结束,得畅游中国,以补订斯篇之不足也。”但梁思成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建筑与雕塑又是近亲,他从自己所见所闻所得的见地,可以说构成了中国古代雕塑一个极有风采的侧影。

孙振华博士阶段的导师史岩先生是著名美术史家,尤着力于雕塑,曾于20 世纪 40 年代初作为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赴西北考察研究古代石窟,多有惊人发现。1987 年史岩年逾八旬出版了四卷本的《中国雕塑史图录》。

1988 年,王子云先生出版了煌煌七十万字上下两卷本的《中国雕塑艺术史》。在那个战乱与浩劫的年代,能够收集整理大量第一手资料,完成这样艰难的开拓,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可以说是一个给予任何评价都不过分的丰功伟绩!

我在这里摘录了王子云先生的夫人何正璜先生当年所记《茂陵夜话》的一个片段:“暮霭沉沉,晚霞收敛了最后的光辉,东方现出一弯纤细的新月,旷野中没有柳叶做这景色的衬托,幽暗的浅春晚风吹卷在寂寞的茂陵荒土上,发出嘘嘘的呼叫,新月冷清地、怯弱地临照着这些原野、枯树和古迹。”其文笔与风采,真不逊梁思成夫人林徽因!

与王子云先生出版《中国雕塑艺术史》同年,1988 年陈云岗出版了《龙盘虎踞——中国古典雕刻的文化方位》。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陈云岗可以看作是王子云的学生,对王子云及夫人何正璜两位先生极为敬重!写出此书时正是三十出头的年纪,意气发扬,文笔激越,这大概是第一本中国当代雕塑家用自己的性情写中国传统雕塑美学的书!

这一阶段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成果是在译介国外雕塑艺术方面。随着 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向世界睁开了眼睛。例如 1978 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罗丹艺术论》,我们这一代人应该非常熟悉其第一版第一印的封面。我就是受这本书的影响,从数学家改行做雕塑的。还有 1980 年出版的《西洋雕塑百图》,以及 1989 年由潘绍棠和郑觐编辑出版的东西方四卷本《世界雕塑全集》。这些国外雕塑艺术的译介在 20 世纪 80 年代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雕塑的视野,对整个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 1989 年余志强翻译出版里德的《现代雕塑简史》,它为国内雕塑界打开的不是窗口,而是一扇大门!里德是现代艺术史大家,这本《现代雕塑简史》从赞美罗丹开始到质疑塞萨尔结束,提供的是一幅非常学术的西方现代雕塑的整体图景!而且余志强具有专业背景的翻译亦堪称完美。

在这一阶段的末端,中国雕塑理论发展有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1990 年孙振华出版了《生命·神祇·时空——雕塑文化论》。这本书应该是少数国人自己写的雕塑文化形态学专著。它的纵向陈述是“发生学”的,从原始雕塑说起贯通古今。它的横向分析是“模块式”的,西方分为六个模式:埃及、希腊、中世纪、米开朗琪罗、罗丹和摩尔;中国分为五个模式:秦汉、南北朝、唐、宋和明清。

以当时的信息状况,中国人还不能自由地出国考察,也没有今天的信息网络,要写这样一本纵横捭阖俯视世界雕塑文化全貌的书非常艰难,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这项成果是整合和开创性的,它同时标志着中国雕塑专业的一位理论博士正式登场。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还有王朝闻先生出版的《雕塑雕塑》。王先生早年在杭州艺专学习雕塑,后投身抗日与革命,从延安到华北联大到中央美术学院,并转向文艺理论,著作极丰,是红色文艺理论与美学的重要标志。1992 年出版的《雕塑雕塑》,主要讨论了雕塑的空间与时间等一系列雕塑的形态学和美学问题。

除了上述出版的著作以外,20 世纪 80 年代雕塑理论的发展还有一些重要的推动力量:比如曾在 1986 年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钱绍武先生,以他的激情和学贯中西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雕塑重整旗鼓最有力的召唤者之一。1983 年《美术研究》第 3 期,钱绍武发表《雕刻之美——教学笔记》全面论述了雕塑的形体与孔洞、运动与空间、人体与自然有机形态,以及抽象趋势,甚至环境问题。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中国第二代雕塑家关于雕塑审美的集大成之论,可以充分标示当时的理论成果。1992 年何力平发表了《中国雕塑形式语言发展的艰难选择》,这篇文章在当时显得相当叛逆,锋芒毕露。今天看来也许不够客观,但它深刻地涉及了雕塑语言的本体化和本土化这两个中国雕塑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我把这两篇相隔十年的文章看作第二代雕塑家向第三代雕塑家过渡的理论象征。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雕塑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市雕塑的兴起。其中老一代的雕塑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 1981 年《美术》第 7 期潘鹤先生发表的文章“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1983 年《世界美术》第 4 期曹春生、司徒兆光先生发表的文章《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城市雕塑》等,都是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文章。

进入第三个阶段:从 1992 年到 2007 年。这是中国当代雕塑理论勃发生机的十五年。其理论关注的焦点和重心从整理中国古代雕塑史和译介西方古典雕塑,向译介国外现当代雕塑和探讨中国当代雕塑自身的发展问题转移。

首先看看出版方面。1992 年至 1993 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实验艺术丛书,其中《塔皮埃斯回忆录》和《西方雕塑——二次大战前后的范例》对当时的中国雕塑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1994 年孙振华博士出版《中国雕塑史》。这是前一个阶段中国雕塑史研究方向的略微迟到的成果。比较起来,梁思成先生著述的局限在于时代战乱,缺乏第一手考察;王子云先生的著作以大量的考察为基础,观点却不可避免地陷入时代的另一种局限。而孙振华这本书,则做到了田野考察和理性思考并重,作为文化部指定教材,曾经在 20 世纪 90 年代获了很多奖项。

1995 年《雕塑》杂志在北京创刊。这是雕塑界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理论刊物,也是这一时期唯一的雕塑专业信息平台。《雕塑》杂志在杂志社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至今已坚持出版二十八年,为中国雕塑的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7 年《世界城市环境雕塑》(欧洲、美国、日本卷)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应该是第一本相对全面介绍国外环境雕塑和公共艺术的图册。

1999 年孙振华博士出版《走向荒原——孙振华雕塑文集》。这是第一本雕塑理论与批评的论文专集。题中“走向荒原”应该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在当年中国美院雕塑史论的博士招生简章中,那种来自田野调查的“废墟的诱惑和荒原的呼唤”;同时它也象征了中国当代雕塑理论的荒原景象和新一代垦荒者的使命和承当。

2001 年皮力著《国外后现代雕塑》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后现代雕塑的专著。从亨利·摩尔说起,介绍了波普、极少、大地、贫困、物派、观念一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的“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是里德在《现代雕塑简史》中最后质疑的塞萨尔,这样,对于中国雕塑家来说,西方现代雕塑和后现代雕塑的历史就获得了连续的表述。这本书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不是翻译,而是中国青年一代理论家的著作。

2001 年许正龙出版《雕塑学——立体材料艺术探索》。这本书的努力方向是以一个雕塑家的专业立场,描述雕塑语言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语言系统。

2002 年孙振华博士出版《雕塑空间》。这是第一本对中国当代雕塑进行全面梳理和表述的著作,全书以形式、本土、观念、解构、女性、公共等七个章节,概述了当代雕塑从 1979 年到上个世纪末整个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极其重要的雕塑批评与史料文献。

2002 年邓乐出版《开放的雕塑》。作为一位资深的雕塑家,他这本书的核心是一种将传统架上雕塑推向广阔空间的努力。

2006 年殷双喜博士《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本著作收集整理了有关纪念碑建设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史料,并以其深入和严谨成为中国雕塑史论个案研究的典范。

2007 年滕晓松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这位来自湖南的怪才在雕塑理论的研究方面独辟蹊径,试图摸索雕塑家创作过程的特殊美学价值。

这一阶段雕塑理论的发展除表现在上述出版方面外,展览方面亦有重大进展。出现了有策展人意味的,有理论思考的,有学术主题、讨论和梳理的展览。

首先是 1992 年浙江美术学院的“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策划者有孙振华、曾成钢和杨奇瑞。这个展览举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型雕塑理论研讨会。大部分参展作者以及全国几所院校雕塑系的教师和各地理论家、批评家共一百多人出席。这个展览在筹备期间,还出版了四期展刊。这些展刊传递了雕塑界的各种信息,介绍了一批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发表了一批研究和介绍国外雕塑状况的文章,对当时理论匮乏、创作滞后的雕塑界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从这次展览开始,孙振华博士成为中国当代雕塑理论与批评最醒目的标志。

随后是 1994 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雕塑 1994”五人展。这个展览是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与理论自觉的重要标志。参展艺术家有傅中望、隋建国、张永见、展望和姜杰。这个展览也举办了很有理论质量的研讨会。

1995 年王林在成都主持的“敬畏生命”展是另一个有理论深度的展览。同时举办的“雕塑与当代文化”文献资料展和“中国雕塑与当代文化问题”研讨会,有理论家范迪安、易英、皮道坚、殷双喜、高天民、陈孝信、管郁达、顾承峰、王南溟、查常平等十余人参加。1997 年出版《雕塑与当代文化》,讨论了雕塑概念的开放性与观念化、艺术回到人本、敬畏生命,智慧与体验以及公共艺术等诸多问题。

2000 年深圳的“选择与冲突——第二回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是一个有明确的策展人和学术主题的展览。它鲜明地标示了中国雕塑向后现代观念化方向的转进。其出版文献中有孙振华与高天民、曾成钢与黄河清、隋建国与殷双喜、李秀勤与贝特西的对话;还有关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和上海美术学院的专题考察与研讨;以及围绕“深圳人的一天”所做的公共艺术调查。

在我看来,围绕以上这些展览的文本构成了中国当代雕塑理论的第一个生机勃发的年代。

最近的一个阶段:从 2007 年到 2012 年。这短短的五年中国雕塑理论研究进入了蓬勃展开期。

一组关于雕塑理论出版物(比较有影响的)的有趣但不完全的数字统计:

第一阶段(古代—1911 年):零种,两千年没出一本书;

第二阶段:(1911—1991 年,共八十年):前述出版八种,平均大约十年出一本书。

第三阶段:(1992—2007 年,共十五年):前述出版约十三种,其中刊物一种,平均大约一年出一本书。

第四阶段:(2007—2012 年,共五年):将要提到的出版书籍约三十种,其中刊物三种,平均大约两个月一本书。

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到中国雕塑理论呈现出一种令人欣慰的“加速度”增长。这一阶段的理论关注也呈现出向雕塑史论、现当代雕塑研究与评论、公共艺术探讨、高校雕塑教材编写以及个人雕塑理论文集等领域的全方位展开。

先看史论方面。

2008 年殷双喜主编出版了《走向现代——20 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对于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雕塑空前发展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价值。

200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出版了《中国美术 60 年》大型文献。其中雕塑卷由殷双喜和孙振华博士分别撰写了《回望历史:1949—1978年的中国雕塑》和《中国美术六十年·雕塑(1978—2008)》。

同年,孙振华出版了《中国当代雕塑》。其断代起点设在 1979 年,以1980 年代、1990 年代和 2000 年后三个十年,形式材料、社会批判、本土资源、世俗具象四个章节,对中国当代雕塑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有机结合的历史叙事。《中国当代雕塑》虽然没有以“史”命名,但它实际上是一本中国当代雕塑史。

2010 年刘礼宾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现代雕塑的起源——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正好填补了民国雕塑史这一小段中国雕塑史研究唯一的空白。

我们把现有的史论成果贯穿起来看一下:1988 年王子云先生出版《中国雕塑艺术史》,2011 年孙振华再版《中国古代雕塑史》,2010 年刘礼宾出版《现代雕塑的起源——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2009 年《新中国美术 60 年》雕塑卷:殷双喜撰写《回望历史:1949—1978 年的中国雕塑》和孙振华撰写《中国美术六十年·雕塑(1978—2008)》,2009 年孙振华出版《中国当代雕塑》。至此,中国雕塑史研究基本实现“全线贯通”。

再看现当代雕塑专题研究方面。2008 年唐尧出版《形而上下——关于西方现代后现代雕塑的哲学与诗性陈述》,2010 年焦兴涛出版《新具象雕塑》。这两本书的要点和意义在于,它们都不是简单的译介或编著,而是从中国文化和比较文化的立场,从中国当代雕塑家的立场,对世界现当代雕塑进行的深入的独立的思考与阐释。公共艺术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一个蓬勃增长的领域。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公共艺术的专著是 2003 年孙振华出版的《公共艺术时代》。随后,2007 年王中的《公共艺术概论》出版。这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规划教材,论述融合哲理与诗性,而且包含了作者赴国外考察收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2009 年马钦忠开始主编出版《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丛书。目前已经出版的几本,针对不同的学术专题,图文俱佳。2010 年陶宇博士发表了《阳光、生命和雕塑的乐土:中外雕塑公园研究》。这是雕塑与公共艺术最没有争议的共同领域,充满阳光,生机勃勃。另外,2006 年孙璐博士编译出版了《雕塑家手册——生动的材料》。这是一本翻译量艰巨的工具书。

这一阶段还有相当数量的文集出版,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选编文集列表如下:2008 年殷双喜主编的《回望沧海》(上、下),收录一个世纪以来雕塑理论文章约一百二十篇。2008 年孙振华出版《静观——孙振华艺术批评文集》。2008 年殷双喜出版《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其中第三辑约一百页专题研究雕塑。2008 年展望出版创作自述《新素园石谱》。2009 年王中主编《奥运文化与公共艺术》。2009 年陈云岗出版《雕塑·话语——陈云岗雕塑艺术作品·文论集五》。2009 年霍波洋出版自述《亦山亦水》。2010 年《雕塑》杂志编的《雕塑精选文集》,选录十五年刊发文章约两百篇。2010 年四川美术学院校庆雕塑系编论文集《脉》,录入 1939 年到 2009 年的文章约八十篇。2010年何力平出版雕塑论文集《为雕塑凿七个孔》。2010 年朱尚喜出版《纵深的形——朱尚熹教学雕塑随谈》。2011 年何桂彦编著《1978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下)》。这是一本高质量的当代雕塑论文集。2012 年中国雕塑学会汇编《中国雕塑学会成立 20 周年文献》,收录老、中、青三代学会会员发表的学术论文约六十篇。

高校雕塑教材的自主编写在最近这个阶段也成果显著。例如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主编、雕塑系教师撰写的一套雕塑基础教程在 2007 年出版,内容包括泥塑头胸像、泥塑人体、浮雕、陶艺、石雕、直接金属、立体构成等共十本,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雕塑教材。还有鲁迅美院雕塑系霍波洋编著的《双重基础》,清华美院许正龙著《雕塑构造》与《雕塑概论》等。

其他还有相当数量的雕塑研究著作出版,例如乔迁著《艺术与生命精神》、沈琍著《国宝春秋》、陈培一著《中国当代本土雕塑家个案》等,不再一一列举。

最后,雕塑理论书刊的发展是 2007 年以来中国雕塑理论发展最为重要和显著的标志。2007 年曾成钢出任新一届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将原会刊《雕塑家通讯》改版为《中国雕塑》丛书,殷双喜任主编,唐尧任副主编,正式出版,至今已近六年。

《中国雕塑》把自己定位为中国雕塑的综合性高端学术平台。其目标是中国当代雕塑生态的高品质和多样性,视角涵盖学院传统、现代形式、当代观念、国际语境、本土文脉、社会意识、公共艺术、科技力量、艺术市场、教学改革等各个方向。《中国雕塑》的出版成为一扇让全国雕塑同行能够看到最新当代雕塑现场的窗口,一双以学术性的思考和判断密切关注中国当代雕塑个体和整体创作状态的眼睛。为了把《中国雕塑》办成一本高质量的学术书刊,学会领导层决定由学会提供全部资金支持,这是《中国雕塑》学术质量最重要的保证。可以肯定地说,出版了三十一辑的《中国雕塑》目前已经成为业内最具现场感和前沿性的学术媒体和思想引擎。

2009 年《学院雕塑》在清华美院雕塑系创刊。这是中国当代雕塑纸媒中最年轻的一种,由许正龙任执行主编,共出了十六期,特别以细腻的个案见长。

为了号召和鼓励更多的青年俊才加入中国雕塑理论与创作的行列,从 2008年到 2009 年的“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开始,学会设立并颁发了“中国雕塑史论奖”。以某一美术门类的理论研究独立设置这样的大奖,在国内美术界应属开创之举!

值此学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雕塑理论的千年荒原已经迎来了自己沃美丰饶、草长莺飞的新时代!

2012 年 12 月 LiOwNMGOAEzuLyhZJrCEAAcK4IPKcWutemAOpEXoR+aR11eIDI102DwFiKWj9+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