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终端用户(End User)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访问想要的数据。事实上做到这点也确实不难,因为目前已经存在很多方式可以达到轻松访问数据的目的。如图1.1所示,终端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访问数据,例如通过报告、电子表格、互联网信息或者知识图谱等方式访问数据。实际上,目前已经存在数百种访问数据的方式。
图1.1 终端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访问数据
然而,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真的能够相信我正在访问的这些数据吗?”终端用户很快就会发现,访问数据和相信正在访问的数据是两回事。
访问数据和相信数据不是同一回事。
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访问不可信数据的情况。有人创建了一个电子表格,其中显示比尔·恩门每个月赚100万元。于是,在计算机数据库中就会出现一条每月赚取100万元的记录。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尔·恩门并不是每个月都能赚100万元,但这条数据确实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是真实的数据内容。由此可见,尽管某些终端用户可以访问这条数据,但数据所传达的信息却可能是虚假的。
如果我们基于这样的信息做出决策,后果可想而知。尽管这条数据是可访问的,但并不可信。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条数据不仅是错误的,更可怕的是它还具有误导性,给人一种它是可信的这样的错觉。这就好像是一个陷阱,等待着毫无警惕的人们依此做出错误的决策。
因此,访问数据和相信数据不是同一回事。如果数据不可信,可能会导致决策和判断出现严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