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
一个新的征程

相比这次大碰撞带来的世界文明影响,身为主帅的高仙芝本身没有受到多大影响,鉴于高仙芝能力出众,战果颇丰,却带兵多年,威望颇高,怛罗斯城的失败,正好给了唐玄宗敲打高仙芝的借口,他解除了高仙芝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官职,调他入京接任右金吾卫大将军,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是变相的解除了高仙芝的兵权。

只不过,在用人这个问题上,唐玄宗还是够意思的,并没有借着这次战败的由头继续深入,只是点到为止,这是高仙芝人生当中最空闲的一段时光。

长安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大诗人王维曾经这样形容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足见长安城宏伟和繁华,整个长安城被划分为108坊,宵禁虽严,但每年的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这三天,宵禁会解除,长安百姓,西域商贾,长安贵族都可以随意游玩,此时长安城内灯火彻夜不息,热闹非凡。

这种热闹和繁华让高仙芝流连忘返,本以为这种舒服悠闲的日小子会一直持续到自己退休,然而历史的齿轮却将他推向了战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十一月初九,一场更大的灾难席卷了大唐,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举兵反唐。

十五万精锐安军直奔洛阳,沿途经过的州县,莫不是望风而逃,不少当地官员一看安禄山的大军,干脆开门迎接叛军,抵挡不住的则弃城而逃。

如此操作下,安禄山的大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等地,有人急忙奏报唐玄宗安禄山造反,依旧活在开元盛世里走不出来的唐玄宗根本不相信,认为这是有人嫉妒,厌恶安禄山,故意放出来恶心安禄山的消息,根本没当一回事。

一直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恰逢接任高仙芝的名将封常清刚好回到长安述职,于是唐玄宗当机立断,让以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因为太过突然,唐朝各地精锐大军并没有赶回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只能在洛阳募兵,效果很不错,召集到了六七万人,只不过是这些人都是市民和仆役,没啥战斗力。

碰上了安禄山的精锐,只是一个照面就崩溃了,封常清只能退退至谷水,西奔至陕郡,在这里,他遇到了高仙芝,有了和安禄山大军交战经验的封常清对高仙芝说了一番比较切合实际的话,这番话也间接造成了两人悲剧的下场,尤其是高仙芝。

封常清说道:“临时招募的唐军,虽然数量上并不少,但这些人是没有上过战场,换句话说的意思,这些新兵根本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场,战场必然是残酷的,这些人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战斗力上都是不堪一击的,不如退守潼关,凭着雄关险隘尚且还有一战之力,再加以训练和等待,那么最后的取胜之道,必然是你我的!”

作为大唐最出色的将领,高仙芝很清楚封常清这一番话是正确的,所以毫无疑问,高仙芝采纳了封常清最正确的建议,带着新兵退守潼关,靠着坚固城池与安禄山的大军周旋。

这一点安禄山大概也看出来了,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反攻,最终无功而返,如此一来,安禄山大军闪电战就被有效的阻击了。

形式都往好的方向逆转,如果历史一直这么眷顾高仙芝,那高仙芝依旧是高仙芝,大唐的辉煌依旧存在,昔日的西域,还是西域。

但历史没有如果。

就在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延续的时候,一个熟悉而且让人咬牙切齿的人出现了。

不错,他就是监军边令诚出现了。

这个曾经和高仙芝,封常清合作愉快的老搭档,终极不是一个懂大局,懂军事的人。

身为随行监军,他要的只是权势。

边令诚在夫蒙灵察这件事上,在唐玄宗面前赞扬过高仙芝,后来高仙芝升官加爵,对边令诚不怎么买账,对于一个太监拿着鸡毛当令箭,尤其是在军事上指手画脚,让高仙芝很反感。

两人就此失和。

身为军事主帅,高仙芝是合格的,他冷静,懂得把握战机,能规避风险,甚至为了保存实力,能接受失败,但作为大唐最出色的将帅,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

他不懂得,小人是不能得罪的。

得罪了下场,一般都不会太好。

边令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奏报唐玄宗,言高仙芝不敢进兵,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这一番经不起推敲的话,却让六神无主的唐玄宗魂飞魄算,愤怒之中,下旨斩杀高仙芝,封常清。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756年1月27日),边令诚到潼关对封常清下达了斩首圣旨,对此封常清倒是表现得很淡然,他对边令诚说:“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说完又将自己写好的《谢死表》递给边令诚,拜托他呈送给唐玄宗,还说了一句:“臣死后,望陛下无轻此贼,则社稷安。”

封常清死后,边令诚把他的尸体放在席子上,等到高仙芝从外面回来时,边令诚立马宣布了圣旨,高仙芝没有任何反抗,下马说:“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认。但说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

说完,又对边令诚说:“我们一直在一起,这里上有天、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什么情况,你还不清楚么?”

边令诚不置可否,下令将高仙芝抓捕。

被缚后,面对着自己的部下,高仙芝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

史载:营中士卒皆大呼:“枉!”

喊声惊天动地。

行刑前,高仙芝看着被草席裹着的封常清尸体,无比的伤感:“你是我一手提拔的,后来又接替我当安西节度使,想不到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恐怕是命吧?”

说完,被杀。

一日之间,大唐最具有作战经验的名将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之上,反倒死在小人的口舌之间,算是对大唐最好的讽刺,没了高仙芝,封常清,大唐如同没了擎天柱,之后虽有哥舒翰死守潼关,但面临和高仙芝、封常清同样的问题,在杨国忠的催促下,他出兵潼关,惨败而降。

他们一心为国,却始终无法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这位年轻时,睿智,果敢、英明的君王,在开元盛世的滋润下,早已失去了辨别忠奸的能力,从而导致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在小人和奸臣的围攻下,纷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安史叛军进军关中,将大唐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一年的十一月,另一个名将横空出世,他叫郭子仪,但这已是另一个故事了。 CUoHP/g1A1n2XnN0QFxN/7Xy6/VhpXR77TKHqEClFvecyz8AmrWELNHS8GHPnD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