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是非成败转头空

高仙芝抵达抵达怛罗斯时,大食也迅速组建了一支联军抵来迎战,当时怛罗斯已经被大食控制,所以从地理位置和补给优势上而言,大食要比高仙芝好得多。

但高仙芝并不在乎这个东西,在他看来,打仗靠的是主帅和手下敢于死战的作风,这一点,高仙芝确实有骄傲的资本,他手下骑兵,步兵,甚至副将,以及用于战场的武器(陌刀,一种长柄两刃刀)都是最好的,人数控制在三到四万反而更能发挥大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拥有这个底气的高仙芝在怛逻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与大食的精锐展开了决战。高仙芝率先发动了攻击,大食也不慢,迅速做出了回应。

双方激战四日不分胜负,这个时候高仙芝的闪电战就露出了弱点,长途奔袭,不能速战速决,取而代之的人困马乏,在没有任何补给影响下,军心很容易动摇。

最先动摇的就是葛罗禄部的人马,一看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大唐军精锐,竟没有迅速取得胜利,而且人马均开始显露疲态,这个没有任何合约精神小国,倒向了大食。

第二天一早,双方大军继续厮杀,战事进入了势均力敌之时,葛逻禄人突然临战倒戈,这下翻转来得太过突然,一时之间,数千大军从唐军的背后杀了出来,前面是数万大食精锐步步紧逼,高仙芝被两面夹击了。

这种突发变故对战士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厮杀的战场上,信息没有那么好传递,突然看着和自己穿同样的衣服的将士挥刀砍杀自己,心理惊讶之余,往往会判断失误,从而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大食方面也不弱,齐雅德·伊本·萨里率领当时世上最强的骑兵,对高仙芝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一时之间士卒阵亡殆尽,仅剩残余士卒数千人。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悍将李嗣业。

李嗣业这个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世称“神通大将”,唐肃宗(李亨)对他的评价是:自凶渠构乱,中夏不宁,持感激之诚,总骁果之众,亲当矢石,频立勋庸。壮节可嘉,将谋于百胜;忠诚未遂,空恨于九原。”这个评价颇高,但李嗣业确实担得起,早期的李嗣业对于战场就是敢打敢杀,特别擅长使用陌刀,刀锋所向,敌人无不望风而逃。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就是知道李嗣业这个特色,一直将他留在身边,碰上了战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嗣业。

后来跟着高仙芝也一直保持着这股作风,因此很受高仙芝的赏识。

但如果就此淡定他只是一名勇猛无比的猛张飞,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将谋于百胜”的评价可不是空穴来风,在大局这一块,李嗣业是拿捏得死死的。

高仙芝并没有因为战事的失败心生沮丧,反而是越战越勇,按照高仙芝的看法,唐军大败,不是自己能力不行,也不是敌人太强大,而是葛罗禄部的突然反叛,打乱了计划,如果再收拾人马,整合西域诸国人马,再来一战,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这个看法,却被李嗣业给否决了。

这就是李嗣业的厉害之处,懂得从大局出发,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根据史料记载,李嗣业给高仙芝谋划利害关系:“您率兵深入敌境,后无援兵,大食军乘胜进攻,他们其他各族军队也将勇猛敢斗,我和您都前去战死,谁来报效国家呢?不如退守白石岭考虑退兵。”

高仙芝并不同意,想了想说:“我正召集被打散的军队,明天再和他们交战。胜败还难说?”

李嗣业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大势已去,不能坐等杀头,还是退吧?”

高仙芝认真思考了一番后,赞同了李嗣业的看法,于是率领残余部队去扼守白石岭,打算从这里退兵,只不过中间过程还是出了一点问题,当时道路狭窄,大队人马难以全部涌入,只能先步兵,步兵后面跟着骑兵,一个接着一个走出,不巧的是,遇到了拔汗那(汉代称大宛。古籍又作破洛那或钹汗)退兵,辎重车堵住道路不能过,关键时刻李嗣业站了出来,手握陌刀对着敌人左右厮杀,硬生生从强悍的拔汗那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让高仙芝成功突围。

突围成功的高仙芝并没有选择整合残部继续厮杀,而是选择了率领五六千人回到了龟兹,大食方面大概也是看到了大唐的实力,取得胜利后,没有继续追赶,双方相约在怛罗斯打了一战,战事结束后,各自回到各自的地盘,与彼此的疆土一点影响都没有,唐军损失了数千人。主要减员数量是投敌的葛逻禄军与损失的拔汗那军,主力影响不大。

在怛罗斯城战事后两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足以证明唐军主力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仅仅两年,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整个西域差不多都在大唐可控的范围之内,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的陇右这个地方,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也因为西域的原因,成为了大唐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了。

大唐仍旧是最鼎盛时期,怛罗斯之战后不久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一直东扩的大食没有继续东扩。和大唐还保持了友好的关系。

不光大唐和大食对这场看起来颇为重要的战事没在意,即便是当时所有的史学家对这场战事也不太关注。因此,在双方的史料中,记载都是十分简洁明了,甚至很多都是一笔带过。

当然,这样两大王朝碰撞所产生的火花还是不少,这一战中,大食俘虏了不少中国工匠,众多俘虏之中,有个叫杜环的官员,襄阳郡人(今天湖北省襄阳人),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罗斯战役的,被俘虏到了大食,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十多年,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乘商船回到大唐,写了一本《经行记》,书中介绍,中国工匠带去的指南针、火药以及其他科技,随这一战传入了大食(阿拉伯),随后又传到欧洲,世界文明因这偶然的一战,开始发生改变。 OPZ1NQIedCSy8yS+I6GzQW8+eG99AzW0099UyBdpebvHznZl3tvjS9oQjoSvgr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