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教育的信仰

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教育通常被认为是成年人从自身的立场出发,通过教育、培养或塑造的方式,让孩子遵从社会规则,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成年人教育期待的行为。教育者相信孩子会自动吸收所有的教育内容,希望孩子能立刻以不影响外界且令人满意的方式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让行为举止堪比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

我保留以上关于成年人教育、培养或塑造孩子的看法,这种传统的观念其实与我们正在探索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其实质是成年人从外向内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

我谈论的“不匆忙的成长”,指的是“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认识、激励与教育孩子,并帮助孩子发现自我,施展才能,从内向外地绽放自我,同时提供陪伴并满足孩子自内而外的求知与理解需求以及身份需求”。换言之,在家长的陪伴下,在行动力与创造性的指引下,孩子与周围的人和事不断互动,汲取知识,最终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面对以上两种教育观念,我们往往惊讶于第二种,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第一种教育观念——成年人教孩子知识,却不提供启发心智、思考与假设的对话空间,受教育的孩子很难发现自我。然而,这种传统观念却被现在的商业市场推崇,使得许多父母执着于通过灌输内容来刺激孩子成长。

我明白,这种教育方式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没有家长想让孩子落后于别人,或错过学习的“海绵时间”(能够轻松地消化、吸收所有学习内容的时间)。我也并非全盘否定这种方式。只是如果家长完全照搬,孩子可能会因此丧失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能力,更无法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然地成长。

的确,在童年时期的某些阶段,孩子学东西很容易。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需要用不间断的教育活动取悦孩子,或用各类兴趣班把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例如游泳课、音乐课、绘画课、计算机课,甚至是量子力学启蒙课。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对待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要不了多久,这个孩子就会感觉百无聊赖,毫无动力,需要用品目更多、频率更高的活动消除与日俱增的空虚感。等孩子长到八岁,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兴致勃勃地去探索世界呢?到十八岁的时候呢?

孩子会变得苍白、麻木,既不懂得如何度过空闲时光,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家长因此惊慌失措,赶忙购入那些被推崇的风靡市场的教育产品,最终却构建出过度刺激的物质空间或心理空间,使孩子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孩子再无闲暇时间,甚至没有时间休息、娱乐与运动,更别提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主动去做他们想做的事。

回顾一下前面提到的关于种子的比喻。假如我们每日以大量的水浇灌它,会发生什么事呢?假如我们耽于日复一日浇更多的水,对其他事不闻不问呢?假如我们没有细心察觉它的真实需求呢?也许起初它能够承受这一切,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无法吸收水分,根部逐渐腐烂。

人们普遍相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充满乐趣,而这一认识的结果是孩子的童年变得反常,他们变得不懂放松、不能集中注意力、不会思考与学习。他们习惯从一个游戏切换到另一个,不断要求更多的消遣与关怀。与此同时,家长也深受其害,疲惫、压力、空虚与迷茫接踵而至,因为无意识且无节制的“给予”行为一旦开始,便很难叫停。这是否让你感觉似曾相识?

社会与商业市场对孩童“需求”的狂轰滥炸、家长对孩童全面发展与真实需求的认知匮乏,以及对教育应有之义与实施之道的思考缺失,使家长渐渐失去思维能力,只能为子女提供无意识、无方向的教育,更别提与孩子建立联系,一同享受生命了。

但这并非定局。前文剖析了那些限制孩子成长的局限性观念。只要不践行这些观念,它们就无法影响孩子的成长。我们已然觉醒,逐步拥有新的视角与知行方式。至于局限或不足,我们可以通过求知与思索进行改善。

为了让你从部分理想信念的束缚以及对自身局限和子女的担心中解脱出来,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请在下方的清单中写出你脑海中的想法。

你已经在上方写下了那些不足为信却束缚着你的观念,以及你深感局限的地方,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 ncp3Bj5tkxodL9jKERS6+HmeRR7XornfXivQ6+cimNWttC99/SZ3oyHOivf3tD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