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为不匆忙的成长

对家长而言,不匆忙的成长意味着让孩子带着安全感经历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意味着认识到童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对于那些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喜悦、幸福的成年人至关重要。因此,作为陪伴孩子成长的人,家长必须建立清醒的认知,感受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不过,我们还是要先回归本源。

为了理解什么是“不匆忙的成长”,厘清“成长”一词的词源是十分必要的。在拉丁语中,成长的含义是“以自然的方式长大”,意指天地之间,万物顺时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既然人是自然中的有机生命体,人的生长理应遵守其固有规律。如此一来,“不匆忙的成长”未免显得过分雕琢,因为“成长”二字本来就有这层含义。这一点想来也非常有趣。本来此书只要题为“成长”便可,不必多加字眼。然而,不加修饰词很难表达清楚想表达的意思,因此我们稍做补充:“成长”一词本义便包含“不匆忙”这层意味。

自怀孕伊始,胎儿便如同纯粹的和声,与其内心的声音、生命的本质与节拍一同起舞,演奏生命的乐章。一切顺应自然规律发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成长的规律,还应提供适宜的关怀,保护孩子自由的成长环境。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

为了更好地阐明什么是生命的天然本质与节奏,请允许我打个比方。

请想象一颗种子的样子。

一颗种子内部包含的基因信息,足以使其成为一株成年植物,成为那株它生来便要成为的植物。假设我们在讨论一颗苹果种子,可以想一想,小小的一颗种子,体内却装着能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的一切基因信息。只要些许土壤、阳光和雨露,它便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多么奇妙啊,让它尽情成长吧!

再假设你手握一颗种子,并非植物学专家的你端详着它,不知道它的成长具体需要些什么。但你似乎有种直觉:一颗种子的成长大抵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若你有心钻研,假以时日,你定会逐渐了解这颗种子,包括其成长所需的物质。

至于这颗种子,将在你为之提供的环境中生根发芽,因为它的天性便是如此——以自然的方式成长。正如那些存活于城墙上或道路夹缝中的植物,即便生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会努力向上生长。不过,这颗种子的成长也许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遭遇诸多阻碍——也许你弄混了品种,将其种在家中,给予错误的照顾;也许你勤施育根的肥料,只因你在园艺杂志上看过关于“植物在冬天来临前发育好根系对生长有利”的说法,它可能的确会越长越快,因为它的天性便是适应环境,努力生长,但遗憾的是,它将就此丧失独特之处,或者无法结出甜美的果实。

培育种子好比养育子女。我们希望培养出言行举止都得体的理想孩子,然而,事实是孩子只能按照他们的方式成为他们自己。假如我们按照取悦自己的方式培养孩子,孩子可能会在困惑中成长,迷失自我,虚掷光阴。

孩子如同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自呱呱坠地起,他们只需要少许必要的基本照料便能长大成人,本就无须过多外力干涉。假如仔细观察,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成长充满智慧:在生理与大脑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会逐步习得行为控制能力、自主性、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一颗奇妙至极的种子!

请拿出彩笔,自由作画,创作属于你的那颗种子。只需要简单的几笔,即可建立起你与生命的联系。接着,请回想一株植物自然生长的过程(生根发芽、抽枝散叶、开花结果……)。这颗种子其实隐喻着你的孩子,它的生长历程就代表孩子的成长过程。请从种子开始画,直至描绘出此时此刻它长成的模样。

请添上土壤、阳光和雨露吧,那是种子需要的。勾勒它初生的幼苗吧,它日益茁壮,终将长出挺拔的枝干。描画柔嫩的新叶吧,它们鲜绿而有光泽。沉浸于种子奇妙的生长过程吧,直到描绘出它如今的俊秀身姿。假如你现在无法想象其全貌,没关系,只要根据它成长、发育的足迹,画出你眼中它长成的模样即可。如果你不懂绘画,无须担心,因为不会有人对你评头论足。放松下来吧,别让“我不会”或完美主义束缚你。请抛开疑虑,以种子为起点,让自己的想法自然地浮现于纸上。在作画的过程中,你可以剪裁、拼贴照片,写下脑海中一闪而过的只言片语,或者添加其他材料……

当第一株植物创作完毕,你可以接着画其他象征着孩子的植物,当然也可以画你的伴侣或你自己。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植物呢?你的伴侣呢?请慢慢思考,让象征你的家庭的树林浮现于纸上。

请慢慢来,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它与生命的周期、自然的循环相关,也与你的孩子和家庭的发展规律相连。

请作画吧!

在生命自然的节奏的指引下,想必你已经不匆忙地建立起与那株植物的联系。请列出清单,记录你在作画过程中察觉到的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要素。

对一株植物而言,土壤、阳光与雨露是生长之本。那对孩子而言,他们的茁壮成长需要哪些要素呢?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如果读到后面的章节时有新的发现,可以翻回此页进行补充。

此时此刻,我想稍做提醒,或许你早已发现——你是孩子的园丁,他们需要你!你是那个管理花园,悉心照料种子的角色。我想,一个理想的园丁是自觉且感性的,会认真地了解植物,会为之创造生长空间,并根据植物所需不断调整;懂得设定底线,鼓励其接受挑战,处理棘手事务,用爱与理解滋养土壤;会尽责于自己照料的树木,也会给予空间,让其独立且自由地成长。

如果你是“植物杀手”,不必惊慌。以上只是一个比方,但或许能帮你找出原因:可能你无暇照看它,无暇弄清楚它的品种,无暇了解它需要何种照料,或者不具备养好它的条件——诸如为之浇水、除虫的细心与耐心。

我举这个例子,目的是希望你能够跟随自己的直觉,信任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从而在合适的时间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你应当是环境、经验、情感、爱与联系这些成长所需要素的协调者。你无须为孩子铺路,而应当帮助孩子自己探索,体验人生之路的坎坷或平顺,发掘孩子的潜能。

我似乎看到你戴着帽子、穿着围裙与靴子、带着工具,正站在美丽的旷野中,一边沉醉于自然之美,一边用妙手让植物安然、坚定、惬意地长大。

准备好了吗?下面我将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展开叙述,请继续往下读。

其实,我将你比作孩子的园丁,并不意味着要你增加任务、苛求自己,也不是让你总是自责与反省。请不要这样!我认为,不仅你、你的伴侣、孩子的老师,还有那些在楼道里会问候孩子的邻居、那位会给孩子道声“早安”的公交车司机、那些同一架飞机上愿意理解孩子的乘客……这些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人都会在某些时刻扮演孩子的教育者这一角色。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稳固的依恋关系在至亲关系中才能形成。家长必须保持清醒,才能帮助每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自然地成长。

首先,家长最清楚孩子的真实模样与需求。其次,作为家长,必须负起责任,有所担当。家长还应始终学习,努力成长。请与你的直觉为友,与你的孩子为伴。孩子会提供助力,与你一起实现不匆忙的成长。

不要跳过任何生长阶段

如前文所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又特别的种子,成长遵循内在的自然天性;而家长如同给予关心与照料,尊重成长节奏的园丁。假如以此为基点,我们将更理解不揠苗助长的意义——种子生出良好的根系,才能长出强壮的枝干,随后方能枝繁叶茂,形成完美的生长链条,逐步长成参天树木。

大自然是如此的聪慧。如不赞同,请看看新生儿的例子:只需要数月时间,当初极不协调的反射运动就能变得精细、协调。而为了完成该目标,新生儿需要逐步发展运动能力,锻炼肌肉组织。匈牙利儿童医生艾米·皮克勒因研究婴儿运动发育与尊重式教育而闻名。她的研究证明了婴儿能够自主地发展运动能力:倘若外界为婴儿提供自由活动的环境,他们便能获得能力的提升。

若我们观察婴儿运动能力的变化过程,即可发现他们始终在探索自我与环境,并试图与之发生互动——从安逸地躺着,到侧卧与翻身、匍匐与爬行,再到随后的坐与跪、站立与蹒跚学步,直至最后无须借助外力也能安然行走。

不过,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无论做何努力也无法自行坐下。一方面,由于缺乏必需的前阶段学习与发育基础,婴儿无法完成精细、协调的动作;另一方面,坐下这一需求并非婴儿与生俱来的需要——倒不如说是家长的需求,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婴儿站不稳。

婴儿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充足的练习,才能动力十足且安然无恙地独立行走。当行走这一行为得到巩固,他们便会开始尝试跑动、上下楼梯、踢球……其身体图式 将逐步展开,直到最终发育完全。

这真的很奇妙,对吗?下面有一个平衡游戏可验证前述内容,请迎接挑战!

请阅读下方的文字,然后把书放在一边,尝试完成动作。

请放松地站着,目光聚焦到某个点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抬起一只腿,将脚底贴在另一只腿的大腿内侧,形成支撑。随后保持双手合十的姿势不变,伸展手臂,越过头部,保持身体平衡(有高血压等心脏和血液循环问题的读者,保持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的姿势即可)。

你做到了吗?加油,快站起来试一试!

刚刚你挑战的动作是瑜伽的树式。这个挑战令你明白,良好的身体发育水平与四肢平衡能力促成了动作的完成,并且将摔倒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这多亏了幼时的充分练习与自然发育的体验,让你在童年阶段获得了上述能力。

用肺部发声歌唱、将一盒草莓分到三个盘子中、把冰箱里的食材做成一顿饭等行为,都能证明这个观点。所有的肢体能力都在童年时期萌芽、发展,随后逐渐精进。由于缺乏练习,现在我们可能遗忘了某些技能,但它们都曾是后续能力发展的基础。

不论社会经济条件与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如何,世界上的每一个孩子都经历着一个个相同的发育阶段。他们的天性如此。从用哭闹来表达需求、翻身爬行、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胡涂乱画、跑跳攀爬、流利表达、画全家福、玩耍嬉戏,到学会写字。我相信,这些阶段对家长而言非常熟悉。倘若足够细致,我们将发现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后一阶段紧跟着前一阶段,如此循环往复。

我认为孩子的发展是具象化、可视化的。你们知道有一种从大到小堆方块的游戏吗?这个游戏的目的在于正确地堆叠方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当出现调换顺序的情况时,稳固的方块塔会从某处开始失去平衡,或摇摇欲坠,或直接倒塌。让我们把目光转到孩子的成长上,孩子的成长就如同堆方块的游戏,如果孩子的基础能力未在相应阶段获得发展与巩固,就会出现成长不平衡的现象。

在幼儿园里,老师会反映这类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容易摔倒,总是呆坐着等别人扶;有些孩子上楼梯时肢体不协调,或回教室时毫无方向感;有些孩子不会自己穿外套,不会使用剪刀,甚至不会用勺子吃饭;有些孩子早晨过度亢奋;有些孩子面对任务时害怕出错,或因为没有自主能力(并非不能理解)而频繁求助老师……

以上行为反映出孩子在特定发育阶段的不足(受到过度保护或过度刺激),包括缺少运动与自由玩耍、缺乏特定能力(如精细运动)的锻炼、与父母未形成稳固依恋关系而造成的亲密关系缺失,或者在严苛且不利于孩子自主成长的环境下成长……这些不足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不匆忙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发育阶段,能够为“方块塔”打造牢固坚实的基础;能够因人制宜,保护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与节奏感;能够让孩子在每个成长环节都自由自在地与外界互动,且不用担心塔身坍塌。没错,由于人类大脑奇妙的可塑性,即便塔倒了也能恢复如初。但对孩子而言,这将消耗更多的心力,而这些心力原本可以用来习得不同成长阶段应该掌握的核心能力。

在本节末尾,我想再一次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虽然在无数报刊、书籍中,我们都曾读到这样的内容——孩子到某个月大时就能独立翻身,一岁的时候就能走路,六岁的时候就能识字……请不用多虑,每个孩子都会按照自己的节奏长大。一般来说,当你被某事困扰之时,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但无论如何,请始终倾听、遵从自己的直觉。

我们该做些什么,来保证孩子和谐、自然地成长呢?为他们提供照料、爱与很多的信任;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条件,让他们充满安全感地成长。而正如前文所述,为了让孩子尽情地演奏生命的乐章,我们应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孩子的需求

这么多年来,我带着好奇心观察与分析儿童,陪伴儿女与家人从容成长,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教育之路。我发现孩子有独特的成长路径,他们的生长发育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外部的环境同样意义重大——作为孩子的学习与模仿对象,父母及其他亲人都对孩子的心智、人格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以上内因、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孩子经历一系列际遇而成长,其间他们的各种需求将依次产生,并需要逐一得到满足。

于我而言,这是最新奇的事。虽然孩子的具体需求与成年人的需求差异不大,但仍应认识、了解并满足它们,如此方可建立稳固的家庭纽带,同时让孩子们成为独立、完整且有能力的人。

从我的角度来看,孩子的需求如下:

1.生存需求。

2.安全感与尊严感需求。

3.爱、归属感与社交需求。

4.自尊与被认可需求。

5.认知需求。

6.身份需求(男孩或女孩)。

贯穿始终的需求是:

7.运动、玩耍与娱乐需求。

上述排序与分组基于调查、思索,以及以下三种思想的影响。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学说,他将其总结在人类动机理论范畴中。

2.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国际性条约)中收录的关于满足儿童权利的需求,提出儿童是拥有权利的个体,而成年人则是满足相应权利的责任方。

3.最后,我坚信玩耍是人类的固有天性,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是自我约束与自我表达的渠道,更是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与此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理念,我将上述七种需求分为两类:

1.基本需求。

2.成长需求。

我想强调的是,家长在关照孩子的第一类需求时,与孩子的互动尤为重要,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家长应当尽可能地在每一阶段都提供亲密的陪伴与尊重,帮助孩子打造稳固的情感基础,让孩子感受到被倾听、被重视、被肯定、被爱与被支持。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或不被恰当满足),或与成年人的需求发生冲突,极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撒泼生气,口出恶言,或产生忌妒情绪。简而言之,孩子的需求将会以不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下文将一一举例说明),而家长也会因此发怒或情绪失控。

满足孩子的第二类需求,即成长需求,则会促使孩子自我发掘、自我挑战,成为完整的自己。

基本需求

生存需求

生存需求是维持生命的需求,包括呼吸、排泄、洗浴、进食、休息、维持体温、保持健康等。生存需求是其他需求的基础,是应优先考虑的重要需求。此类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将导致个体无法维持生存。幸运的是,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能够满足此类需求。

不过,生存需求有时会造成尴尬的局面。下面举个例子。

天冷,快把外套穿上!

这是很多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冷是主观的感受。你问过孩子是否感觉寒冷吗?可能是你在面临生存需求的冲突——你觉得冷或者你害怕孩子感冒。这样的场景之前经常在我身上出现,直至某天,我开始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感知温度。我发现,即使家长不特意强调,孩子也能自行感知冷热。请扪心自问:穿外套是你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请给出真诚且审慎的回答。我相信你会明白你与孩子的体温不一样,并开始反思你自认为合理的行为。

当你觉得加衣服是必要之事时,你可以选择请求合作的方式,而非苛求。

今天下午挺冷的。你刚刚一直在跑步,出汗了,现在停下来不跑了,我担心你会着凉。我不希望你生病,快把外套穿上吧,拜托啦!

孩子对冷热的感受可能与你认为的完全不同。你觉得呢?

安全感与尊严感需求

此类需求在生理与心理层面为我们提供安全感,例如秩序感、距离感、名誉感等。

感觉到危险时,我们会提高警惕,调动全身直觉以应对危险、保护自己。这是因为此刻人类大脑的最原始部位——爬行脑正在运行。它能迅速对刺激做出反应,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危险面前选择逃跑或战斗。爬行脑被激活时,负责理智的部位(大脑的前额叶)便难以掌控局面,更无法促使人类清醒地思考。这是因为当人类缺乏安全感时,无法将精力分配给其他需求。

满足孩子的安全感与尊严感需求并创造安全的环境,能够让孩子拥有充满信任且从容稳定的内心世界。如此一来,孩子将对外界与自我充满信心,因为无论发生何事,他们始终坚信,身边的人会一直关心与保护他们。

我害怕!

孩子的各种恐惧十分常见,他们害怕黑暗、怪兽、死亡……这些恐惧往往转瞬即逝,但我们应当与孩子共同经历,安抚他们的不安情绪,避免恐惧影响他们成长。

家长首先应建立认识,恐惧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感觉,孩子需要得到关注,不能漠视他们。家长应当为孩子提供支持,营造安全的空间,让他们感到安心。我们完全可以为孩子打开夜灯、自制“防恐惧喷雾”、在房门上张贴写着“怪兽勿进”的海报、将怪物的画像锁起来……总之,我们得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策略更有效。请务必记住,孩子的不安全感是真实的。

最后,考虑到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我想在本节最后谈谈科技带来的隐私保护需求,以及尊严和荣誉感需求。当然,还有让孩子表明自己需要什么的需求。

现在,各种科技产品触手可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孩子不受科技产品的负面影响。现在的孩子自幼便接触各种科技产品,尤其是互联网。如果让孩子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自由且不加辨别地上网,就好比让一个八岁的孩童驾驶汽车。其实,科技产品背后危机四伏。身为家长,我们应该提供适龄、健康的科技产品与内容,并对孩子进行危险教育。

虽然在大多数家庭中,保护孩子的隐私、尊严与荣誉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总有例外。在网上肆意传播的视频里,你总能看到对婴儿或儿童的各种嘲笑,例如展示他们摔倒、哭泣、惊恐的样子等。或许录制视频的人并无恶意嘲讽之意,却无意中侵犯了孩子的隐私、人格与名誉应当被尊重的权利。

哈哈,瞧那惊恐的小脸!

你是否想过,假如那些网上流传的脸被按进蛋糕里或走路时头撞路灯的视频的主角是你,或你那已长成少年的孩子不小心成了恶搞视频的主人公,你会做何反应?你还会觉得很好笑吗?为什么我们要分享这些涉及他人隐私且打击孩子自尊心的视频呢?难道我们与视频中的孩子素不相识,就意味着他们会对此毫无感觉吗?

爱、归属感与联系需求

此类需求指感受到自己原有的样子被喜欢、被关注以及被爱。

人生来是群居性动物,需要在社会中生活、成长。因此,当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家人或照顾者真诚而持久的爱与认可时,上述需求便会得到满足。

在家中,孩子也有被关注和被认为有用的需求,长大后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孩子需要感觉自己对家庭有所贡献,与家人并肩协作,且这种协作能被认可。简言之,他们想成为家庭的一分子。

当孩子与父母、家人或照顾者形成一种充满安全感与接纳感的牢固关系,双方将共同感受到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是一种情感纽带,自婴儿时期萌芽,持续发展,直至孩子成年。孩子还会与他人建立新的联系,例如好友、老师、同事与伴侣……独立而自由地与家人之外的人建立联系,并与其分享生活、交流和协作,这些是人的本能。这些行为能够让孩子的人格得以在集体社会中变得健全,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我帮你

假如你两岁的儿子让你把手中的盘子给他,因为他想帮你准备晚饭,摆放餐具。此时,你的眼睛瞪得和盘子一般大——他可能会摔坏盘子或者弄伤自己。此情此景,你觉得熟悉吗?你会怎么做呢?实际上,孩子都是热心肠,总是乐于助人。可往往我们会拒绝,或者换一个无足轻重的挑战性很低的事情让他们去做。这样做会削弱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无法满足他们为家庭做贡献的需求。

请抓住契机感受孩子的需求。既要制定适龄的任务,更要信任他们。例如可以让他们逐一拿取碗碟瓶罐,摆放餐巾……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皆可让孩子帮忙。请好好把握!

自尊与被认可需求

在某种意义上,孩子通过满足前文所述的各类需求,逐渐认识、感受家庭中和社会中的自我。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尊与被认可需求的实现要基于其他需求的满足。

我们通过与身边的人建立关系,以及从身边的人那里得到持续评价来构建自己的人格。身处各种环境中(若是充满安全感的环境自然更好),孩子会逐渐学会自我尊重(关于自己的认识),并感觉到被认可(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关注)。

这样一来,孩子便会感觉自己有力量、有价值,变得自信,拥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去笑对人生无常。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始终相信与鼓励孩子,用温柔、理解且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能拥有足够的自尊。

你把牛奶弄洒了,真没用!

如果我对你说的是“牛奶洒到你身上了,你想到办法解决了吗”,你感觉如何?你倾向于哪一种表达呢?想必你会告诉我,你不仅得到了安慰,还感觉解决问题的能力被激发了。而且,我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你——你可以做到。看到了吗?虽然是相似的话语,但后一种表达充满了正向的可能性,不会损伤孩子的自尊,或导致孩子负面的自我感知。

同时,孩子需要发展思维与表达观点的空间(言语、创造、音乐等),也需要能够展现智慧、感觉与情绪的空间以及能够被信任、被重视、被倾听的空间。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意识将慢慢觉醒,逐步发展出必要的批判能力,从而引导他们以身边的人为参照,找到人生的志向。这种个性、表达力与影响力的发现意义重大,它能够让孩子自主地探索世界,满足他们追求自由、独立的需要。

以上为孩子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成年人的需求)。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金字塔的顶端——成长需求。

你是小孩子,别插嘴!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那惊人的眼光、口才和逻辑能力,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与思考,最终让孩子失去了开阔视野、走出舒适区的绝佳机会。其实,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个体,或许我们与孩子的区别在于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富有创造力、更公正、更客观。

你是否想过,如果孩子的观点不被家长倾听、不被真心对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他们还能健康地成长吗?家长应当学会倾听孩子,询问孩子的建议,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如此一来,家长才会以更新鲜的视角看待当下之事,并懂得认真采纳孩子的建议。同时,孩子的自尊心与正向自我认知也将健康地成长。

成长需求

认知需求

此类需求指的是理解人生方方面面的需求,以及纯粹对知识的渴求,去发现与理解未知世界的冲动。

妈妈,为什么那个男人没有头发?
(孩子用手指着对方,避免你不清楚)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2~5岁左右,想必你已发现他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心。你可能已经被问过类似的不合时宜的问题。这是因为孩子的脑海里会出现无数的疑惑:为什么人要睡觉?为什么桌子叫桌子?为什么狗要叫?尿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大便是臭的?为什么交通信号灯只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为什么……你会怎么做?仔细解答还是充耳不闻呢?

我曾听说,我们如果真正聆听与探索这些问题中的1%,就会学到很多的知识,它们关乎生活、哲学、情感与心理……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

自出生时起,我们便调动全身感官,满足自己探索与认识周遭环境的需求。我们首先学着了解父母,逐渐建立依恋关系,并获得安全感。后来,我们尝试去理解周边的世界。

孩子需要发现除具体个体之外的世界,理解所处社会的文化准则,明白万物运行的规则,学会研究、组织、联系与剖析事物。加拿大研究员凯瑟琳·勒库耶说:“孩子以一种谦虚坦率、快乐开放的态度理解现实,并接近成年人永远无法理解的神秘地带。”的确,与成年人相反,孩子不会将一切视作理所当然的事。好奇心是他们的动力之源,驱使他们满足求知与理解世界的欲望,迎接知识的来临。有关好奇心这一儿童发展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将在后文谈到。

身份需求(男孩或女孩)

此类需求是关于自己是谁和未来成为谁的根本性冲动。正如本书开头提到的那颗种子,假如环境有助于成长,孩子会跟随自己的内在冲动,自然而然地逐渐激发所有潜在的能力与才智,无须借助外力。当孩子感受到有勇气、有能力、被保护和被支持时,便会活在当下,全身心地感受生活。换言之,此时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最好的满足,因为他们获得了很多的爱与归属感。

另外,跟随内在冲动的指引,在真简善美、诚实公正、快乐纯粹、独特创新等品质的驱动下,他们会将所有的能量倾注于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中。当你驻足观察小男孩或小女孩的一举一动时,你会发现现实的确是这样。这些美好的品质,正如马斯洛所说的,属于“元需求”的范畴——即位于所有其他需求层级之上的需求。它们在童年时期十分活跃。

如此一来,孩子将发挥所有的潜能与创造性,投身于当下的生活。出于求知需求(好奇心),他们会不断地踏出舒适区,不苛求完美,接受自己与他人本来的样子,享受、珍惜每一天的日常小事,做事纯粹而不功利,只为简单的欣喜与快乐(如同玩耍)。

自在而善感地生活,意味着“自然、天真地欣赏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并为之惊喜、着迷”。马斯洛在谈及自我实现时这般说道。

让孩子成为孩子本身!

这一点是孩子的身份需求。让孩子成为孩子,要唤醒、探索与发挥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可能性,让他们感受独特的童年生活。玩闹跑动、突发奇想、保持安静、享受当下……谁不眷恋这些呢?

由于我们苛求完美的控制欲,孩子的心血来潮经常被制止与修正,甚至遭到操控与惩罚。家长总希望孩子表现得像个成年人,却忘了其本质只是个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只会与自己本来的模样渐行渐远。

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运动、玩耍与娱乐需求,毕竟它们贯穿于前文提及的各种需求。

运动、玩耍与娱乐需求

我认为这三种需求是一种手段,使孩子在对内与对外探索时完成求知、表达、与学习目标;也是一种动力,促进孩子成长与发展,并抱有平和、快乐的人生态度。此类需求是天生的,存在于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能帮助个体在面对诸多需求时保持稳定与平衡,更是所有前述需求与求知欲的源头,其串联作用显而易见。

就身心发育层面而言,孩子凭借游戏与玩耍向外界证明——他们可以活得生动、充满活力。当然,玩耍也是孩子内心幸福与平衡的源泉。

“运动—玩耍—娱乐”好比孩童的内心写照,反映了他们对内探索与对外求知的需求,以及构建成熟自我的需求。这种需求与人同在,直至人生尽头。

如此看来,运动、玩耍与娱乐需求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举足轻重。因此,提供适宜的空间与时间、物质条件、心理支持相当重要,可以让孩子在人生路上安然前行。

安静,你玩够了吧!

总的来说,孩子很难做到这一点,除非他们花费巨大的力气。但这或许满足的只是你的需要。

有时,孩子让人精疲力竭,特别是在我们渴望安静与休憩的时候、抗拒噪音的时候或上床睡觉的时间已经到了的时候。我非常理解这一点,因为我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如果我们能够多理解孩子一点儿,便能换个视角看问题。

请回忆一下,有多少次我们让孩子停止玩闹、保持安静,却丝毫不注意语气是否合适、真诚?的确,我们和孩子的需求都应得到尊重,但至少应当向孩子解释清楚,毕竟只有互相理解,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因此,在发生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是我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此刻让孩子停止玩耍真的至关重要吗?我们需要做出调整,换一种更加真诚的表达:“我看你精力十足,还想继续玩。不过我有些累了,需要休息。你想坐在我身边给我读书吗?或者你有没有别的想法,例如你玩耍的时候给我时间休息呢?”

能见证孩子充分成长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我们只需要以平和、感性的态度照顾他们。

承认孩子的上述需求意味着向理想中的陪伴迈进了一步。我们极少谈论与展示自我需求,更不懂得承认与表达自我需求。我们习惯用冲突的形式展露未被满足的需求,例如评判、质疑、抱怨等。

在了解孩子的种种需求后,想必现在的你能够辨别孩子的需求,并以最好的方式陪伴、支持与引导孩子,从而让他们的人生充满快乐,并日趋完满。 d/rpw3VnbCX6kKWIo/uJT2P38/6bn/Q68yqCBmAf04x35eB24CQ09B1+/NYJC5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