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坏的,是坏蛋中的“皇帝”,那么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第二坏的大坏蛋,是坏蛋中的“太子”。今天我就把这个坏血脂中的“太子爷”——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讲清楚。
虽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最坏的血脂指标,但是它并不代表所有坏血脂,只看它可能会遗漏掉其他很多坏血脂,比如说极低密度脂蛋白、中间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乳糜微粒等。尤其是对于血糖高、甘油三酯高和肥胖的人群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病情。
那么,有没有一个指标能够尽量全面地体现坏血脂的情况呢?还真有!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个指标,包含了所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脂蛋白里面所含有的胆固醇。它特别适合用于评估那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高或者已经达标,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甘油三酯升高的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可以说,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血脂风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因为它包含更多的坏血脂。因此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血脂指南推荐使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降血脂的首要参考指标。
这里给大家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解释一下:在非洲大草原上,人们想要保护可爱的食草类动物,比如说羚羊、斑马等,这时候就需要控制凶恶的食肉类动物,无论是狮子、鬣狗还是野狗和豹子。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控制最凶恶的狮子,食草类动物的确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要想全面地保护食草类动物,就要全面控制食肉类动物,不能单单控制狮子。回到我们说的血脂话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确是最坏的血脂,就像最凶恶的“狮子”,但是它不代表所有坏血脂。而能代表所有坏血脂的指标,就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个指标很多时候在血脂化验单上其实是见不到的。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正如上面公式所表达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实就是除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外的所有脂蛋白胆固醇的总和,或者说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残余胆固醇的总和。
(1)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因人而异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其他慢性病患者来说:一般是结合患者自身情况来确定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也就是患者自身应该达到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0.8=该患者应该达到的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
举个例子,已经诊断出冠心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往往是1.8mmol/L,那么这类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该达到的目标值就是1.8+0.8=2.6mmol/L。用这个患者血脂谱上的总胆固醇减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得出的值与2.6进行比较,如果高于2.6,那就是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没有达标。
(2)对于普通健康成年人来说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4mmol/L为理想水平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mmol/L为合适水平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4.1~4.9mmol/L为边缘升高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mmol/L为升高
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肥胖患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要特别注意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个指标。
其实,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可以作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特别有效的补充,对于甘油三酯升高的人来说,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时尤其需要看这个指标,很多指南也都强调这个指标需要达标。而且这个指标不用再花钱检测,自己算一算就可以得到。
所有关注心血管健康的人都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这个指标,它较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能更全面反映你的坏血脂水平。
对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除了使用他汀类降脂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同时甘油三酯也比较高,就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比如说非诺贝特这类贝特类药物,还有这两年很多权威研究中证明有效的高纯度EPA制剂。当然,这里说的这个高纯度EPA制剂,很多时候被老百姓说成鱼油制剂,其实它不是鱼油,而是以EPA(二十碳五烯酸)为主要成分的一种新的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这些药物合理规范地使用有助于全面降低患者的非高密度脂蛋白。
总之,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已经达标的人群,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这也是各大医院开始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放到化验单上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