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个体健康测度

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需要从多维度进行综合测度。对个体健康水平的综合测度经历了从医学模式到社会模式的转变。Larson(1999)在讨论健康概念进展时认为,19世纪,在全球范围内,传染性疾病是主要的疾病原因和死亡原因,人们是否患病与健康和寿命直接相关,即没有疾病等同于健康。因此,对个人健康状况的评价采用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s),即由专业医生,通过医疗诊断,按照当时的医学标准对个人健康状况做出判断。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环境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疾病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染性疾病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得到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的病因和死因。慢性病患者在相应的医疗干预下,可以长期带病独立生活,不需要他人帮助。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平均死亡年龄不断攀升,人口寿命逐步延长,人们带病和带残生存时间逐步延长。在此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在1946年给出了一个综合的健康概念: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完好的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即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完好三个维度。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以采用医学标准进行测量,而社会完好的概念不够明确,难以测度。因此,在实践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范围内仍然主要采用医学模式测量人的健康状况。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三维度健康概念框架下,Engel(1977)于1977年提出了测量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简称社会模式。在社会模式下,判断健康状况或健康状况的改善,不仅要考虑生理、病理学等生物学因素,也要考虑个人的心理状况和社会因素。其中,生物学因素包括医学模式下的身体健康状况、基因缺陷、药物和治疗状况等;心理状况包括思想、情绪、行为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会模式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基础上,考虑现代社会疾病谱、死因谱和危险因素的变动,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不仅关注防病治病,也关注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以及人群的健康改善。在社会模式下,对人群健康的评价逐步从疾病预防控制向生命质量提升和健康促进发展。Borrell-Carrióet al.(2004)认为,在社会模式下,专业医生更容易理解患者对疾病和痛苦的主观评价,通过增强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心理社会支持,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生命质量改善计划。因此,在社会模式下,人的健康和人群的健康都需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多个维度进行评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完好外,又增加了道德健康的维度。由此,对健康的认识由单纯的生理、心理角度上升到社会学角度的探讨。

下面将借用对疾病和健康评价的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的分类方法,进一步讨论在两种模式下对人口健康水平的综合测度问题。 BOySiwVxvL0IUpMYXnTvBcX5I2aL+q8tCjjQAtRQr83s3niNeiw4USvFnM+65p6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