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分死因死亡水平

了解人们的具体死亡原因,有利于改善死亡水平,评估卫生政策的有效性,并将资源引向最需要的地方。本节分析的分死因死亡数据来源于《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2004—2012年)和《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3—2021年) ,其汇总了整合后的各死因监测点上报的死亡数据,将死因分为三大类疾病:第一类为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包括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第二类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等;第三类为伤害,包括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等。

2.2.1 全国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图2-13为2004年、2010年、2021年全国分死因死亡人数的占比。2021年,全国190.1万死亡病例中,前五大死因类别分别为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及糖尿病,五大死因占总死亡病例的90%。其中,最大的“杀手”是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1%,且其死亡人数占比逐年增加。相比2004年,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死亡人数增加了78.6万人,死亡率上升127.92/10万。恶性肿瘤是第二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23%,其死亡人数占比保持均衡。但相比2004年,2021年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34.3万人,死亡率提高了28.49/10万。呼吸系统疾病是第三大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7%,其死亡人数占比逐年降低,相比2004年,死亡人数占比降低8个百分点,死亡率降低35.0/10万。

picture

图2-13 2004年、2010年、2021年全国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此外,相比2004年,2021年全国意外伤害、故意伤害的死亡率分别下降5.32/10万、9.13/10万。相比2004年,2021年糖尿病死亡率增加了9.21/10万,死亡人数增加4.4万人,增幅高达635.2%,跃升进入中国前五大死因类别。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人口的主要死因是非传染性疾病,并且在2004—2021年期间,非传染性疾病死因占比有上升趋势。

2.2.2 分城乡、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图2-14是2004年、2010年、2021年分城乡、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2021年,相比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死于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以及其他原因的占比更高,差异分别为1.28个百分点、1.12个百分点、1.40个百分点、0.30个百分点和0.01个百分点。相比2004年,2021年农村与城市人口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比分别增加13.67个百分点、10.19个百分点;城市人口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占比下降0.69个百分点,而农村人口恶性肿瘤的死亡人数占比上升1.30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比的下降速度快于城市人口,死亡人数占比分别下降7.8个百分点、6.12个百分点。

相比2004年,2021年农村人口意外伤害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快于城市人口,死亡率分别下降19.54/10万、5.96/10万,且城市人口意外伤害死亡率在2010—2021年期间甚至上升0.43/10万。相比2004年,2021年农村与城市人口故意伤害死亡率分别下降12.80/10万、7.22/10万。虽然居住在城市的人口的糖尿病死亡率及死亡人数占比高于农村人口,但是农村人口的糖尿病死亡率及死亡人数占比增幅大于城市。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农村人口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占比低于城市人口;中国农村人口死于伤害类别的占比高于城市人口,但下降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城市与农村死因模式趋于一致。

picture

图2-14 2004年、2010年、2021年分城乡、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2.2.3 分地区、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picture
picture

图2-15 2004年、2010年、2021年分地区、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图2-15为2004年、2010年、2021年分地区、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由图可知,中部地区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及死亡人数占比显著高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2004年,各地区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增速最快;东部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死亡人数占比显著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

相比2004年,2021年各地区意外伤害死亡人数占比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意外伤害死亡率分别下降7.39/10万、7.23/10万和6.11/10万。相比2004年,2021年所有地区故意伤害死亡人数占比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地区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故意伤害死亡率分别下降10.05/10万、8.71/10万和7.60/10万。所有地区糖尿病死亡率及人数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上升速度最快。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西部地区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比低于中部及东部地区,但增速快于中部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死于意外伤害类别的人数占比高于中部及东部地区,但下降速度快于中部及东部地区;中部与西部死因模式趋于一致。

2.2.4 分年龄、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picture

图2-16 2004年全国分年龄、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picture

图2-17 2021年全国分年龄、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

图2-16为2004年全国分年龄、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图2-17为2021年全国分年龄、分死因死亡人数占比。由图2-17可知,2021年,儿童时期(1~14岁)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意外伤害和恶性肿瘤,并且在10~14岁期间,故意伤害的死亡比例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儿童在该年龄阶段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杀或他杀的比例相对增加。在青年时期(15~34岁),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这两种疾病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死因,而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的死亡人数占比逐渐减小,并且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死亡比例也呈增加趋势。在中年时期(35~64岁),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比例继续上升,并且恶性肿瘤死亡比例达到生命周期的顶峰,例如,60~64岁因为恶性肿瘤死亡的比例高达37.5%,因糖尿病死亡的比例也开始增加,而意外伤害和故意伤害的比例继续减小。在老年时期(65岁以上),前三大死因分别是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比迅速增加,在高龄老年人当中成为第二大死亡原因。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慢慢萎缩且分泌机能下降,再加上内脏器官功能衰退,会减弱呼吸机能,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

相比2004年,2021年分年龄的总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从分死因来看,消化系统疾病、故意伤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各个年龄段的死亡人数占比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占比及死亡率在10~39岁的人群中呈增加趋势,并且在高龄老年人(85岁以上)中显著增加;恶性肿瘤在高龄阶段(85岁以上)的死亡率及死亡人数占比增加,其余年龄段呈减小趋势;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比及死亡率在老年时期明显降低;意外伤害在儿童以及青年时期的死亡人数占比也大幅下降。糖尿病在7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的死亡率及死亡人数占比呈增加趋势。总体而言,在0~29岁这段时期,人群的主要死因是伤害类别,而对于30岁及以上人群的主要死因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在2004—2021年期间,高龄老年人(85岁以上)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和死亡人数占比显著增加。

2.2.5 特定病种和伤害死因占比

1.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占比

图2-18为2021年分性别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死因占比。2021年,死于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的人数占中国死亡人数的51%,并且男性的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率比女性高44.08/10万,这可能是因为男性高胆固醇等风险因素的患病率更高(Gao et al.,2019)。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前五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并发症、风湿性心脏病及炎性心脏病,其中男性脑血管疾病、炎性心脏病死亡率高于女性,而女性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及并发症、风湿性心脏病的死亡率高于男性。

2.恶性肿瘤死因占比

图2-19为2021年分性别恶性肿瘤主要死因占比。2021年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23%,其中主要死因为肺癌、肝癌以及胃癌。此外,男性的恶性肿瘤总死亡率比女性高90.39/10万,并且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男性易受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唇、口腔、咽部恶性肿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影响,而女性更易受结直肠癌、乳腺癌、食道癌、胰腺癌以及子宫颈癌等影响。

picture

图2-18 2021年分性别心血管及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死因占比

picture

图2-19 2021年分性别恶性肿瘤主要死因占比

3.意外伤害死因占比

图2-20为2021年分性别意外伤害主要死因占比。2021年意外伤害死亡人数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6%,其中主要死因为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溺水。男性的意外伤害总死亡率比女性高21.14/10万,并且男性和女性意外伤害的主要死因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男性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交通事故(36.6%),而女性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是意外跌落(42.0%),这可能是因为男性一般比女性有更多的冒险行为(Yin et al.,2015)。

picture

图2-20 2021年分性别意外伤害主要死因占比

4.分年龄、分伤害死亡人数占比

图2-21为2021年女性分年龄、分伤害死亡人数占比,图2-22为2021年男性分年龄、分伤害死亡人数占比。2021年,无论男女,儿童时期(1~14岁)伤害死亡率的主要来源是溺水、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意外跌落。在青年时期(15~34岁),伤害死亡率的主要来源是自杀、道路交通事故以及溺水,其中溺水的死亡比例呈下降趋势。在中年时期(35~64岁),道路交通事故、自杀以及意外跌落的死亡比例继续上升,并且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比例达到生命周期的顶峰。在老年时期(65岁以上),意外跌落导致死亡的比例迅速上升,成为老年人的首要死亡原因,其次是其他意外伤害,而道路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比例持续下降。

picture

图2-21 2021年女性分年龄、分伤害死亡人数占比

picture

图2-22 2021年男性分年龄、分伤害死亡人数占比

男女在分伤害死亡模式上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儿童以及中年时期,女性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比例高于男性,但在青年以及老年时期,男性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比例高于女性。此外,男性在中年时期意外跌落以及其他意外伤害造成死亡的比例也高于女性,而女性在中年时期自杀导致死亡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Co1Xz0DhHuY0p9jk7KHj4eoxU3ExavQ/bw8z8Mu+j60W79d0ykRHU7lh7iiARCr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