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研究基础

1.3.1 概念界定

清晰厘定“北京奥运档案”的概念是开展对其一切管理与开发的必要前提。北京奥运档案主要与奥运档案、奥运档案遗产、奥运文献遗产以及奥运遗产等概念相关,具体解释及其之间关系说明如下。

1.3.1.1 奥运档案及其相关概念

奥运档案这一概念探讨始于2008年夏奥会,学者们从形成主体、时间周期、载体种类等各个角度阐述,众说纷纭。总体来讲,学者们的界定揭示了奥运档案的如下特点:第一,奥运档案形成主体众多,包括奥组委各部门、筹办单位、竞赛和非竞赛场馆、运营中心或个人等 ;第二,奥运档案的形成贯穿于奥运会整个周期,包括申办、筹办、举办 乃至后奥运阶段 ;第三,奥运档案形成地地域分散,除主办城市外还有协办城市、圣火传递城市等 ;第四,奥运档案载体形式丰富,包括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各类载体 。以上特点表明奥运档案来源广泛、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综合上述观点,本书认为,奥运档案,“是指在申奥、筹奥、办奥乃至‘后奥运’阶段,奥组委各部门、竞赛场馆、市场合作伙伴等各类奥运利益相关方,以及相关组织和个人直接产生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北京奥运档案是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指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所产生的档案集合,是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奥运档案属于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奥运遗产的内容划分中,又衍生出“奥运档案遗产”一词。奥运档案遗产的内涵与外延等同于奥运档案,只是前者更明确奥运档案与奥运遗产的密切关系,强调奥运档案的遗产属性。此外,学术界还出现过“奥运文献遗产”一词。奥运档案遗产与奥运文献遗产的区别,主要在于档案与文献的区别。徐拥军 认为,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会产生大量文献。这些文献汇集起来,形成文献资源,留传下来即是文献遗产。徐祥辉等 认为,奥运文献遗产是奥运会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联系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纽带,是沟通奥运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是举办国家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文献与档案关系密切,两者内涵虽不同,但外延大幅交叉重合。文献相比较于档案,形式更多样、内容更系统、价值更多元。本书认为,在奥运背景下,可以将文献作为属概念来定义档案,奥运档案包含在奥运文献内,奥运档案是奥运文献的主体部分。

1.3.1.2 奥运遗产

奥运遗产作为奥运档案的上位类概念,内容涉及广泛、表述丰富灵活。国际奥委会2013年、2015年、2018年连续发布《奥林匹克遗产手册》( Olympic Legacy )、《奥运遗产指南》( Olympic Games Guide on Olympic Legacy )、《遗产战略方针》等文件,对奥运遗产认知逐渐丰富和深刻。其中,《遗产战略方针》认为,“奥运遗产是由愿景产生的结果。它包含了所有因举办奥运会和体育赛事而对人民、城市和地区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或加速其发展的、可见和不可见的、长期正面效益”。该方针还将奥运遗产的范围界定为7个方面:有组织的体育运动的发展,通过体育运动促进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人的技能、网络与创新,文化产品与创意产品开发,环境改善,城市发展。这表明:其一,奥运遗产内涵的广泛性。奥运遗产是涵盖了经济、政治、国家形象、教育、社会、城市建设、奥林匹克精神等物质与非物质层面内容的综合体,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内涵非常宽泛,且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其二,奥运遗产影响的积极性。《遗产战略方针》中明确奥运遗产建设的起点是“符合奥运愿景的城市视野”,目标是“通过体育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个宏大愿景赋予每一项奥运遗产崇高的意义,赋予每一届奥运会超越自身的广泛价值。这表明奥运遗产的提出不仅是应对奥林匹克危机的一剂良方,更是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本真,即表达人类观念中的美好希冀,促使某些优良传统的守护和光大,对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达成“广大民众—奥运主办城市和国家—全世界”的连续受益,从而使世界更美好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2022)》是根据遗产规划总结的7个单册遗产报告,集中体现了举办地乃至整个中国对人理、事理、物理的美好发展希冀,具有深刻的体育、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元价值。

胡孝乾等 认为,“奥运遗产的本质是奥运会引发的结构性改变作用于人和空间后产生的结果”。简而言之,奥运遗产是一种结果,这一本质性揭示致使奥运遗产在学术领域的界定较为宽泛,因此,学者们大多采取举例的方式进一步细化奥运遗产内涵。目前,对奥运遗产概念界定存在的比较普遍的共识是,将其视为在奥林匹克运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有关奥林匹克运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其中:有形遗产指的是奥运会留下的奥运会徽、吉祥物、奖牌、体育设施、奥运场馆、建筑景观等,以及用来发展体育的捐赠基金;而无形遗产也称影响遗产,包括奥运会对人、城市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无形的影响,例如举办经验、教育、就业等,无形遗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基于上述讨论,本书认为,奥运遗产是一种愿景,是奥林匹克运动在时空范围内作用于主办城市和国家的正面效益,具有遗产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影响领域的正面性、遗产愿景表述的灵活性等特点。

1.3.2 文献综述

1.3.2.1 国内奥运档案研究现状

截至2023年5月10日,以“奥运/奥林匹克/体育赛事+档案/文件/文献”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博硕学位论文库中进行主题检索,检得与本书主题相关的论文171篇,其中期刊论文132篇、博硕士论文5篇、报纸34篇。并无相关书籍出版。

从时间分布(见图1-1)来看,关于奥运档案的研究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开始展开,但文献数量较少。在2008年夏奥会举办前后,奥运档案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关文献数量增幅明显。2008年夏奥会后,相关文献数量快速下降。至2022年冬奥会前后,相关文献数量有所增长,但数量较2008年夏奥会前后仍显不足。

图1-1 国内奥运档案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从文献类别分布情况来看,检索出的文献以期刊论文居多,共132篇,占比77.2%;学位论文5篇,占比2.9%;报纸34篇,占比19.9%。由于期刊和报纸刊载的文章一般篇幅较短,质量上参差不齐,故较难形成系统完整的论述,而且此领域的多数期刊文章为业务探讨类型。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对奥运档案的研究多停留在业务层面,其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文献来源分布(见图1-2)来看: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是《北京档案》,占比28%,其次是《兰台世界》,占比10%,其他期刊如《山西档案》《中国档案》《办公室业务》等也有零星分布;相关文献最多的报纸是《中国档案报》,占比13%。整体上看,奥运档案相关文献集中分布于档案学领域期刊,内容集中于业务探讨与经验介绍方面。

图1-2 国内奥运档案研究文献来源分布图

笔者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VOSviewer)对中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析,在去除重复筛选的基础上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1-3)。从图中可大致总结出目前我国奥运档案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分布,除去常见的“档案管理”“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等热词外,还有“北京市档案局”“体育赛事”“工程档案工作”“奥运遗产”等热词值得关注。这反映出奥运档案中的工程档案受到广泛关注,同时奥运档案已被视为奥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已经向更为宏观的奥运遗产领域延伸。此外北京市档案局对奥运档案的管理利用也受到关注。

图1-3 国内奥运档案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目前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包括:

(1)奥运档案价值及管理与开发要求。

国内学者已认识到奥运档案的重要价值,并对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要求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档案自身价值及档案工作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奥运档案的价值,视野不够广阔。2008年,在夏奥会即将召开的背景下,《北京档案》在辩论专栏开设“档案与奥运”辩题,连续9期围绕档案与奥运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李娜等 认为:奥运文献规模宏大,具有专门性;类型很广,具有复合性;时间跨度远,具有历史再现性;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传世价值。陈洁等 认为,档案除了凭证价值、情报价值以外,还有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等,档案部门应通过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实现对重大事件的再现、对重要人物的还原,充分开发出奥运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进一步拓展奥运档案利用的广度与深度。

(2)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理论。

第一,奥运档案/文献概念。徐拥军 认为,在申办、筹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与奥运会有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会产生大量文献。这些文献汇集起来,形成文献资源,留传下来,即是文献遗产。徐祥辉等 指出,奥运文献遗产是奥运会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载体,是联系奥运会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纽带,是沟通奥运会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桥梁,是举办国家乃至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知识宝库。刘立河 提出,奥运文献就是记录有关奥运知识的一切载体,奥运文献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真实记录,其范围不仅包括中外文图书、报刊以及各种声像资料,网络化信息资源也应成为其虚拟馆藏。多数学者如李娜等 、李文超 将奥运会的申办、筹办、举办、赛后等整个周期形成的与奥运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记录界定为奥运档案。徐拥军等 认为,可以将文献作为属概念来定义档案,奥运档案包含在奥运文献内,奥运档案是奥运文献的主体部分。

第二,奥运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徐拥军等 梳理了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理论后提出:奥运遗产理论为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理论基石,提供了可直接复用的经验;文化遗产理论为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主体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与思路,有助于其创新开发手段与模式,指导其开展管理工作;后现代档案学理论提供了对奥运记忆、国民认同及情感建构的独特认知,丰富了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内涵;数字人文呼吁在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注重数字技术与人文理念的张力结合与双向联动,重视跨学科与跨领域的合作交融。徐拥军等 发现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的“中国模式”是奥运档案管理经验的理性化、系统化与成熟化综合体,也是国际奥委会、奥运主办国和主办城市以及档案学专业三方主体合力的结果。

(3)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政策制度。

当前研究多是对现有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梳理,肯定政策制度的重要性,或对政策制度制定提出建议,而缺乏对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政策制度体系的整体设计。陈洁 梳理了国内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文件颁布情况,提出宏观上应健全大型体育赛事档案管理法规体系,中观上应将档案工作纳入赛事工作战略规划,微观上应制定赛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方法。刘永明等 提出,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奥运档案管理需求,持续出台指导性文件,以保障各阶段奥运档案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李京婷等 认为,2022年冬奥会相关工作规定的制定有利于强化档案管理责任,解决工作协调问题,便于形成档案管理合力,形成统一保管统筹分配新格局。

(4)奥运档案管理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特定奥运档案管理实践案例方面,相关研究主要聚焦2008年夏奥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关于前者,现有研究总结了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石景山区档案局、兰州市档案局等部门在各项奥运档案征收征集、业务指导、展览举办工作方面的成果 ;多数实践工作者如马晓真 、张彦清 还融入个人奥运记忆记述奥运档案管理工作情况,如奥运档案收集整理、清点移交、登记上架、利用服务、撰写《全宗指南》等各项档案业务活动等。针对后者,现有研究介绍了官方电影档案资料的整理 、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奥运档案工作 、伦敦奥运会的档案管理项目 等,以期为我国的奥运档案工作提供借鉴。

在特定奥运档案管理方面,有学者专门对运动员档案、工程档案、卫生保障档案等的管理现状提出反思和建议。在工程档案方面,赵丽萍 提出应加强部门联动,以规范档案工作、强化档案基础建设,并指出分期分批移交竣工档案有利于维护档案的实体安全,从而对奥运工程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在卫生保障档案方面,张丽珠 提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奥运保障单位,承担着传染病预防控制,食品、饮用水等公共卫生的安全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恐怖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全民健康促进等重大保障任务,形成了大量卫生保障档案,做好这些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可促进卫生防病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在奥运档案管理方法与手段方面,相关研究仅停留于简单的情况介绍和理念畅想,而没有对实际操作或具体的框架模型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徐拥军 提出建立“北京奥运会专题档案全文数据库”的构想。刘立河 介绍了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奥运文献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是首都图书馆新馆“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该系统已具备数字图书馆的雏形和基本功能,并已建有多个文献资源库,北京奥运文献信息数据库即是其子库之一。徐拥军等 发现2008年夏奥会档案管理仍以传统实体管理模式为主,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亟待加强,并再次建议构建北京奥运专题档案数据库。

(5)奥运档案开发具体策略与方法。

一是做好奥运档案收集,为开发工作奠定基础。杨冬权 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讲话时表示,设有奥运赛区地方的档案部门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加强统筹监管,搞好跟踪服务,及时组织奥运档案的收集、整理与移交工作。王润斌等 指出,在2008年夏奥会申办、筹办到举办的过程中,奥运档案管理工作者坚决贯彻国际奥委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奥运会组委会的中心工作,全面履行职能,扎实做好奥运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以及档案馆库建设等各项工作,保存较为完整系统的奥运档案。张志宏等 认为应具备超前的档案收集意识,改变结束式开展收集整理的工作方法,通过主动收集、全程跟踪收集,注重检查与验收环节,加强多种载体档案收集,并提出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平台的传播作用,可持续普及奥运遗产理念,依托奥运遗产档案记录的完整性和指导性背景,积极开发与组织不同的冰雪文化宣传主题活动。

二是加强奥运电子档案管理,实现奥运档案信息化。王改艳 认为,应加强数字档案长久保存的研究,建议各档案部门应该采纳国际和国家有关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的标准,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经验和技术,组织国内专家开展联合科研攻关,构建科学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徐拥军等 提出,应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以数字形式接收奥运档案,构建北京奥运专题档案数据库,使其成为一个集中、长久保存2008年夏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电子档案,并供全社会在线利用的专门档案资源网络与服务平台。

三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发奥运档案,挖掘奥运档案价值。胡亚利等 介绍了北京理工大学充分利用奥运场馆声像档案资源,举办“奥运专题摄影展”,通过15个专题、50块展板、近400幅精彩照片较全面地展示了北京理工大学为承办奥运会和残奥会赛事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和辉煌成绩,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丰富了校园生活,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随后这些图片还将结集出版成专题画册。陈恬恬 介绍了《1956墨尔本奥运官方电影》团队在奥运电视档案署、奥运博物馆和澳大利亚国家电影资料馆等机构内历时五年完成了对影片50余小时素材片的发掘整理和二次创作工作,他们利用数百卷在地库里沉寂了40多年、早已被遗忘了的胶片,最终制作出一部时长104分钟的新版《1956墨尔本奥运官方电影》,作为千禧奥运的献礼,同时也实现了奥运电影史上一次奇迹的创造。冯惠玲等 发现“双奥”遗产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在抗风险性、可获得性、传播力、增值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前数字化进程存在惯性思维、路径困惑、平台缺失、疏于运维的问题,“北京记忆·双奥之城”数字展厅建设中形成的制度、规范和方法体系,有助于在普及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方面推出北京经验,并推动数字时代全球奥运遗产战略的实施落地。

1.3.2.2 国外奥运档案研究现状

截至2023年5月10日,以“Olympic+archive(s)/record(s)/document(s)”“sports event/game/meet+archive(s)/record(s)/document(s)”等为检索词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检得与本书主题相关的论文42篇。

从时间分布(见图1-4)来看,国外对奥运档案的研究起步较早,文献数量随奥运会的举办上升,呈现周期性。但整体而言,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可见国外对档案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叉研究关注较少。

图1-4 国外奥运档案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笔者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VOSviewer)对外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分析,在去除重复筛选的基础上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1-5)。从图中可大致总结出目前国外奥运档案研究的热点和主题分布,有“injury”“measure”等热词值得关注。这反映出国外对奥运档案的研究与体育学领域密切相关,此外国际奥委会对奥运档案的管理利用也受到关注。

图1-5 国外奥运档案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目前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包括:

(1)奥运档案价值及管理与开发要求。

在奥运档案的价值方面,国外学者更重视奥运档案的记忆价值,将其作为奥林匹克精神传承的纽带,但也多为具体研究。例如:有学者指出,有效的奥运档案记录具有广泛的商业价值、证据价值和知识信息价值,能够推动社区参与奥运,促进可持续和持久的社区关系的发展,构建全民奥运记忆 。Larry Hackman 在英国档案与记录协会2011年年会上演讲指出,可以对大型活动如奥运会进行档案宣传的议程设置,从而扩大影响力。Cathy Williams 通过分析英国国家档案馆发起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残奥会纪录片遗产计划,指出其带来的奥林匹克精神传承效果远超过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Rachel Tapp 认为,在遗产领域,大量数字奥运文献将会以更强大、更广泛的合作方式,推动奥运遗产的利用与发展,提升和改善国家形象和经济发展。

(2)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理论。

国外对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理论的研究,多从概念阐释、意义讨论及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尚缺系统的理论构建。2005年,Terry Cook 在梳理加拿大宏观鉴定理论时指出,奥运文献是具有国家级意义的记录体,与狭义的办公室文献相比,它可能具有象征、美学、内在或其他信息价值,应当用更加宏观的视野来看待奥运文献。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通过记录的形式保护奥运会遗产势在必行 ,而在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要注重法律问题 、分阶段多方协作问题 、重点领域文献遗产保护问题 等。

(3)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政策制度。

与国内类似,国外对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赛事档案管理政策的解析和对比,继而对制度的优化提出建议等方面。E.Kate Jarman 通过对1951英国艺术节(the 1951 Festival of Britain)、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the London 2012 Olympics and Paralympics)这两个英国国家级大型活动的比较,考察两次活动中档案收集政策和收集实践的发展,并分析了1951英国艺术节档案相对稀少的可能原因,认为这些缺口表明,有必要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制定一项国家性的档案收集战略,这项战略的实施需要技术的进步并改变档案保管人的作用。Cathy Williams 详细介绍了英国国家档案馆提出的“The Record”战略,认为该战略最初是一项文献收集战略,但自2008年12月以来,从范围、目标和意图来看,它已发展成为文献战略。作者没有对该战略内容及其适用性提出批评,但针对该战略提出了一些问题,以确定该战略是否能够成功地实现其核心目标,以及将文件战略作为其主要方法是否适宜。

(4)奥运档案管理具体策略与方法。

在奥运档案管理具体策略与方法研究方面,国外已有较多学者提出了较为科学、有效的建议,并强调通过加强合作来提高管理效率。

在管理策略方面,有学者提出通过建立档案管理部门、规范管理部门规章制度、全民收集奥运档案、统一奥运档案鉴定标准、辅以相关的技术手段等策略提高奥运档案管理水平 。希腊奥委会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办之际,决定通过发布档案保存战略加强对其宝贵的历史和摄影档案的管理,以及对数字形式档案的内容管理,其中也包括对国际奥林匹克学院(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Academy)档案的分类。

在管理方法方面,国外重视通过加强体育界和档案界合作的方式来提升奥运档案管理水平。Rachel Tapp 通过分析西约克郡档案馆(the West Yorkshire Archive Service)在体育英雄项目(the Sporting Heroes project)方面的档案管理经验,深入阐释体育事业和文化遗产工作融合带来的好处,认为英国其他地区应利用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数字格式的体育档案管理创造更强大、更广泛的合作方式。还有学者认为通过与专业合作伙伴、大众媒体等社会机构、团体建立联系,奥组委或档案机构能够更好地实现奥运档案的高效管理,体现档案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5)奥运档案开发具体策略与方法。

国外向来重视对档案的开发利用,重视通过多种手段尤其是新兴技术创新开发利用的方式来挖掘、呈现其价值。

在开发方法方面,国外关注通过构建数字档案系统、搭建网络平台开发利用奥运档案。Suk Choi Tae等 认为:首先,应建立“档案遗产委员会”,并在相关组织内设立档案遗产管理部门,建立一个档案系统来创建档案遗产,通过建设网站门户,使网络平台建设、数字档案系统建设等各组织体系相互衔接;其次,鼓励地方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奥运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后,有必要扩展档案记录的主题,并通过它去形成故事,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还需要收集社会弱势群体和残疾人的记录,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内容。

此外,国外文献对奥运期间产生的医学病例档案研究颇为重视,揭示了如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对奥运会举办的不利影响,要求做好奥运期间的病历记录,建立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以提高对抗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比国内文献,国外研究主题更为分散,从奥运比赛项目到奥运赛事举办再到奥运的配套公共卫生保障设施,讨论档案对这些问题的作用,更适用于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提高档案利用价值。

1.3.2.3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及需要突破的空间的分析

(1)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一,奥运遗产研究成果丰富,但全面性有余,聚焦度不足。目前,国内外对于奥运遗产的概念、内涵、类型、特点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形成了较丰富的成果。但对奥运遗产的研究全面性有余,而针对性不足。这是因为当前研究对奥运遗产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较多学者将这一概念外延进行扩大化,即将奥运遗产从体育遗产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国家形象、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超体育”方面。虽然这可以极大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但也会导致相关研究过于强调奥运遗产的领域、类型划分,而忽视了奥运遗产的其他维度和形式。尤其是蕴含奥运遗产独特内涵与价值的奥运档案鲜少受到关注,将奥运档案作为奥运遗产的一部分进行深入挖掘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将“档案管理”列为“创造文化遗产”的重点内容,学界应对奥运档案的管理与开发予以应有的重视。

第二,奥运档案研究数量增长,但高度与可持续性不足。目前关于奥运档案的研究数量呈不断攀升趋势,且对奥运档案管理业务环节的梳理也渐趋全面,但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相关研究多是立足于档案及档案管理,未从将档案纳入奥运遗产宏观愿景这一战略高度进行宏观层面的阐释。例如,现有成果对奥运档案管理的研究仅停留在对具体的收集、保管等传统档案业务环节的研究上,缺少从奥运遗产管理的高度进行的奥运档案管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再如,对奥运档案开发的研究也仍关注于传统的数字化加工、网络化服务等较为传统的技术手段,且多停留在理念层面,未提出较具创新性的开发路径和方法。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在特定时期呈现井喷之势,但过了特殊节点,后续研究稍显乏力,缺少可持续性。因为奥运会是周期性热点事件,相应的研究也具有周期性。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方面,由于2008年夏奥会的召开,与“奥运档案”相关的文献在2008年激增,但随后相关研究数量又迅速下跌;由于2022年冬奥会,2018年至2021年相关研究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国外则主要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节点,文献数量有所增长。尽管在节点之后相关研究的热度并未完全冷却,但相关研究并未形成持续性、连贯性的成果。究其原因,是现有研究并未从奥运档案的遗产可持续性角度进行相关探索,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遗产的可持续性把握不充分,故而随着奥运周期的结束,之前那种“为奥运档案管理而进行奥运档案研究”的思路自然后劲不足,奥运档案的后续开发被忽视。

第三,奥运档案研究实践性强,但理论性与体系化不足。国内现有对奥运档案的研究,经验总结较多,理论构建较少,导致实践性、应用性强,但理论性、科学化不足。例如,国内大量档案工作者撰写相关文章,总结本单位、本部门在奥运档案工作中的相关做法,但未能科学凝练奥运档案管理的成熟模式、未系统提出具有学理深度的理论成果。国外学界对该主题的研究整体而言呈现数量较少、内容具体、领域分散的特点,主要从某届具体的奥运会出发,将档案作为奥运盛会的一种真实记录手段,围绕奥运档案的作用和管理策略展开研究,也未深入到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学理层面。

第四,奥运档案研究受到档案学界与体育学界关注较多,但开放性与综合性不足。奥运档案研究与开发已经引起档案学界、体育学界的较多关注,但是此领域研究的学科视角与思维视角的开放性与综合性仍不足。一是学科视角的固化。现有研究多是档案学者、体育学者从本学科出发展开研究,忽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信息科学等其他多学科视角的融入。举办奥运会远不止是举行简单的体育赛事,还包括举办城市和举办国政治愿景、经济愿景、环境愿景、文化愿景等诸多愿景的实现,作为奥运会客观、真实记录的档案,则是这些愿景的最佳呈现载体。故对奥运档案的研究亦需以开放性态度,综合多学科知识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审视。而现有研究成果在学科综合性方面却较为欠缺。二是思维视角的窄化。其一,现有成果对奥运档案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某一届奥运会,国内多集中于2008年夏奥会或2022年冬奥会,而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关联,国外亦是多聚焦于某一届奥运会进行个案研究,这种聚焦个体、忽略整体的思维往往导致研究成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规律性探索。其二,现有成果对奥运档案的研究往往多聚焦于收集与管理问题,而对开发与利用问题着墨较少,这种只注重前端而忽略了后端的思维惯性,导致对奥运档案价值认知的偏差及奥运档案社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2)需要突破的空间。

第一,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奥运档案价值的认知。对奥运档案价值的科学化、系统化认知是做好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分析奥运档案与一般档案、其他类型奥运遗产相比的特点,及其管理与开发面临的特殊需求与挑战,是开展后续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现有研究对奥运档案的价值认知仍固守传统的凭证价值和原始记录维度,缺乏认识的高度,尤其是尚未将奥运档案放置于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框架之中。这种认识的局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体育学界对奥运遗产的研究尚未将奥运档案全面纳入到奥运遗产体系之内,奥运档案的遗产价值自然凸显不够;二是档案学界对奥运档案的研究尚未从奥运遗产的高度和广度挖掘其价值,奥运档案的价值自然挖掘不深。这就导致现有大部分研究成果只关注局部与当下,缺少全局与长远的眼光,忽略了后奥运时代档案的利用与再利用对奥运遗产的开发作用,这为本报告提供了可突破的空间。

第二,需要针对性挖掘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基础。总体来看,目前尚未形成一套相对体系化的、成熟的、适用于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理论体系,且现有理论内容较为单薄、相互孤立,理论之间也未能良好契合。如,国内外相关研究尽管较为宏观、系统,涵盖了奥运档案的内涵认知、概念分类、价值作用、业务环节等诸多方面,但研究仍稍显“内敛”与“浅层”,缺乏对原理性、规律性问题的开放、深入探讨,至于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更是鲜少涉及。因此,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研究有必要对当前的理论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同时融合体育学、档案学、图书情报学、文化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建立一套科学的、针对“奥运档案”而非“奥运遗产”的理论体系,使之服务于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具体实践。

第三,需要科学设计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制度体系。制度构建是一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规范与指引。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在奥运档案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标准构建方面仍存在不少空白。学界尚未对当前奥运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系统梳理,也未对奥运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设计展开构想,而现有对奥运遗产制度体系的分析又很少涉及档案领域。这表明,目前学界尚未对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制度体系设计这一重要问题予以相应的关注。奥运会不同于单一性社会重大事件,所产生的档案具有来源广泛、内容丰富、类型繁多、数量庞大等特点,为此,创新宏观的工作机制、优化具体的业务制度,对于做好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十分重要。

第四,需要探索适应数字化变革的奥运档案管理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世界范围内数字浪潮席卷而来,数字化成为管理活动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引擎,档案管理也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实体管理向数字化、数据化管理转型的战略性变革。2008年夏奥会后传统实体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大智移云”时代的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由此,探索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奥运档案管理新模式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奥运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模式与技术方法,虽然学界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对奥运档案管理的平台设计、技术运用研究较为缺乏,已有研究尽管提出了一些技术方法的构想,但其前沿性、创新性不足,数字化变革理念也较为滞后。奥运会是一场大规模、综合性盛会,档案的来源、内容、种类、载体、格式、规模均超常规,要将这些档案资源有序收集、有机整合、有效管理,必须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和管理平台。

第五,需要创建适应人文化背景的奥运档案开发新模式。对奥运档案进行高效开发利用是充分发挥奥运档案多元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与开发奥运遗产的重要途径。在奥运档案开发策略研究方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原则性的粗略设计,所立足的角度始终未延伸至人的需求,开发策略的可操作性、开发目标的人文关怀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稍显不足,且开发策略内容较为陈旧,创新性意识不够鲜明。例如,国内外有学者从组织、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提出开发策略,但并未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设计到实践落地的系统性研究,也没有真正站在人文需求的角度倒推奥运档案开发的起点。因此,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研究需要真正立足于人文化的背景与趋势创新奥运档案的开发模式、路径、策略和手段,基于奥运档案的特点和特殊价值形态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方案,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人,更全面地实现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的遗产可持续性目标。 QLfgO/gz2IQ+3eflXYxzHdjiVtG6XHyfD5wMH7SHCpBSg/svi8IGWuxYzjWKsr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