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动力

赵祚翔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建设科技强国做出了系统性战略部署,强调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科技领军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明确提出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因此,企业创新不仅对国民经济、社会进步、国家安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大贡献,还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塑造新动能和优势的关键。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利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他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企业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家整体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和路径,强化政策支持和实践探索,可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及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路径,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企业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效益,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需要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需要企业能够持续进行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出现,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首先,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创新能力的增强也能够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环境变化,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最后,通过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一历史性交汇所带来的新要求。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新质生产力主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因实现了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通过不同层面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并且突破性技术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及附加值,从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第三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突显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企业技术管理能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持续发展也提出了内在要求。具备较强新技术推广能力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协作创新网络可以在吸收能力的作用下,影响产品和过程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新产品的性能。这表明企业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部研发和技术采购支出对于企业推出新产品和/或新工艺的概率有积极的回报,创新者的生产率水平也高于非创新者。这些结果不仅突显了创新对企业生产力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呼应了国家生产力的概念。

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路径方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导向作用反映出从生产力“量”的积累向“质”的突破转变的新趋势。企业通过不断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促进了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在加快企业创新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中,科技创新被认为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当前的政策研究集中探索了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策略和机制,提出了增强全要素生产率、优化顶层设计和提供有效政策支持等关键建议。这些建议旨在创造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力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首先,科技创新被认为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可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效率及附加值,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其次,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外部合作也被视为促进创新的重要途径,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和技术,促进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产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最后,政府在科技创新政策和顶层设计上的支持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并进行战略性规划,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二、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和挑战

(一)我国企业研发投入规模持续增加

近年来,中国的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4亿户,同比增长8.9%。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4亿户。2023年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3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4%,企业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至2023年已达77.6%。 截至2023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突破400万件,居世界第一位。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国内总量的60%以上,2022年中国投入研发费用最多的三个企业依次是华为、腾讯和阿里巴巴,其中华为研发投入排名全球前五。我国企业整体专利申请活跃,获得海外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继续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最多的企业专利申请来源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各国企业研发经费数据(见图4-1),中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持续增加,从2000年的不到300亿美元,到2021年的近5000亿美元,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企业研发支出的增速有了明显的加快。2020—2021年,即便在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期间,我国企业研发支出也显示出较大的增幅。

图4-1 中国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

资料来源:OECD的ANBERD数据库。

OECD数据反映了中国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增加。这种情况不仅体现了数量的增长,更代表了中国企业在创新战略上的根本转变。研发投入的加大意味着企业正在加强技术积累和产品升级,这在高新技术产业、制药业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尤为明显。在这一进程中,大量资金被用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是企业保持竞争力、占领市场高地的重要手段。

这种投资增长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旨在鼓励企业研发,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建立国家高新区等。其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研发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增长点、拓展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优势,为研发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企业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领域中角色的日益增强。

(二)企业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占比最高

根据OECD数据,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社会研发经费的重要贡献者。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总额的比例最高,均超过76%;美国和德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总额的65%左右(见图4-2)。而在实际投入规模上,我国企业研发投入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超过4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

图4-2 2020年主要国家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与比例

资料来源:OECD的ANBERD数据库。

(三)企业专利价值有待提升,企业产学研合作效率低

虽然我国企业在创新投入和产出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企业在追求专利数量快速攀升的同时,也暴露出创新产出质量不高、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研发产出较少等问题。以专利的引用为例(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技术水平越高、专利价值越大),2020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发明专利352001项,这些专利的参考文献达到了2004万条,每项专利的平均引文为57条。其中,超级引文专利有32783项 ,占专利总数的9%,提供了63%的引文。按照专利权人的国籍进行统计,美、日、韩、德、中五国专利的平均引文条数是82、24、23、29、20,美国是中国的4倍。此外,各国超级引文专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专利权人的国籍进行统计,美国有15%的专利为超级引文专利,而日、韩、德、中四国分别为2%、2%、3%、1%。由此可见,中国超级引文专利和平均引文条数均明显小于发达国家,专利产出的整体质量属于较低水平。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出版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研发成果的产出方面能力较弱,产学研合作意愿不强。调查显示(见表4-1)2019年向境外提交专利申请[含通过《专利合作条约》(即PCT)提交专利申请]的企业占比仅为3.7%,96.3%的企业没有向境外提交专利申请。其中,大型企业向境外提交专利申请(含PCT)的比例为14.8%,明显高于其他规模企业。向境外提交商标注册申请的企业占比为4.1%,95.9%的企业未向境外提交商标注册申请。由此可见,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中国还非常少。

表4-1 不同规模企业向境外提交专利申请(含PCT)情况(%)

注:该表中的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有效数据量分别为2204、2606、3915、1983,总计为10708。

(四)科技领军企业逐步涌现,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少

欧盟发布《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根据报告公布的数据(见图4-3),2020年全球研发投入TOP 250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合计达到9042亿欧元,占全球商业部门研发投入的90%,占全球总研发投入规模的比重超60%。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TOP 2500家企业中,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477亿欧元,占比达38.45%;欧盟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1889亿欧元,占比为20.89%,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为1188亿欧元,占比为13.14%,整体投入偏低;日本企业的研发投入为1149亿欧元,占比为12.71%。

图4-3 全球研发投入TOP 2500家企业的地区分布(亿欧元)

资料来源: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2020-12-17.

从全球研发投入TOP 20企业榜单来看,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是美国的Alphabet。2020年,Alphabet公司的研发投入达231.6亿欧元,同比增长24.37%。微软公司的研发投入仅次于Alphabet。2020年,微软公司的研发投入为171.5亿欧元,同比增长14.18%。2020年,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华为以167.1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列全球第三,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1.23%。但是,在所有20强榜单中,美国企业的上榜数量多达10家,整体实力远超中国。

表4-2展示了主要经济体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指标对比的情况。从平均研发投入来看,2020年我国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为3294.35百万欧元,低于欧盟和美国,仅是美国的31%。从平均研发强度来看,我国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为6.72%,显著低于美国(13.26%)和欧盟(11.73%)企业的研发强度,仅相当于美国和欧盟的一半。从平均利润率来看,我国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8.88%,高于欧盟,但仅为美国企业平均利润率24.12%的37%。综上可知,我国头部企业在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方面亟待加强。

表4-2 主要经济体研发投入前十名企业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2020-12-17.

三、科技领军企业用创新推动智能化转型案例

位于产业链高端的科技领军企业,它们不仅在国内外科技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展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独特价值与全球竞争力。本节以腾讯公司为例,分析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案例,以此揭示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为理解企业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创建中的角色和贡献提供更深入的视角。

(一)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

腾讯不只是一家即时通信和开发游戏产品的公司,在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应用。腾讯与工业富联的协作,尤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突破,通过“灯塔工厂”的实施,展现了利用云计算与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腾讯云TCE企业专有云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加快了工业富联的业务系统云迁移过程,也通过多中心部署和创新的工业PaaS平台,提升了生产智能化改造的效率和成效,向制造业展示了智能化转型的可行模式。此外,腾讯在长三角区域建设的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及产业基地,标志着其在区域产业升级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积极投入。该中心不仅将提供大规模AI算法处理和云计算服务,而且还计划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涵盖智慧政务、智慧教育及工业互联网安全等多个领域,助力上海及华东地区AI产业的发展。腾讯WeMake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推出,则进一步深化了腾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布局。该平台不仅支持大型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为工业企业提供从数据连接到智能应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推进企业的全面数字化运营。

(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探索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腾讯公司不只是在创新过程中使用人才,而且也与高校合作,双方联合培养人才。腾讯与深圳大学携手共建的“腾班”人工智能特色班项目,是腾讯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中的典型范例。该项目通过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整合进学生的学习计划中,旨在为高科技产业进行技术人才储备,并成功培育了一群掌握新时代生产力技能的人才。该“腾班”项目作为腾讯和深圳大学合作的成果,在广东省率先通过特色班级形式为行业输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才。在此项目框架下,学生们不仅要接受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且要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的专业课程(如人工智能概论、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并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如实际操作项目和实训)来强化学习效果。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学生们在汕头鹅场开发的首个AI养鹅小程序,该程序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率和鹅的存活率。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还为行业注入了创新思维和新鲜血液。

通过这种侧重实践和创新的教育模式,腾讯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不仅培育了掌握先进知识与技能的新一代人才,也为产业提供了新动能,有力推动了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此外,该模式还促进了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公共福祉

企业创新的目的不只是获取利润,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公共福祉方面,科技创新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腾讯作为互联网和信息科技领域的领跑者,近年来致力于新兴技术领域的探索,尤其在将科技创新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方面,腾讯天籁实验室针对当前助听器市场中存在的产品价格偏高且性能不足的问题,自主研发了一种高效的助听器核心算法解决方案。通过与深圳的助听器生产企业智听科技的合作,推出了创新性的“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该产品显著优化了助听器在多种环境下的性能,尤其是通过引入先进的啸叫抑制技术,解决了影响听障群体的长期难题,使得性价比高的国产助听器在关键性能上与昂贵的进口产品相媲美。这项创新不仅显著提高了助听器的整体质量,而且为听障老年人提供了更加经济实惠的选择,体现了腾讯通过科技创新积极解决社会问题的努力。另一方面,腾讯与迈瑞医疗的合作则是科技与医疗领域深度融合的又一体现。两家公司联手开发的“全自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仪”,利用腾讯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实力,大幅提高了医学阅片的准确性和效率,打破了市场上单一品牌的垄断。这一合作不仅推动了国内医疗器械技术的进步,还通过智能化应用的扩展,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方面的巨大价值。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腾讯不仅是一家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更是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腾讯通过在科技创新上的深度探索和实践,展现了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该公司不仅在其核心业务领域不断进取,而且通过科技公益项目和跨界合作,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直接助力了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和市场无疑扮演着核心角色,负责直接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应用。然而,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潜力,政府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政府不仅需要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改善创新环境,还要搭建桥梁,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激发企业和市场的创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领军企业领头,高校院所提供支持,各创新主体共同协作,集中精力解决国家战略领域的关键科学难题和重大产业创新需求。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提升科技领军企业的前沿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技术和资源,拓展市场和渠道,提升国际竞争力。

(2)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增加自主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应赋予这些企业更多的创新资源调配权、产业联盟建设权和产业标准制定话语权,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指导。

(3)推动战略型企业家发挥作用。加大对战略型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持和鼓励,赋予他们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大的决策权,以促进更广泛的协同创新。

(二)推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1)积极建设企业主导、高校院所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增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企业服务的力度,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和定制化的技术创新服务。

(2)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支持地方政府引入知名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创新平台,围绕企业需求开展联合研发,借助创新平台促进高校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

(3)深化科技成果评价和发布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企业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拓宽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快速授权通道,建立优先审查推荐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体系,建立综合化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重塑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深化专利开放许可机制,促进更多专利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改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1)加大对技术服务平台和孵化器的建设及支持,提升其服务质量。这包括建立更多的创业孵化器,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办公场地、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帮助初创企业降低创业成本、提高成功率。同时,加强对孵化器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孵化器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2)推行新的融资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探索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增信产品。鼓励通过私募债券和融资担保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增强科技型初创企业信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加强金融机构对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3)加大对科技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鼓励企业建立科技人才培训基地、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创建专业人才数据库。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发和优化课程内容,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加快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成效评价体系,积极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产业技术研发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科技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传忠,李钰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1):100-109.

[2]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137-148.

[3]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改革,2023(10):1-13.

[4]蒋永穆,乔张媛.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及路径.社会科学研究,2024(1):10-18.

[5]Liu L,Jiang Z.Influenc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n Product Competitiveness.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6,116(5):883-902.

[6]Chudnovsky D,López A,Pupato G.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Study of Argentine Manufacturing Firms' Behavior(1992—2001).Research Policy,2006,35(2):266-288.

[7]蒲清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人民论坛,2023(21):34-37.

[8]李晓华.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形成机制.人民论坛,2023(21):15-17. olSU6MFtfOjnc0bXgIfDNk8kOVGKt0/btTfxFRR+HPFC5jGoQf1yBe6yA4oJ5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