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田杰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而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向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不断迈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深入阐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当前,社会各界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了一系列探讨,主要集中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义以及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等方面。这些研究对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学理性解释、各类创新主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策源地功能、政策体系如何调整完善以更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仍然缺少深入和系统的阐释。如果缺乏清晰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将新质生产力概念泛化以及在实践中一哄而上等乱象,甚至可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破坏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环境。

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历次生产力跃迁中,能够成功实现引领的国家往往都是世界科技强国、产业强国,它们是重大科学发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诸如前沿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均已成为产业变革、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技术快速追赶阶段后,正在迎来从跟跑走向并跑乃至领跑的新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传统生产力“质”的跃升,实现这一跃升仅靠技术吸收和模仿创新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创新主体的持续努力,进而形成了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协同、整体效能不断提升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还存在一定交叉重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仍需继续强化,高校的基础研究水平有待持续提升,科研院所的国家使命导向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效能整体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和根本落脚点。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研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再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表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逐渐明确。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传统产业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乃至核心竞争力。未来产业尽管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因而产业成熟度较低、不确定性较高,但代表着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是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也是全球经济格局变迁中最活跃的力量。传统产业量大面广,仍然可以依靠科技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对产业创新进行梯次、前瞻布局,使科技创新的突破性成果及时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创新要素集聚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科技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向少数发达城市和地区集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规律和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布局建设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以及成渝、武汉、西安、合肥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些区域主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创新要素集聚配置、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全面创新改革实验等方面走在了前列。下一步,我国需要持续增强区域创新活力,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模式,发挥其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这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一,应持续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尤其是要破除制约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允许并持续鼓励多种技术路线竞相发展,真正激励广大企业参与优胜劣汰的创新竞争并获取创新收益。第二,应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的应用市场。尤其要促进前沿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和价值创造,支持具有竞争潜力的技术能够不断实现迭代优化并在规模化生产中实现成熟应用。第三,在当前全球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统筹科技、教育、人才、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政策,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同时,我国还应不断推进高水平开放,在开放创新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文献与著作并不鲜见,而本书的特点在于抓住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这一关键特征,然后从内在学理、创新主体、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创新政策等角度,对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剖析。本书凝聚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青年学者的心血和才智,他们长期关注科技创新政策,并基于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撰写相关篇章,是一本系统性阐述“加强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的优秀著作,值得广大科技与经济管理工作者、政策研究者、企业家以及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感兴趣的各界朋友深入品读。希望学界涌现出更多优秀成果,在繁荣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Z8Xp7ZUtpseumCGfXFEhHuKmxcDb2Dm1kwxQjCToeZtDJ/zBjH8xG4XR313RNc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