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员工晋升到经理的第四个跃升,是“自我跃升”。
你和老板讨论一个问题。本来聊得好好的,但当你提出了一个不同观点时,老板突然间脸色变得很难看。他本来是非常友善的人,有时还会跟下属开点小玩笑,这时却想尽一切办法来压制你,说你不知道全局,同时想方设法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你觉得很奇怪:老板怎么变得这么固执,是你的观点错得离谱吗?
不是,你的观点可能是有道理的,甚至老板可能也是同意的。但他不会表现出自己是同意的,因为他没有办法在下属面前承认自己是错的。
我把这种现象称为“瞬间顽固症”。证明他是对的,比证明这件事本身是对还是错更重要。
有的时候我们不是为了赢得胜利,而是为了赢得辩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心中的自我(ego)边界太小,能量太强。其实,这个问题你身上也有。
什么是自我?
猎豹移动(原金山网络)CEO傅盛对“自我”的看法我比较认同,他认为,“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在人的内心建立起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你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你的本能就总想强行辩驳,别人一批评,你就怒了;因为你害怕面对复杂的东西,你就本能地希望把问题简单化。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现实,而是充满了“我我我”——这就是自我的障碍。
孩子一开始没有自我的概念,他以为自己与世界是共生的,妈妈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妈妈一离开他就觉得难受,想哭。照了镜子后,孩子初步有了自我的概念。等到长大后,独立了,自我就更明确了。我的,你的,分得很清楚。做了父母之后,自我的边界会扩大,孩子变成了自我的延伸。
你的同事做得比你好,你会有点嫉妒,因为同事在你的自我边界之外。但是你的孩子做得比你好,你会嫉妒吗?不会的。你甚至会因为孩子做得比自己好而更加高兴,因为孩子进入了你的自我边界内。他做得好,就是你的更大的自我做得好。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从没有自我边界到形成自我边界,再到延展自我边界的过程。自我边界越大的人,越能做大事。
一个人刚步入职场时,还很年轻,也没有接受过训练,他的自我边界会很小,局限在狭小的个人范围之内。
自我的边界很小,能量却很强大,为什么?因为一个人一旦自我认知不协调,就容易产生心理创伤,所以他必须有能量很强大的自我,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当你是员工的时候,有较小的自我是可以的。但是从员工晋升到经理后,这就有问题了,你会不断面临关于自我的挑战,可能会产生三种重要的害怕:
▶怕自己被证明是错的。
▶怕下属的能力超过自己。
▶怕下属的影响力超过自己。
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因为你心中的自我,渴望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一旦下属证明了你是错的,他超过了你,或者他的影响力大于你,你的自我的这些需求就不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如果从员工晋升成为经理后,你的自我还局限在自己一个人的范围内,我们称之为“小我”,你就很难面对和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这个时候,你必须经历一次重大的跃升。你要把自我的边界扩大,扩大到可以将整个团队包含进来。你必须超越“个人主义”,具备“集体主义”精神。这是一次非常难的,但是极其重要的跃升(见图1-5)。
图1-5 自我跃升
关于自我跃升,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得到APP写《商业洞察力30讲》课程讲稿的故事。
当时我已经在得到APP完成了两季《5分钟商学院》共600多讲的内容写作。从篇数上来看,20倍于《商业洞察力30讲》,应该说是经验丰富的写作者了。
而且,我对自己的文字,要求非常高。我在案例、起承转合、情绪、长短句搭配、标点符号、分段、层层推进,甚至在用“推”还是用“敲”上都花了大心思。所以,我写东西非常慢。写完之后再删,删完之后再改。最后,我把4000多字的初稿精炼成了2000多字的文章,交给了编辑。
然后,得到的编辑团队给了我反馈:“这篇文章太棒了,非常完美,但如果一定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如下99点,请修改……”
如果是在30岁之前,我可能立马就怒了:你看懂我埋设的伏笔了吗?你明白我这样措辞的情绪拿捏吗?你知道我从5条逻辑线中艰难取舍,最终选择这1条的30个原因吗?30岁之前的我会回复:“请不要动我的文字。”
可是,我这么回复,真的是因为觉得我的表达是完美的吗?其实不是。至少不完全是。30岁之前的我会带着情绪这么回复,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心中的“自我”受到了挑战。我不能接受别人说我错了,更不能接受自己认为自己错了。对于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写的东西,还被认为是错的,我更是无法接受。这是在怀疑我的智商,怀疑我的能力。你是谁?你凭什么怀疑?
但是,现在的我真的完完全全不会有这样的情绪。我似乎可以飘在空中,看着一个叫“刘润”的人在读编辑的建议。空中的我完全没有情绪。刘润在我心中是“他”,而不是“我”。我会心平气和地理解编辑的建议,推测提建议时他们的思考路径,想象他们在会议室里讨论时热火朝天的场景,甚至会忍不住笑出来。
然后,作为旁观者,我告诉“刘润”:这些建议中,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立刻改;有些只是编辑的个人习惯,不改可以,改了也可以。“刘润”问:那改不改?我会微笑着告诉“刘润”:改吧,改吧。尽管改不改都可以,只是习惯问题,但是你改了,就能激励编辑,让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有价值、被接纳了。虽然你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是你会收到更多的好建议,从而把课程变得更好。
从2018年10月到2019年5月,非常勤奋的我利用一切不出差的时间死磕自己,花了七八个月,把30节课程写了5遍。比《5分钟商学院》150节课花的时间(半年)还长。最后我翻看“刘润”的文字,第5版与第1版确实有天壤之别。
我的小伙伴们帮我整理公众号文章时,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小伙伴们整理的文字,最后可能要经过修改才能发布。有的小伙伴立刻就不干了,情绪很大;有的小伙伴冷静地阐述为什么不能改,然后静静地改回去。这些“不愿改”的背后,当然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实很多仅仅是因为“自我”的情绪:改我的文字,触犯到了我心中的那个“自我”。
分享这些感悟给你,希望能帮助到你。因为这种“不住在自己心里”,我不是“我”而是“他”,心中没有自己、只有目标的状态,是很难修炼的。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说“60而耳顺”。
为什么到60岁才能耳顺?因为你需要先花20年建立“自我”,再花40年战胜“自我”。
祝愿大家都能早日战胜自我,“旁观自己”,不用等到60岁才耳顺。
怎么扩大自我的边界,完成这个最难的跃升呢?
经理要懂得关注全局效率,把关注点放在更大的格局上(见图1-6)。
第一步,从个人级别的自我,走向父母级别的自我。
你把那些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你看着他们成长,希望他们超过自己。父母的成就感来自孩子的成就,所以经理要训练自己具有父母的心态,别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同时要用望子成龙的心态去对待下属。
图1-6 关注全局效率
第二步,从父母级别的自我,走向君王级别的自我。
君王心态是民富所以国强,安邦才能富国。有一天,当你从一个职业经理人、一个团队管理者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家的时候,就需要这种君王心态。
不论是父母心态还是君王心态,作为经理,你都是站在团队所有人背后的那个人。
我们常说“家国天下”,从“个人”走向“父母”,就变成了齐家的胸怀;从“父母”走向“君王”,就变成了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一个人的格局、胸怀、气度,指的就是这个人的自我包含了多少东西。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能将整个国家、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都包含进去,那么他的格局、胸怀、气度就都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经理要靠团队的成功来获得成功,这就至少要走出第一步,把自我的边界往外扩一层,把下属全都划进来。放大自我并不意味着牺牲自己,下属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他们的快乐就是你的快乐。这时你才是真正能成大事的人,你才为将来成长为CEO做了更好的准备。
自我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它会使你建立一种很强的心理防御机制。
很多员工晋升为经理后,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他们心中的自我是“小我”,就像一颗松子,外壳很硬又很小,只容得下自己。“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成为经理之后,你必须成为更大的容器,能包容所有的下属,否则你无法做到关注全局效率。
怎么提升自我?找两个榜样,父母和君王。经理要向他们学习,从追求“小我”的满足,变成追求“大我”——团队和企业的成就,这样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一片天。
郭琼 虽然我没有面临比我强的下属带来的直接压力,但是在给老板汇报工作时,我会提及自己的功劳;讨论到某个员工的成长时,我会向老板描述她原来如何,我教了她什么,然后她得到了提升;有时和下属沟通,我也不忘描述能证明自己厉害或成功的案例,并美其名曰“分享”;有时下属和老板直接沟通,我会感到非常气愤甚至恐慌。我之所以会拼命地向老板或其他人证明自己,还是源于“怕”,我所有的关注点其实还是这个“小我”。“小我”渴望安全感、成就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但只有突破“小我”的边界,成长为“大我”,才能打破这个怪圈,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习习 有些经理担心下属的能力超过自己,但我真心希望能有这样的员工,我想和厉害的人一起共事。我的团队中有一名年轻人资质甚好,她的执行力强,一点就通,所以我会经常和她一起讨论关于计划和策略的问题。在年度大会的时候,她的工作总结得到了大老板的高度认可。我在欣慰的同时得到的反馈是:曾老师带人有一套。其实这样的成就感更强。
陈长安 关于君王心态,君王一方面期待民富国强,另一方面很注意防范功高震主。我很担心下属的影响力超过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担心上层领导认为我是容易被替代的;另一方面,担心出现拉帮结派集体造反的情况。我的解决措施是:①持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以便更加服众;②注重信息通道的管理,严控越级汇报行为;③扶持其他成员,稀释个别人的影响力。
怀宽 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经理要以父母的心态帮助下属成长。我手下有一个刚毕业的新人,还带着学生的稚嫩,很多小事经常出错。我一指出他的错误,他就紧张,还下意识地找借口,我的语气就越发强硬,这样他就更加紧张,以致一些做了很多次的事情还是会出错。工作半年了,我还是没看到他有明显的成长。今天回过头来反思,才意识到我没有把帮助他成长当成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