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她要响彻天地的自由

1768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三年,王贞仪出生于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王者辅官至知府,是个一心为民的清官,在历算、数学方面也颇有造诣。父亲王锡琛科举屡次不中,转投医学,成为一方名医。

清朝盛行礼教,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幸运的是,王贞仪的家人没有因为她是女孩而区别对待她,更不想她受礼教束缚而困顿一生,于是尽可能丰富她的精神世界。祖父教授天文知识,祖母教诗词,父亲教医术。因此,她八岁能写诗,十一岁便写得一手好文章,她熟读历朝历代留下来的医学经典,还能按方抓药,是当地有名的才女和小神医。

十一岁那年,被流放辽东吉林的祖父去世了,于是王贞仪一家人经水路北上,前往吉林。清朝女子少有出门的机会,这次远行也让王贞仪增长了见识。

在吉林为祖父办完丧事后,王贞仪一家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在吉林生活了五年。祖父去世时留下了七十五柜藏书,除了诗词歌赋外,更多的是一些理科读本,其中不仅有元朝郭守敬写的《授时历》,还有清代数学名家明安图撰写的《割圆密率捷法》。王贞仪读得津津有味。她知道想要有所成就,光靠家庭环境是不够的,所以她格外努力,用短短五年时间就读完了祖父的藏书。

结束了客居吉林的生活,十六岁的王贞仪又跟随父母一起四处行医,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秀丽山河尽收眼底,风土人情尽心感受,因此她拥有了比常人更为深远的思维、更为宽广的格局。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长大的王贞仪,除了医学外,还培养了广泛的爱好,她善骑射,会诗赋,精历算,还知天文。

不过,她最终能成为一位学识过人的科学家,除了大量的阅读积累与丰富的游历经验之外,还离不开好奇心的驱动。别人看到星星,只觉得那是会发亮的小东西,而王贞仪仰望着星空,却在思考星星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发亮?为什么每颗星星的位置都不一样?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王贞仪开始了天文探索之路,最令她好奇的还是月食现象。王贞仪看过张衡的《灵宪》后,就对月食的形成产生了疑问。月食发生在夜里,而晚上看不见太阳,如果地球和月亮之间真的隔着一个太阳,那么太阳的光,是怎样到达月球的呢?

她查遍古籍,苦思冥想仍不得其解。直到元宵夜,她偶然看见镜子上映出的花灯的影子,于是得到启发,立即回到闺房,挂起一盏水晶灯充当太阳,把圆桌看作地球,自己则手持镜子当作月亮,反复移动,以此来模拟月食的形成过程,终于勘破了月食的奥秘。

她写下了颇有分量的文章《月食解》,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老百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全世界最早且准确的月食成因的解释,就是由这位年仅二十岁的中国少女给出的。 YfJhZdYl8Ekcqdw5d/mRTk4GTrJRROMy11FnaYVh7Q9wUd9LaCOaZSTKZvi3HX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