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深化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主导的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相交汇,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演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中国充分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

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纵观历次技术革命的历程,重大技术变革往往会带来生产力的跃迁。数字技术作为当前最重要的通用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引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一是数字技术使得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近年来,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数据资源爆发式增长,并逐渐成为指导决策的主要依据和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不仅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间接提升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跃迁。二是数字技术链接并赋能万物,极大降低了生产系统中信息交换的成本。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突破时空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工业互联网技术则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高效的信息交换,促进生产环节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匹配。可以说,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落点。产业是经济之本,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与数字技术关联较为紧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数字产业化的代表,也包括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等产业数字化的典型。数字技术革命在驱动数字产业化创新、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引领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中国传统产业集群依然面临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偏弱、协同创新效能不足的约束;而数字技术在产业集群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还将助力产业集群内部生产系统互联与创新能力整合,实现数据链、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多链高效融合。

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而未来产业中蕴藏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产业,因此二者都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2022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截至2023年7月,A股上市公司中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企业共计2649家,占比5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中国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的孵化。以量子信息领域为例,目前中国在量子通信方面实现全球领先,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步入国际前列。中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经济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强动能的必要之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一是加快实现数字技术体系的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战略博弈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占比。另一方面,要瞄准数字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统筹相关技术领域的“锻长板”与“补短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推进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逐步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把握发展自主权。二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有组织科研,研究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破除科研成果“高大上”但“用不上”的困境。要完善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奖励机制,探索通过分享成果转化收益、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解决科研成果“重申请、轻应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要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创新活动。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产业升级为重点。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是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广阔的市场规模,但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从制造业生产流程各环节来看,研发设计、线上销售等两端环节数字化程度较高,而处于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数字化程度有待提升。要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的重心从局部深化向整体协同转变,不断壮大“综合性+特色性+专业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兼顾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分类引导大中小微企业“智改数转”,做好技术、方案、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工作。二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数字与实体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特别是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打造差异化、集群式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网络,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协调高效、产业生态完备的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群跃升的发展格局。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一是构建高水平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要强化对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引导高等院校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与产业战略需求增设学科专业,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科间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要加大在全球范围内招揽高端人才的力度,优化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归国工作绿色通道机制,为回国创业的科技人才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要加强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工作,使人才不仅“引得来”,还能“留得住”。三是深化人才选拔与评价体制机制改革。要不拘一格地举荐人才,对于特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要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以人为本、尊重贡献、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人才评价体系。

(南京大学沈坤荣) M7nKdPMvghFp96RN4C9aEpUrcNG3iWGa9viF8+aXCwS0vsrBhvgxrxErzXuCWFT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