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算法和算力成为数字的三要素已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原材料”,蕴含有用信息但也混杂着大量的无效信息。算法是数据的“加工厂”,可以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作出预测和优化决策,从而实现创新和增长。算力是算法的“动力源”,能够快速运行复杂算法来处理大规模数据。网络外部性理论表明,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一个大网络的价值将远远超过若干个小网络的价值。例如,作为腾讯公司的核心业务,微信的主要价值在于将微信代码(算法技术)、手机与服务器(算力资源)和使用人(数据制造者)进行了有效连接,海量节点的高质量连接构成了一个价值巨大的网络,使得腾讯公司的市场价值位居中国第一、世界前十。因此,新质生产力释放的关键在于,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对数据、算法和算力背后的经济主体进行充分和有效的连接,将各种资源、人员和技术作为节点连接起来,构建巨大的网络,以实现增长新动能。政府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初期,需要大力推动新基建,为连接各类经济主体提供基本条件。虽然江苏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等企业内外连接方面与广东存在一定的差距,连接的质量存在较大的可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因此,江苏应明确以连接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深度连接数据产权人、算法的贡献者和算力的需求者,为新时代的江苏经济继续走在中国前列提供有力保障。
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效连接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潜在的连接数与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经济将逐渐从线性级增长的旧动能转变为指数级增长的新动能,政府的主要职能也需要从原本为经济主体的节点进行服务逐渐转变为为经济主体间的连接进行服务。从新基建概念的演化也可以看出这一转变:新基建最初的概念仅包含5G、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随后纳入了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融合基础设施——2023年上海等地区的新基建规划中还包含了数字孪生等创新基础设施。从中可以看出,新基建涵盖内容是否丰富和完善的主要依据,在于是否实现了传统基础设施难以实现的高质量连接。
围绕连接经济主体,江苏的新基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3年9月末,全省累计建设5G基站22.3万座,位居全国第三;大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超50万架,位列全国第二,运力质量全国排名第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58个,覆盖所有设区市和15个产业集群(未覆盖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数量全国第一;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项目869个;建成在用数据中心近20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75个;车联网覆盖道路1400多公里。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江苏新基建下一步应聚焦连接的全局、质量和迭代三个方面:
正如前文所述,一个大网络的价值远远高于若干个小网络的价值,大网络更有利于数字生产力的加速释放。因此,数字经济的连接需要将全地区、全国乃至全球连接成为一张统一的大网络,而非各地区着眼局部,独自形成若干分割的小网络。因此,政府必须做好新基建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新基建的接口标准,确保兼容性,避免陷入小网络信息孤岛的陷阱。例如,依托制造业发展优势,江苏已经着手建立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灾备中心、递归节点和二级节点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各产业集群中的深度应用和融合贯通。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服务全国企业16.5万家,累计标识解析量超1350亿次、日均解析量超1亿次。在此基础上,江苏需要放眼全局,通过顶层设计统一各类连接标准。
经济主体形成连接产生新质生产力,其关键在于连接的质量,即经济主体通过连接产生了持续有效的数据生产和交换,而非只是形式上的连接。例如,算力所连接的是算法和数据,只有高质量连接的算力才能产生数字生产力。而一味追求地区的算力和网络带宽规模,并不意味着算力得到了高质量连接。为此,政府应搭建平台,加强经济主体之间的沟通,通过深入理解经济主体的连接需求来提高连接的质量。例如,江苏已发布涵盖12个细分行业、99个关键环节、251个重点场景、101个典型案例的《江苏省分行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举办两化融合暨数字化转型大会、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领军汇”企业沙龙(第二期)等活动,持续提高连接质量。下一步,江苏需要聚焦连接质量,深度挖掘并满足经济主体高质量连接的需求。
经济主体的连接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步的升级迭代的过程。在这个迭代过程中,要注意从效率上完成连接各方的帕累托改进。因此,需要以效率为指挥棒,坚决推进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连接模式,对于不能完全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连接模式,需要不断进行迭代修正,逐步实现高质量连接。例如,为激发企业转型动能,江苏把免费诊断服务作为主要抓手,截至2023年9月,已累计组织4.3万家企业开展免费诊断,已完成2.5万家;推动全省各地累计发放“智改数转”设备补助45.2亿元,支持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轻改造”。截至2023年8月末,已累计创建国家“数字领航”企业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2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50家、示范车间1979个。江苏随着以“智改数转”为代表的升级迭代持续推进,对经济主体的有效连接不断优化,数字生产力的释放将逐渐加快。
数据作为要素,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和部门需要共享数据,以便更好地协作和协同工作。一方面,数据的获取和使用往往受到各种限制,这就像是一道道无形的壁垒,阻碍了数据的自由流动和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打破这些壁垒,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对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数据的所有者需要保护自己的权益,防止数据被滥用或侵权;同时,数据的使用者也需要获得合法的使用权,以激励其投入资源进行价值创造。因此,建立有效的数据产权制度,连接数据的产权人和使用者,是实现数据价值的关键。要实现上述目标,江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数据标准是为了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平台和组织之间能够一致、可互操作、可理解和可共享而制定的规范和准则。数据标准通常包括数据格式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命名和标识标准等。由于企业使用不同的技术来管理和处理数据,企业间甚至企业内部出现了数据标准的碎片化,限制了数据的共享和联通。通过行业协会为企业建立相应的数据标准,可以大幅降低数据的连接成本,提高数据连接的效率,促进组织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协作。
数据要实现无障碍的连接,需要将数据从离线状态转变为在线的可用状态。企业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评估,对于隐私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数据建立私有云,通过自动化工作流、数据虚拟化和开源工具,经济主体可以更灵活地访问和分析数据,降低了连接的复杂性。而对于其他类型的数据,可存储在云服务提供商的分布式公有云上。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大规模硬件投资,还实现了无缝的数据访问,有助于加速决策过程、提高协作效率,从而释放生产力。江苏已完成编制《江苏省企业上云发展指数调查评估报告(2022)》,组织开展星级上云建设。2023年上半年,江苏共有6331家企业开展星级上云创建,认定星级上云企业3984家;其中,三星级3418家、四星级445家、五星级121家。截至2023年9月,江苏累计建成国家级双跨平台5家、省级重点平台161家,培育星级上云企业2.1万家,带动40万家中小微企业上云用平台。下一步,江苏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上云的推动力度,从而打破数据流动的物理壁垒。
2023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等,并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上述规定,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根据重要性原则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增设“数据资源”项目。将数据视为一种资产,并将其纳入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有助于提高企业对数据价值的认识和管理。这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评估自身的数据资源,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归属,而且界定清晰的产权有助于建立数据治理框架,以确保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因此,江苏需要引导企业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尽早建立数据治理的框架,释放数据要素的生产力。
建立灵活的数据市场,允许数据产权人出售或许可使用他们的数据资产。当数据产权人可方便地获得要素收入时,数据要素的供给将被大大激活。届时,数据产权人和数据的使用者将得到高质量连接,数据的价值创造将得以充分地实现。2023年4月,江苏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正式上线;5月,颁发首张“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作为创新主体持有相应数据的初步证明,可应用于数据资产入表、交易流通、纠纷处理等多种场景。在现有基础上,江苏需要不断优化数据市场,从而不断激励数据的供给,建立数据产权人和使用者的高质量连接。
程序员是算法的贡献者,是数字时代的引领者。一个算法从产生到流行有着两股重要的推动力:一股是由少量的顶尖程序员(算法科学家)提出的原创思想,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另一股是由数量更多的程序员为算法的完善和应用提供更多的补丁,实现从1到N的生产力爆发。两股推动力相互交织,汇聚到算法的基础设施——开源软件和代码的托管平台,有力地释放了生产力。一方面,程序员通过开源平台“以码会友”,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将算法和技术连接在一起,为算法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华西证券的研报显示,中国三大基础软件领域中,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市场外资占比分别为92.9%、64.8%和51.1%。在该背景下,发展国内开源平台对算法自主可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开源代码托管平台提供各种底层工具和软件库、数据集和训练资源等,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劳动,大大提高了创新效率。Synopsys 2020年抽样审计报告显示,99%的商业软件含有开源组件,75%则直接由开源代码组成。在美国,开源平台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算法的孵化器,成功输出并孵化了多项著名产品。例如,著名的Linux操作系统在开源社区中不断迭代完善,不仅为广大企业降低了大量数字化转型的成本,还孵化了安卓等手机系统。甚至美国的数字货币系统——汉密尔顿计划也是在开源平台实施的。然而,根据CSDN发布的《2022中国开源贡献度报告》,中国在全世界开源平台上的贡献仅占全球总量的9.5%。虽然该指标近年来增幅较大,但整体上中国的人口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算法创新优势。同时,中国在很多基础软件领域面临“卡脖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缺乏优秀的本地开源软件平台,难以将算法的贡献者低成本地连接到一起,存在严重的“重复造轮子”问题,无法形成“算法合力”。开源软件和代码托管平台作为数字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社会自发供给面临不足。增加开源平台的供给,将算法的贡献者充分地连接起来,是数字经济时代政府的责任。
江苏在促进开源技术发展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把创建开源生态作为“十四五”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积极推进全行业共同构建基于开源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态体系。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和麒麟科创园管委会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软件所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3开源和信息消费大赛”,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云原生、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开源硬件、安全治理等10余个领域,由各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出题,支持大家用软件代码解决“真问题”。此外,开源赛道还将配套20余场产融对接活动,积极促进开源技术工程化及开源成果产业化。
基于现有基础,江苏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连接算法的贡献者,充分地释放数字生产力:
第一,政府出资,委托学术机构建设开源代码托管平台等算法基础设施。
第二,面向重点领域布局开源项目,建设开源社区,构建开源生态,连接优秀算法人才。
第三,营造参与开源贡献激发荣誉感的社会氛围,推动基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开源文化在江苏发展。
在数字化时代,算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关键驱动力。算力供给方面,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综合算力评价白皮书(2023年)》,江苏在用算力规模18EFLOPS,综合算力评价排名全国第二。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计算机硬件的不断进步使得更多的任务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进行处理,从而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生产力提升。然而,处理器性能不断上升的同时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因此算力的供给侧面临着高折旧问题。同时,算力服务通常具有复杂的定价结构,包括不同的定价层次、计费方式(按需、预付费、按使用量计费等)、不同的区域和可用性区域的价格差异等。这种复杂性使得比较不同服务提供商和服务类型的价格变得更加困难。随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算力需求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算力市场这种特殊结构使得通过价格调节供需的有效市场机制往往难以自发形成。然而,当政府直接干预算力市场供给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出现算力利用不足或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为充分释放算力生产力,促进算力的供需连接,激活算力市场的需求,政府应从引入竞争机制着手,建立有效的市场环境。江苏需要联合国家相关部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第一,制定并推广通用的价格透明度标准和算力比较指标,以便用户可以更容易地比较价格。
第二,鼓励多个算力商进入本地市场进行充分竞争,激活算力商竞相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
第三,要求算力商兼容标准数据格式,使用户能在不同算力商之间迁移数据,规避垄断行为。
第四,引导算力商提供不同类型的定价模型,如按需、预付费、弹性付费等,避免算力闲置。
(南京大学周耿、范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