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新质生产力及其培育和发展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同时还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不仅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航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研究新质生产力主要涉及三点:一是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当前的突出表现;二是如何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生产关系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新水准、新质态

既然新质生产力是新概念,那么就需要对其内涵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性质指的不是制度性质,而是发展水准的性质。因为生产关系才涉及制度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显然,新质生产力指的是生产力的新水准、新质态,是生产力水准的质变,反映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也是生产力理论的重大突破。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不能泛化。对生产力本身有质和量的评价,与投入要素的质和量相关。马克思认为,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其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应用越来越成为决定性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就反映这个生产力要素质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科技创新都能称为新质生产力。只是产生量变的科技创新还不是新质生产力,只有能够产生质变的科技创新才能称为新质生产力。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就是说,生产力水准(即质)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产生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就产生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只有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走在前并占领制高点。

生产力性质和质态有新旧的区别。每个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的“新”都有时代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新旧动能的转换。现阶段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竞争。根据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一方面,要适应生产力最活跃最革命的特点,发展生产力需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每个发展阶段的新质生产力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时是不会自动退出的,新质生产力有迭代升级的要求。就是说,在每个阶段对该时代的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扩大其应用场景,使其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同时,需要依靠科技和产业创新培植下一代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和产业不断升级。这是在现代化中走在前的可靠保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在宏观上新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新科技、新产业和新能源,以及促使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

1.新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不仅仅在于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所反映的新科技的质态,即具有革命性的科技创新。世界范围内的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产生了新的生产力,每个时期都是新科技推动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的,只有产生质变的科技创新才能称为新质生产力。因此,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是新科技的生产力作用。新科技的生产力基础是科技的革命性突破。这种突破反映为每个经济时代的新动能。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热力,第二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电力,第三次产业革命产生的网力,以及当前正在推进的数字经济产生的算力,都是特定时代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科技属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尤其是颠覆性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研发并整合好科技创新资源发展新科技。发展并应用新科技就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需要发展国际最新科技。不仅要跟踪,更要与发达国家并跑,并且在重要领域领跑。为此,特别需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麦肯锡公司提出的2023年最被关注的科技趋势包括:人工智能革命,如应用型人工智能等;构建数字未来,如下一代软件开发等;计算和连接的前沿,如先进连接技术、云以及边缘计算、量子技术等;尖端工程技术,如未来出行、未来生物工程、太空技术等;可持续发展,如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其他气候相关的技术等。中国科协发布2023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人工智能、新能源、高性能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重大问题受到关注。所有这些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不仅要受到关注,更要有所突破。

基于新科技对新质生产力的动能作用,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2.新产业

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新科技,落脚点在新产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马克思指出,区分经济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使用什么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反映一定经济时代的科技及其应用水平。这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生产工具的突破性改进及广泛应用上,如前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中产生的蒸汽机、电动机等。现阶段的新质生产力提供的是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工具,如智能手机、互联网平台、云计算、机器人、无人机等。采用这些新生产方式和工具的产业就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根据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表现为产业竞争力。现代竞争力是以产业为度量单位的。这就是说,进入新发展阶段,尽管生产工具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力性质,但更多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产业创新决定并反映生产力的质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准及其所占比重反映社会生产力性质是旧还是新。

一般是先有科技革命后有产业革命。过去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在时间上会有较长的间隔期。也就是说,从科技革命的产生到产业上的相应变革,一般需要经过数十年。但现在,产业革命几乎与科技革命同时进行,新科技直接转化为新产业。由于科技日新月异,新产业的生命周期也明显缩短。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超前研究未来科技,提前布局未来产业。

3.新能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之上。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包含了新能源和新材料。

对几次产业革命也有从能源角度区分的。已有的工业革命历程被称为“化石能源的时代”。化石能源至今仍然是各个产业的能源基础,但已经属于旧质生产力。说它是旧质生产力,如里夫金所说,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进入21世纪,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日渐枯竭;二是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技术已陈旧落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整个产业结构运转乏力;三是使用化石能源的工业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破坏了地球和气候生态系统,并危及人类健康。这就提出了寻求新能源的能源革命的要求。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改变世界” 。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能源是新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宣示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双碳”目标下的新能源发展和利用本身就属于新质生产力,会带动科技和产业的革命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扩绿和增长协同推进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基础是发展绿色技术创造的新质生产力。由此催生以新能源(绿色能源)为基础的新科技和工业革命。当然,在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结构阶段采用的节能减排的新科技也应该归于新质生产力。

4.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可以说是当前阶段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质态,新科技、新产业、新能源都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数字化的信息和知识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将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当前世界范围内,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新赛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当前数字经济之所以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主要是因为其包含了三个全新的要素: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二是算力成为继热力、电力、网力之后的新动力;三是算法成为现代科技的新方法。这三个方面赋能各个产业就是新质生产力效应。按此特点,算力越是强大,算法越是先进,数字技术越是尖端,数字平台规模越大,应用越是广泛,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就越大。现在依托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云技术、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数字产业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提供新质生产力。

现在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需要充分利用其新质生产力的成果。由此提出数字经济迭代升级的要求。所谓迭代,就是既有现代的,又有新一代的。强调现代的数字经济,就是要求当前数字经济的应用范围和场景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一些领先领域如5G技术上持续保持优势,在一些瓶颈和“卡脖子”领域如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机器人等方面取得突破。强调新一代的数字经济,就是需要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升级,培育新的生产力。通过增强算力、优化算法,通过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如6G),努力在新一代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同时,促进数字产业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升级,提供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

(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

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人们一般是从三次产业结构视角研究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概念及其内涵的重要论述,实际上赋予了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内涵。现代化产业体系指的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依次递进的体系。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其先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根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内涵,不仅需要在新科技上取得新突破,而且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科技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技术突破加速带动产业变革,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新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关键作用在于产生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途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在深度融合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就是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直接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逐步成为主导产业。这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新科技为依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产业基础数字化、智能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高级化的产业基础是新质生产力提供的。前几次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当前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的产业基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关键技术有人工智能、云计算、量子通信、智能和绿色等。其路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各个产业,着力点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首先是与产业深度融合,使各个产业得到数字化改造,促进利用最新数字技术创新产业。其次是与企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运营数字化。就如某个制造业企业家所说的,核心业务全在网上,管理都靠软件,产品都能智能化。最后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尤其是攻克前沿性的人工智能和云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并扩大其应用场景。

产业基础高级化不仅是指产业高端化,对传统产业升级也有重要意义。传统产业面广量大。传统产业不等于低端产业,但其产业基础不升级就要被淘汰。这里需要准确界定“传统产业”的含义。所谓传统产业是指满足传统需求的产业,绝不是指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的产业。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只有对其产业基础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产业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基础高级化对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基础设施和通用技术提出了强烈需求。当年,全社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跨入了数字经济的大门。今天,同样需要加快建设与新质生产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如云技术、区块链等),以新基建打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大门,并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面对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实质上也是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国迈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需要抓住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同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并跑,并且要站上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具有新质生产力意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四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科技和产业革命融合的直接影响和重要特征是,产业生命周期缩短。今天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明天就可能不新了。由此提出超前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的迫切性。未来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早期,或者说是萌芽期。它是新兴产业的早期形态,随着技术的成熟、扩散,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会成为对经济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因此,超前部署和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使未来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成为主导产业,从而使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升级。

根据国际专业机构的预测,未来产业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人工智能领域,专用智能走向通用智能,场景创新成为驱动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方式。二是生物技术产业。以基因编辑、脑科学、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着新的变革,生物技术与信息深度融合已成必然,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成为发展热点。三是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全球未来能源的氢能、储能、太阳能、核能和其他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智能电网等技术,正在改变能源结构。四是战略空间产业。深空、深海、深地等战略空间科技与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整体统一”的地球系统时代。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虽然没有使用新质生产力概念,但均在对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以及由此可能推动的产业变革进行超前布局。如美国制定出台《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德国提出以“工业4.0”为核心的数字技术领域攻关,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日本聚焦“超智能社会”,等等。我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三)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应是激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突出建设人才高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进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由上述新质生产力内涵所知,起主导作用的创新是指科技和产业相融合的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不再是劳动力要素,而是创新人才要素。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综合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 因此,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1.科技企业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集聚的高端创新人才,既涉及高端科技人才,也涉及高素质劳动力。这里需要特别突出科技企业家的作用。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成为创新主体,一个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关键在于企业中是否有创新的组织者。这个组织者就是企业家,尤其是科技企业家。对企业家的创新素质和职能,从熊彼特开始,经济学家们早有一系列的界定和论述。熊彼特把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根据熊彼特的定义,经营者只有在从事创新活动时才能成为企业家。“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像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种资格。这自然是一条规则。” 创新有风险,厌恶风险就不会有创新。因此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被归结为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就是说,企业家不但不厌恶风险,而且敢冒风险、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这是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根据新质生产力要求,对科技企业家来说,只具备创新精神还是不够的。科技企业家不只是主要的投资者,更是孵化新技术的引导者。在科技创新中,科技企业家还需要具有创新的思维。一方面,科技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素质,敢冒风险,能够洞察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科技企业家要具有科学家的素质,能够洞察科学新发现的科学价值,了解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也就是敏锐地发现并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就像比尔·盖茨、乔布斯引领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马斯克引领了以空间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蒂姆·库克引领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我国的任正非引领了以新一代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显然,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培育和造就大批科技企业家,促使引领科技企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既有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又有现代科技的视野。

由于当今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融合,科技企业家还需要具有围绕创新组合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尤其是协调产学研各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得以成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大学的知识创新两大创新系统进行集成,对多个主体进入的新技术孵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是科技企业家的基本职能。科技企业家既要对科学新发现孵化新技术进行引导,又要利用市场对技术创新进行引导。科技企业家的这种引导实际上是主动连接市场和科技创新的过程。成功的科技企业家既能为孵化的新技术导向,又能为消费者导向。由此开发的技术和产品一般都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在科技企业家引导和创造消费者需求与科技创新结合进行的模式中,科技创新和市场导向直接互动,就不存在传统的市场导向的创新模式中所要经历的“试错”阶段,因而可以加快创新的过程,减少创新的风险。概括来说,科技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家的组织和协调,形成产学研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科技企业家所推动的企业创新的动力不只是竞争,更是合作,尤其是进入其创新链的各个主体间的合作。二是企业从孵化新技术阶段就进入的创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协同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科技企业家的组织职能就在于不间断地引导创新并根据最终的市场目标及时调整创新方向,直至开发出品质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进入市场并取得财务回报。三是各类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育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企业家的引领作用。人尽其才是对人才的最大吸引力。

基于上述科技企业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了集聚并培育科技企业家的要求。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培育科技企业家,不仅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还需要有效的激励;既要促使企业家具有科学家的视野,又要促使从事科技创业的科学家具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

2.建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

对人才产生吸引力,物质待遇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才有用武之地和宽松的自由探索环境。人才高地依托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三者相辅相成。一个地区产业越高端,吸引到的人才越高端。这就是说,创新高地必然能够成为人才高地,原因是创新高地能够为高端科技人才提供用武之地。

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所要建设的创新高地既不是单纯的科技创新的高地,也不是单纯的产业创新的高地,而是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尤其要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高地,主要涉及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建设创新高地没有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之分,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处于同一起跑线。正如贵州能够成为国内大数据产业的高地,后发地区可以在建设创新高地上实现弯道超车。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前沿性特征,所要建立的新质生产力创新高地有如下特征:

第一,突出开放式。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的重要论述,建设创新高地要立足于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不能忽视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遇阻的情况下,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尤其是创新人才)进行开放式创新,共同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业技术,是较为可靠的途径。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涉及创新的对内对外开放,不仅要求大学和企业的相互开放,还要求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性研究和研发机构孵化新技术的对外开放。其重要生态就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型开放,尤其是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二,突出高水平基础研究。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新科技基本上源于基础研究成果。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地,其高水平基础研究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超前投资。对大学来说,其基础研究的创新要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以创新未来产业技术为导向。

第三,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未来产业既要有处于国际前沿的技术,又要在未来有市场价值。大学与企业共建高新技术研究院,在所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上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互动合作,可以使创新的技术和产业既进入前沿,又有市场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高地。

第四,升级各类科技园、产业园。各类科技园、产业园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这里集聚了各类创新资源,有条件在迭代升级中成为培植新质生产力的高地。正像新产业的生命周期缩短一样,已有的科技园、产业园集聚的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其升级要求更为迫切。美国的硅谷曾经为发展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我们注意到,2023年10月23日,拜登政府通过美国商务部经济发展管理局(EDA)宣布在全美范围内指定31个区域技术中心,以启动技术中心(Tech Hubs)计划的第一阶段。技术中心计划将为美国打造关键技术生态系统,使其在未来10年内成为全球领导者。这31个技术中心分布在全美32个州,重点关注8个领域,包括3个自主系统技术中心、2个量子技术中心、6个生物技术中心、5个精准医疗技术中心、5个清洁能源技术中心、2个关键矿物技术中心、4个半导体制造技术中心和4个材料制造技术中心。这些中心实际上是培育新一代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园、产业园。这对我国建设以新科技、新产业、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高地是挑战,更是启发。基于科技园、产业园培植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其迭代升级的路径可以考虑把代表旧质生产力的项目和产业逐步移出,做强新质生产力项目和产业,吸引下一代新质生产力项目和产业入园。当然也可以直接发展体现新一代新质生产力的新的科技园和产业园。

3.构建创新未来产业的生态

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需要超前部署;同时,未来产业的研发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相应的生态以激励未来产业创新。与此相应的生态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不但不能落后,还要与技术赛跑。如果说已有的科技在很大程度上能替代简单劳动的岗位,那么人工智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复杂劳动的岗位。因此,一方面科技创新人员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高等和职业教育的专业、学科内容需要超前布局。例如,近期美国多所研究型大学要求各个学科都要针对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进行学科建设,就是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教育先行。另一方面通过终身教育克服数字鸿沟之类的新科技鸿沟,促使劳动者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大军。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各类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一个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高科技人口密度决定一个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密度。一个地区集聚人才的环境非常重要,如城市化水平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水平的提升将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所在单位的科研条件及自由探索的环境对吸引高端人才也非常重要。

第三,建立产、学、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首先,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基础研究成果,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促进新科技向新产业的转化。其次,未来产业一般是创新型小微企业首先开创的,因此需要重视创新型小微企业的产业创新,尤其需要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风险投资。再次,创新性产业需要足够的风险投资,因此需要发展和完善科创板之类的资本市场和其他各类风险投资市场,使创新未来产业的投资进出顺畅。最后,创新未来产业由于不确定,往往会犯错,要允许犯错,只有不断尝试才可能成功,因此需要建立产业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南京大学洪银兴) gge7iMZJd3961rwGNJDQiZj7J4HWqD9M/EVfGNDARlnW3VqoMn9GFqmQYkdUYt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