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日期:9 月 29 日至 30 日(第 4—5 天)
自驾路线:王母渡—百石—杨坊—新田
行车里程:约 300 公里(含迷路掉头)
跨过于都河后,选择利园线南下,即利村、小溪和马岭方向。
为什么要走这条线?因为它与红军主力行军路线契合度最高。尽管沿途已没什么红军遗址遗迹,也曾担心路很烂,但还是决定走一遭。结果担心成真!原计划通过马岭后前往牛岭,因前方修路被迫改道,在山中迷了路,天黑后三次“鬼打墙”回到马岭。最后被迫掉头,好不容易摸到赣县住宿,已是晚上 9 点多,饥肠辘辘。
利村乡,中央红军主力过于都河后途经的第一个乡。图为修复中的利村区苏维埃政府(时属粤赣省于都县)旧址
当年红军出发后,为了保密并避开敌机轰炸,连续多日夜行军。在漆黑的大山里,一些部队迷了路,有的连队走丢了。我算是稍稍体会了红军当年的艰难困苦。
中央红军过于都河后途经的第一个乡:利村乡。80 多年过去了,乡和村都已向公路旁集中,面貌大变,但山形依旧。红军主力长征后,1935 年 2 月,项英、陈毅率红 24 师在利村乡上坪村九路突围,这里因此成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
1934 年 10 月 20 日,中央红军主力先后到达桃江以东的仁风、双芫、牛岭、长洛等地区,完成了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准备。这一带仍然属于苏区。
下午 4 点多,正值放学,很多学生从路边走过。看着这些老区的后代们,心里暖暖的
我们在摸黑行军。队伍隐在山影里,看不到一点行迹。偶尔能听到草鞋踩在石子路面上的“窸窸窣窣”的响声,风从树梢上吹过,发出像大海接近平潮时那种节奏缓慢的低喧。远处,瀑布“哗哗”飞溅,四野秋虫唧唧,时而闪亮一丝光,那是伏在草丛里的萤火虫飞起来了。“啪啦”一声,不用问,又是谁跌倒了……从离开于都河,我们一连数日,晓宿夜行,把整个作息时间都搞颠倒了。
部队突围时分为三路:左路,先导红 1 军团,跟进红9 军团;中路,军委第 1、第 2 纵队;右路,先导红 3 军团,跟进红 8 军团。红 5 军团为全军后卫,随军委纵队跟进。
这种中央和军委机关居中、主力军团两翼护卫的队形,被称为“甬道式”或“抬轿子”行军,作战部队基本丧失了机动性。这是大致队形。前进途中,各军团主力或一部互有穿插,军委纵队有时也并入主力军团一同前进。
当时,毛泽东大病初愈,被担架抬着随中路军前行。
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位于信丰县以东的桃江(信丰河)一线。10 月 21 日,红军开始进攻,至 25 日全部渡过桃江,前锋进至梅岭关。
小溪,过于都河后途经的第二个乡,距县城 30 公里。中央红军主力出发前,中革军委已预先将长途电话线架设至这里
过第一道封锁线前后,我寻访了四个地方:一是新田镇百石村,长征第一仗在这里打响;二是王母渡镇,有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碉堡;三是古陂镇杨坊村,毛泽东及中革军委宿营地;四是广东南雄的乌迳镇新田村,红军入粤第一仗发生地。这是按照历史时序排列,并非自驾的实际顺序。
由于昨晚迷路改道,所以我是先到王母渡镇看碉堡,再到百石村的。路上发现百度导航有个毛病,就是不认新开辟的县乡公路,尽往旧路土路上引。一路颠簸,正犯愁何时赶到百石村时,一个下坡右拐,到了!村口就是百石战斗遗址碑。
新田镇百石村(圩)位于信丰县与赣县交界处,是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的前沿据点,由信丰“铲共团”常备队第二中队驻守。红军长征第一仗,在这里打响。
1934 年 10 月 21 日,红 3 军团第 4 师(师长洪超、政委黄克诚)向百石村前进时,遭敌阻击。红 4 师第 10 团集中火力发起冲锋。守敌见势不妙,躲进坚固的堡垒顽抗。傍晚时分,红军用迫击炮将堡垒击破,全歼顽敌 200 余人。
战斗中,25 岁的师长洪超被流弹击中,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
洪超烈士墓建在村旁的山腰处,可循着台阶拾级而上。这里也是昔日的战场,战壕尚存;炮楼已无踪影,仅存杂草中的旧址。
正值中午,气温 35℃,下车即入蒸笼,爬山则挥汗如雨。
进村前的岗坡路
百石村村口的长征第一仗遗址
百石战斗后,中央红军还先后经过了金鸡战斗、古陂战斗、安息战斗等。
当时赣南、粤北一带都是粤军的势力范围。长征前,红军与粤军首领陈济棠签有秘密协议:就地停战,借道通过。由于红军行动提前,陈济棠也未来得及通知所有前沿部队,因此一开始双方发生了较为激烈的战斗。此后粤军大部从一线撤退,红军主力随即向信丰东南地域开进。
洪超烈士墓及纪念碑。碑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时任红 4 师第 3 营营长)张震上将题写
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红军减员 3700 余人,其中牺牲1000 余人。
王母渡镇,现隶属赣州市赣县区,距离百石村 32 公里。
1930 年,扼守桃江的粤军在这里建了三座碉堡,其中永固楼为主堡,另两座为辅翼。
永固楼: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碉堡
1934 年 10 月 21 日,红 8 军团进抵王母渡,与驻守永固楼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并成功炸毁了两翼辅堡。永固楼里约一个排守敌弃堡而逃,最后大部分被俘虏。红 8 军团在此渡过桃江,突破第一道封锁线。
2010 年 6 月,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征史专家石仲泉在王母渡考察后,称“永固楼是长征路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碉堡”。
永固楼在镇子侧后的一座小山上。历经风雨沧桑,它已成为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的历史见证。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这是陆定一、贾拓夫合编的《长征歌》歌词。
新田,即前面去过的,红军长征第一仗的地点——新田镇百石村。
古陂,当时叫古陂圩,现为信丰县辖镇。当年在此固守的是粤军 1 个团以及师部直属队。百石战斗胜利第二天,红 3 军团第 4 师南下向古陂前进,23 日击溃守敌,占领古陂圩。随后开始追击,“一口气追了七十余里,终于追到安息圩”,一路上缴获了很多武器弹药。开国上将、原红4 师第 11 团政委张爱萍回忆说。追击完敌人,回头又去追自己的队伍。
位于古陂镇太平村杨坊的“古陂中革军委旧址”,毛泽东在此宿营
旧址内景,这里原来是陈家祠堂
1934 年 10 月 23 日,军委第 1、第 2 纵队抵达古陂镇的太平、杨坊一带。
中革军委和毛泽东的宿营地设在杨坊陈家祠堂,距离古陂镇约 5 公里。据李敏在《长征路上的父亲母亲》中回忆,贺子珍到古陂后,曾从修养连来此看望了病中的毛泽东,向他讲述瑞金县男女老少送别红军的情景,毛泽东感慨地说:“我们欠根据地人民实在太多了。”
为我带路的好人陈宗远
新田古村村口的千年古树上,孩子们爬上爬下尽情玩耍
我开车到杨坊时,起先没找到陈家祠堂,车停在一家小卖部门前,向店主打听。店主叫陈宗远,75 岁。他听说我要找毛主席住过的地方,立即锁上店门亲自为我带路。他说,这一带现在属于太平畲族村,杨坊以前是村,现在是村民小组。到了旧址,见门锁着,他便费力地扒开门缝让我拍照。
回来的路上,我夸老汉身体好。老汉说,告诉你个秘密,我 60 年没吃过药,感冒了喝盐开水,用盐水洗澡。又把话题转回来说,当时毛主席生病,在这里住了一个星期。
根据史料,毛泽东随军委纵队 10 月 23 日到杨坊,25日红军全部渡过桃江继续西进。我没有解释。
开车离开杨坊不久,忽然很自责,应该在陈老汉店里买点东西的,天热,买几瓶饮料也行啊!真的感激他,却无以回报。
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没有占领信丰县城,而是分南北两路渡过桃江,继续向西。其中南路(左翼)进入广东的南雄,再转进湖南;北路(右翼)从江西直接进入湘南。
我选择南线进入广东。广东是中央红军离开江西后进入的第一个省份。
新田古村一瞥,老房子和不同时代的标语均已作为文物得到保护
1934 年 10 月 27 日,在南雄县乌迳镇新田村,红军打了入粤第一仗。当时在新田驻守着粤军余汉谋部约 200 人,仗着有利的地形和工事,企图堵截红军。为了使大部队快速通过,装备精良的红 1 军团直属侦察连奉命奔袭新田,将守敌击溃。随后,红军部队陆续进入新田休整,军团部及直属队则进驻粤赣边界的界址圩(今界址镇)。我走的就是这条路,从界址进入广东南雄。
作者与 90 岁的老兵李梅德合影
乌迳镇新田村,是南雄县最著名的村落,古称新溪村。自西晋中原李姓在此建村起,村址一直没有变化,已逾1700 年,在北方汉族南迁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新田村被誉为“西晋古村”“南雄第一村”。
村内现存晋、唐、宋、明、清五代的历史遗存 40 多座,有晋代古井、唐代石鼓、明代祠堂、清代民居,还有千年古树等。古村被保护了,大部分老房子不再住人,有些维护得很好,有的已经坍塌。村里孩子很多,连千年古树上都有,玩得好开心。
天很热。偶遇几位坐在背阴巷子里的村民,上去问路,他们喊我一起乘凉。其中一位 90 岁的老者叫李梅德,曾是第二野战军陈赓兵团的战士,参与了解放大西南战役,后退伍回乡。国庆前夕,李老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建国 70 周年纪念章,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老爷子提起这段很激动,说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还问我,电视你看了吗?一套四套都播的。我只好老老实实回答,没看到,因为不是天天看电视。
乘了一会儿凉,一位村民带我去找红军打仗的地方。那是村后一道不高的山梁,叫天昊岭。岭上视野开阔,地形起伏,有大片农田、几幢农舍,一条水泥村道横贯山梁。站在遗址处,可以俯瞰半个新田村。这是个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之所。跟大多数战斗遗址一样,由于修路、盖房、植树等原因,地貌已有变化,较难真切体会当初的战斗情形。
新田村天昊岭,红军战斗遗址
落日西垂,天渐渐暗下来。离开天昊岭后,开车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转上 342 省道,再次前往江西。
自驾路线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