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脱桂入湘 从白面瑶寨到梨子界

出行日期:10 月 5 日(第 10 天)

自驾路线:白面瑶寨—龙坪—梨子界—通道城

行车里程:约 185 公里(不含迷途绕路)

从塘洞村出来,不久天就黑了。不知是哪个路口拐错方向,在山中迷了路。导航反复提醒掉头,但来回几次,总是回到原来的地方。黑茫茫的大山里,比大山更黑的焦躁中,幸得一位皮卡司机带路,跟着他的车灯尾随到江底乡。

到江底乡,就进入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

当晚住在江底乡的白面瑶寨。

白面瑶寨·红军岩

白面瑶寨,位于老山界西麓一座小山上,隶属龙胜县泗水乡周家村,是个纯粹红瑶族自然村寨。

瑶寨第一奇观是突兀而出的龙舌岩,今称红军岩。

1934 年 12 月上旬,中央红军兵分三路过老山界,进入龙胜县境内。其中,张宗逊、黄克诚率领的红 3 军团第4 师途经白面瑶寨一带。驻留期间,红军邀请桂北瑶民起义幸存的头领到龙舌岩下聚谈,了解起义情况,介绍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其间,有红军战士在龙舌岩石壁上写了两条标语:“红军绝对保护傜民”;“继续斗争,再寻光明”。后来村民依原笔迹镌刻,保存至今。

瑶寨的村民为什么如此珍爱红军标语呢?因为历代官府都蔑称他们为“猺民”,而红军写的是“傜民”。一字之改,深得民心。

龙舌岩旁,手执红军军旗的红瑶妇女

红军岩上镌刻的标语

寨前突兀而出的龙舌岩,今称“红军岩”

第二天早上 7 点半出门。天初亮,日未出。

瑶寨的早晨,鸟语花香,雄鸡竞啼,空气清新而香甜。先去红军岩徜徉,又爬上爬下到处拍照,既拍景也拍人——瑶寨里,穿传统服装的都是上岁数的人,年轻人打扮跟汉族人无异。

太阳直到 9 点多钟才跃上山脊。那一刻,山川一颤,瞬间辉煌。

2009 年,白面瑶寨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 年,又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它还被游客誉为“桂北最美红色景点之一”。

瑶岭的早晨

9 点 40 分回到农舍。房东一家正围着火塘吃早饭,邀我一起吃。我品尝了一小碗油茶,是炒米、玉米与茶叶一起煮的。我说挺好吃,他们很高兴。于是一边吃一边聊天,直到 11 点才告辞上路。

这是走长征路以来第一次住村寨,第一次宿农家。

有个体会,住农家比住宾馆有意思,条件也不差,只是不正规而已。

平等乡·风雨桥和红军楼

从白面瑶寨出发,伴着浔江往龙胜县城方向行驶。

附近有著名的龙脊梯田,距县城 13 公里,路不错,须臾就到。龙脊仍然属于越城岭山脉,但红军没到这里,而是从北面穿过的。

龙脊这儿的少数民族中,有一支也是红瑶,最壮观的景点就叫“大寨红瑶梯田”,是中外摄影家向往的天堂。我们两次到龙脊看梯田,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平等乡在龙胜县城西北,是中央红军在广西的最后一站,主力曾在这里集结。这一带是侗乡,有两大特点,一是风雨桥(廊桥)多,二是鼓楼多。下面只说一说与红军有关、我又途经的。

孟滩风雨桥 位于平等乡附近的平等村。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是清代平等乡 22 座风雨桥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中国著名的风雨桥之一。该桥除桥墩外均为木制,不用一根铁钉。

1934 年 12 月 10 日至 13 日,中央红军从此桥上走过,往湖南通道县进发,一部分红军曾在桥上宿营。1949 年初,中共龙胜地下党带领 200 余人在桥上举起义旗,宣布龙胜游击队正式成立,迎接解放大军南下。因此,孟滩风雨桥具有历史、民族、革命三重文物属性。

桥的周边风光绮丽,从桥窗望出去如一幅山水画。红军经过时,也是这个季节,看到的是同样的山水,但是刚经过湘江血战后的艰苦跋涉,估计谁也没有看景的心情。

龙脊大寨,走过梯田的红瑶妇女

纵贯平等乡的迴龙江

从桥上外望,迴龙江边是我走过的路

位于平等村的孟滩风雨桥

迴龙桥 从孟滩风雨桥往北行 5 公里,是很多老红军在回忆录或日记里提及的龙坪村,迴龙桥就在村口。该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2001 年重建,桥基部分改为双曲拱混凝土构造。有文章把它称为红军桥,但桥头无说明。不过我想,当年红军有大部队驻此,过迴龙江就一定要过桥,这个不成问题。只是江还在,桥已非。

位于龙坪村口的风雨桥——迴龙桥

在风雨桥看龙坪村,最醒目的是一面红军军旗

龙坪杨氏鼓楼 龙坪村里,最为人熟知的红军遗址是杨氏鼓楼,今称红军楼,始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迄今已有 220 多年历史。该楼为木质结构,是桂北侗寨典型的过街门楼,也是以前的寨门。

红军长征到达龙坪寨时,中革军委就驻扎在鼓楼一侧。当晚,桂系特务伪装成红军,混入寨中多处纵火,烧毁 200 多座民房。当火烧到鼓楼旁时,周恩来、邓发组织并指挥军民灭火,使鼓楼和东南 100 多座房屋幸免于难,并当场抓获了 3 名纵火者。第二天,红军在飞山庙召开军民大会,枪决罪犯,还给到场的灾民发救济银元。

龙坪红军楼(杨氏鼓楼)

飞山庙旧址,当年公审纵火敌特之所。此庙建于清代。龙坪纵火案次日,红军在这里对纵火犯进行公审。后来,侗民将飞山庙改称“审敌堂”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红军的恩德,龙坪人民把杨氏鼓楼命名为“红军楼”。

当年红军三路过龙胜县境,途经 8 个乡,走了 10 天10夜。其间虽无大仗,但常受桂军袭扰,经历了很多次战斗。红军志在走不在战,蒙受了一些损失。

梨子界·老樟树旁红军墓

据《红军长征过龙胜概述》:1934 年 12 月 10 日至 14日,各路红军分别从广南、平等、龙坪出发,翻越广西壕和凉伞界,进入湘西。我走南面的凉伞界、大坳一线,目标是红军战斗过的梨子界。

从龙坪村到湘西的梨子界,如果默认导航推荐,将回头绕行高速,全程 94 公里,2 个半小时;如果循着红军的足迹翻山,全程 24 公里,约 1 个小时,但必须分段导航,加入“盘胖”和“大坳”等途经点。若手机信号不佳,最好请人带到进山口(路口很难找),沿山道一路上行即可。我就是这样做的。

陈伯钧 日记

12 月 12 日 晴

行军,由昌背经甘宁冲、广南寨、盆胖(盘胖)、船树(传素)、栗子界(梨子界)、长安堡到麻阳塘,计程 65 里。

连日山地行军甚疲惫,部队除个别落伍的有增无减外,甚致整班、整排、整连(卅九团第六连)均有落伍的。这固然有各种困难,但主观上我之宣传解释不够,管理教育不严,特别是纪律制裁不够。个别干部缺乏信心,因疲劳而放弃工作等,是主要原因。

今日走的是广西、湖南的交界山脉,所以山峰仍较大,上下数十里,无处不是山。

进山是一条村道,水泥路面,宽窄依地势而为。没有路牌,前半程手机无信号。道路两边是连片的丝茅草,茅花随风摇曳,在逆光中一闪一闪,很让人陶醉。路过十几处明显的塌方地段,都被清理过,痕迹尚在。

半途,遇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广西壮汉,向他求证道路是否正确。他说:对头!这就是红军走过的,从前山下没有公路,从广西到湖南就走这条道。

他是我进山后见到的第一个人,也是唯一的人。

湘桂交界处在一个叫“大坳”的四岔路口。一开始有点蒙,下车左看右看,不确定往哪儿走。郁闷了一会儿,打开已关闭的导航,居然有信号了,大喜!于是遵照导航指令,直抵传素瑶族乡梨子界。

湘桂边界的群山

广西与湖南分界处:大坳

这是长征路上第二次进入湖南。前一次从广东进入,此次从广西进入。

梨子界是一片山地的总称,红军烈士墓位于其高处,由合葬墓、红星亭、古樟树组成。这一带极富原始风貌,一边是崖壁,一边是深涧,古木参天,灌丛密布。

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斗。烈士墓前有《红军长征梨子界战斗简介》,节选如下:

梨子界红星亭,晋谒红军烈士墓的入口

1934 年 12 月 10 日,由彭德怀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从龙胜县的广南出发,其中一部翻越龙坪山来到湖南通道传素梨子界。

为阻止红军进入通道,湘敌地方民团在梨子界上砍倒树木,横列在小道上,并派出小股部队在隘口进行阻击。同时,桂敌两个军尾随追击,派出飞机进行轰炸。红军先头部队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以牺牲数十人的代价,击溃敌人,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据说,当年红军在梨子界遭遇敌机轰炸时,一位机枪手爬上一棵高大的樟树,向敌机猛烈开火。一架敌机被击中,其他敌机仍然来回往复投弹,有 20 多位红军牺牲。红军撤离后,当地瑶民来到梨子界,发现那棵大樟树已被炸断,树旁有两只夹紧机枪的手臂。瑶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将红军遗骸集中安葬在被炸断的樟树旁。大樟树只剩下 1 米多高的树桩,已烧焦。令人称奇的是,后来老干发新枝,几十年后又成大树,年年岁岁庇荫着红军烈士们。

梨子界红军烈士墓

这两天为了体验红军走过的路,基本甩开大路走小道,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峰回路转时常想:红军真是不容易!我开车都累,他们一天百八十里,是怎么爬过来的?

红军其实也累!从一些老红军的回忆录和日记看,红军在过湘桂界山时,最后两天里,后卫部队收容了数百名掉队者。不过,国民党军尾随追击也不轻松,有的部队还没见到红军,自身便减员过半。

站在梨子界,俯瞰峡谷中弯曲的山道,浮想联翩。

红军墓前,炸不死的老樟树

途经马龙、辰口,夜宿通道县城。

从梨子界回望开车走过的山道。这是红军走过的路吗?肯定是,因为没有别的路 klzTj9TGEns+VCgrlH2lTVhSr9XsnmpxImngOJB8OYAyhQ0QbHLcAtm7xRD0vAP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