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受业王门

清代的科举制,一个读书人真正做到“学而优则仕”,需要经历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通过童试,则为童生。院试分为岁试与科试两项,通过岁试,即可入州学,成为生员,俗称秀才;通过科试,则生员具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乡试,三年一次,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通过乡试则成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次年的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通过会试则成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之后,还有保和殿覆试、殿试、朝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列为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称同进士出身。

唐文治15岁通过了太仓州的童试,翌年春江苏学政夏同善主持岁试,唐文治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取入州学,从此唐文治就位于生员之列,成为一名秀才。这预示着他未来大致会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此时的唐文治,多数情况跟随父亲在上海读书。唐受祺在白天为唐文治传经授课,晚上则讲乡贤遗事。某晚,唐受祺提到了太仓孙子福先生。孙先生讳寿祺,道光甲辰进士,为官刑曹,刚正不阿。曾出任广西柳州知府,勤政爱民,因正直而去官。归舟经洞庭湖,暴风骤作,即将倾覆。孙子福盛服立于船头,对天发誓说:“我这个船上倘有丝毫不义之财,请上天淹死我;如果没有,我义不当死,请上天明鉴!”不一会儿,果然风浪平息,全舟无恙。唐受祺讲了这个故事后,特意交代唐文治,“廉洁者,人生之大节也。一介之取予,必须折中于道义。世界上从来没有贪财而可以修己治人的,你要好好记住。”唐文治秉训不敢忘,此后的人生,无论居官讲学,都是兢兢业业,以孙子福先生为榜样。

就此时唐文治的学问而论,已经有了扎实的儒家经典文献的基础,但如何加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则是其学问精进之瓶颈。而精益求精的方向,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注重义理思辨、心性理气的宋学途径;一条是注重章句训诂、名物度数的汉学途径。唐文治17岁受业于太仓理学家王紫翔先生,为其宋学的学习途径;而21岁求学于江阴南菁书院,师从黄以周、王先谦等经学大师,为其汉学的学习途径。

王紫翔(1842—1918),字祖畲,号漱山,太仓州镇洋县人。学宗程朱,推崇清初理学家陆陇其之学,先后讲学于宿迁、海门、崇明等地,曾任河南汤阴知县。主要著作有《读左质疑》《读孟随笔》《礼记经注校正》《王文贞公文集》等,并编纂《太仓州志》《镇洋县志》。

王紫翔与唐文治父亲唐受祺同辈,又是好友。在唐文治14岁时,王紫翔就见过唐文治,非常赞赏唐文治的文章,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并嘱咐唐文治多读历代大家的文章,用来扩充才气。唐受祺也有意让唐文治跟随王紫翔学习。在唐文治17岁时,经由姨丈黄镜渠 的介绍,唐文治正式受业于王紫翔。唐文治每过三四日,就去王紫翔处听讲。“先生忻然,凡文章之奥、性命之幽,旁逮训诂笺疏之谊、诸子百家之言,靡不口讲指画,统贯旁通。至于朝夕训诲,则必龂龂然以制行为先务。” 王紫翔给唐文治开列的书目有汪武曹的《孟子大全》、陆清献的《三鱼堂集》《唐宋文醇》《熊锺陵制义》。《孟子大全》《三鱼堂集》是理学家的著作;《唐宋文醇》是乾隆御选的唐宋散文选本;《熊锺陵制义》是熊伯龙的八股文范例。从书目的选择上看,王紫翔可谓颇具苦心,他训练唐文治既要学习理学要义,又要学习文章撰写,并最终将此训练成果融贯到八股文的写作中,从而获得良好的应试效果。王紫翔告诫唐文治:“凡文之博大昌明者,必其人之光明磊落者也;文之精深坚卓者,必其人之忠厚笃实者也;至尖新险巧,则人必刻薄;圆熟软美,则人必鄙陋。汝学作文,先从立品始,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人,亦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文。” 王紫翔所说“人品即文品”的道理,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精神,可谓读书作文的大根大本。唐文治对于先生的教诲憬然受命,其日后颇具特色的文章学理论,亦大抵发端于此。

在学问志向上,王紫翔有严格的义利之辨,“境遇之穷困,当随时退一步想,人之不如我者正多也。学问之高深,当随时进一步想,我之不如人者正多也。居易俟命,随处皆乐境。升沉得失,奚足重轻?” 在物质条件上,不要去与人攀比;而在学问境界上,则处处要自强不息。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信条下,王紫翔面对道义所要求之事,敢于挺身而出、主持公义。

光绪八年(1882),圣公会华人牧师吴虹玉 由上海赴太仓传教,准备购买太仓城南门寡妇宋张氏的房屋用于传教。王紫翔知晓此事之后,将庠序中学子会集娄东书院,倡言道:“传教本为条约所许,但吾娄城中向未设有教堂,生恐滋生事端,于教士转有不利。请诸君同赴州署请愿,商阻兹事。” 于是王紫翔与唐文治等诸生同赴州署。由于南门地属县境,此事由县署办理。知县当晚坐堂,提讯牧师吴虹玉与宋张氏。刚开始吴虹玉坚持认为知县无权干涉其传教,但在场的诸生群情激愤,吴虹玉只得退让。由于最初吴虹玉以三百金购买宋张氏房屋,故王紫翔筹集公款三百金还给吴虹玉,原来房屋买卖作废。吴虹玉在太仓的传教受挫,第二天就离娄返沪了。如果单就王紫翔、唐文治、吴虹玉等人的人品来看,他们皆是充满爱国热情的君子式人物。在王紫翔、唐文治等人看来,吴虹玉是挟洋自重,传播异端;而在吴虹玉看来,王紫翔等乡绅是仗势欺人,泥古不化。双方之间的矛盾,似乎裹挟了更多的学说与立场的对抗。

唐文治经历了这次护教的斗争,对老师的义举敬佩万分。王紫翔倡议将此房屋改建为陆世仪、陈瑚、江士韶、盛敬四先生的祠堂。陆世仪,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被誉为江南大儒。明亡,隐居讲学,与陆陇其并称“二陆”。一生为学,志存经世。天文地理、礼乐农桑、河渠贡赋、战阵刑法,无所不通,而其学又以理学为归。陈瑚,字言夏,号确庵,少时与陆世仪游,以实学为务。明亡,无意仕进,奉父隐居,不应诏举。江士韶,字虞九,号药园,其学以陆世仪为归,以为圣贤之旨,尽于昔儒之论说,后人惟在躬行而已。盛敬,字宗传,号寒溪,与陆世仪同学,以存诚主敬、笃于孝友为学问宗旨。此四位先生都是太仓历史上德望所归的先贤,久为后人仰慕,故对于王紫翔的提议,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将房屋略加修葺,是年五月就将四先生的神主送入祠堂。自此以后,春秋二祭,肃肃雍雍,德化一方。后来王紫翔魂归道山,唐文治亦力主将老师王紫翔附祀四先生祠,以纪念王紫翔倡建祠堂之功。

唐文治本来性颇疏狂,经常持简高谈,以为名教自有乐地,吾辈当在第一流中。而在王紫翔门下,则常被师友鞭策提醒,自此愈加收敛,知道学问应该在省身修德处用力。在这段求学的时光里,他写了“毋不敬,毋自欺”的座右铭,路不斜视,收束身心,细读《近思录》《性理精义》《学蔀通辨》《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等,抄录《王学质疑》《明辨录》等书。而在读《孟子》时,又抄录王紫翔的《读孟随笔》,将其读书心得写成《读孟札记》。经过这一番勤学苦练,唐文治对于宋明理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唐文治18岁时,与郁冰雪(1861—1894)完婚。婚后,郁夫人服侍堂上公婆,起敬起孝,劳而不怨。婆婆胡太夫人肝郁病时常发作,郁氏夫人朝夕侍疾,毫无怨言。胡太夫人尝语人曰:“吾妇无他胜人者,惟德性差胜人耳。” 这一年秋季,就要进行乡试。王紫翔嘱咐唐文治购买一批参考书。唐文治身手拮据,无钱买书。郁夫人典质了奁中陪嫁物作为资助,唐文治遂购得《二程遗书》《朱子全书》《拙修集》等性理学书籍。八月,唐文治告别母亲与夫人,随父亲唐受祺赴南京参加乡试。乡试一共考三场。为了防止徇私舞弊,上交的考卷为墨卷,需要糊名,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称为朱卷。再将朱卷送交考官批阅。榜发,唐文治中式第二十名举人。当时左宗棠任两江总督,为乡试的监临官,对唐文治所写的文章大为叹赏,并在发榜揭晓后,又将唐文治的墨卷索去细阅,并云:“此人三场字迹一丝不苟,必有后福。”唐文治后来闻知此事,虽一生无缘亲见左宗棠 ,但对左宗棠报以终身知己之感,并以“先师”称之。

唐文治中举后,顺便随父去了一趟扬州,游玩了平山堂、小金山等名胜。下一年春,唐文治随王紫翔一起赴北京参加会试。王紫翔是年42岁,唐文治19岁。榜发,王紫翔中式,入词林,授庶吉士。唐文治则未能中式,落第而归。

这次会试的失利,让唐文治认识到自己学问的不足,这促使他在求学的道路上更加精进。当时宁波知府宗源瀚创办宁波辨志文会,分汉学、宋学、史学兼掌故、算法、舆地、词章六斋课士。每斋延请专精的学者为斋长,校阅课卷。成绩分为超等、特等、一等三个级别,并发放相应的奖励。唐文治就经常参与辨志文会的宋学、汉学课艺之撰作。其课艺的成绩,几乎都在超等的级别,且多次拿到宋学超等第一名的好成绩。 am/dkTe/vUUN4QPtBJheuLdGrouGSjYkraHAObAhn2H7pcFXgjqBQ+jfq6xWP2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