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本人曾跟随刘国钧在南京生活10余年,耳闻目染深深受到祖父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刘国钧的核心精神概括来说就是4个字:“实业报国”。遗憾的是,自懂事起,本人较少听到过祖父讲述当年的创业故事。家父刘汉良早年就学于上海大夏大学,后赴美留学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1954年冲破层层阻扰,从巴西绕道欧洲,返回中国大陆,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了更好地了解先辈们的创业故事,本人决定拿出珍藏多年的刘国钧日记,并委托常州大学葛吉霞博士整理,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刘国钧。
刘国钧(1887~1978),原名金生,号丽川,江苏靖江人,幼年家境贫寒,只读8个月私塾,曾做学徒,后从商创业。基于1914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而掀起风起云涌的抵制日货运动,刘国钧坚定了提倡国货和发展实业的决心。同年,刘国钧将原名“金生”改为“国钧”,意为要“为国家分担责任”。
在30余年的创业历程中,刘国钧先后创办或改组的企业遍及常州、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地,达10余家。至公私合营时,大成集团已拥有3000万元的企业资产。毛泽东曾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盛赞刘国钧所办企业对于技术的创新。马寅初直言,“像大成公司这样八年增长八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业中,实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吴景超在《中国工业化问题的检讨》一文中,曾力证在洋货激烈的竞争下,若技术创新和管理得法则民族工业仍大有可为,所举例证便是刘国钧创办的大成企业,大成企业已然成为民族实业创新的代表。陈光甫曾言:“张謇、卢作孚、范旭东和刘国钧”是其一生最钦佩的四位实业家。
谈及创办实业的心路历程,刘国钧曾言“自己只在私塾读书一年,未曾进过学堂,办此机械织布新工业,学识不足。但想外人非生而知之者,制造机器,无中生有者很多”,“自信只要功夫深,铁亦磨成针”。正是这种“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使得刘国钧从学徒逐步成长为创造“罕见的奇迹”的爱国实业家,这一点从《刘国钧日记》中可以更好地解读。现存《刘国钧日记》主要为1945年刘国钧考察美国、加拿大时期的日记,抗战胜利后刘国钧对本土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探索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国钧书画收藏日记。
其一,日记体现了刘国钧务实求真的创新精神。刘国钧曾言,“我别的嗜好没有,惟一的嗜好是办工厂”。在美、加考察期间,刘国钧“白天对每个厂生产过程和产品特色都很仔细用心观察,每晚回到旅馆都要记录笔记,看不懂的,记不清的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日记生动体现了刘国钧从细微处着手,计算成本、原料、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务实求真,洞察企业的兴衰之源。正是凭着“忘食午膳者有之,烫伤轧坏我皮肉有之”这样务实求真的创新精神,使得刘国钧所创办的企业攻克诸多技术和管理难关。
其二,日记体现了刘国钧的世界眼光。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深深影响着民族企业的创新,刘国钧把这种探求技术和管理之道的艰辛,喻作“真像唐僧取经一样的艰巨”“远涉重洋,去访求制造、产销、技能等情况”。1924至1935年刘国钧先后四次东渡日本,后又出访欧美,探求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所创企业在国内率先推行“盘头纱”“筒子纱”,研发出我国最早的灯芯绒和丝绒等产品。
其三,日记体现了刘国钧知人善用,充分发挥企业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服务功能。在日记中,刘国钧强调“创办工业是人生天职,且应作社会事业”“提倡工厂学校化”,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设研究所、试验室”。此外,刘国钧还组织创办厂刊《励进月刊》,推行企业职业教育的三层次:练习生、艺徒和养成工制度,培养出一批管理精英、技术精英和一线纺织工人。至于人才观,刘国钧指出,“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
其四,日记体现了刘国钧对市场的洞悉。早年从商的刘国钧,对于市场行情有着先天的敏锐。1930年,刘国钧在上海设办事处,主要产棉区设收花处,重要地区设销售网点,先后在南京、蚌埠、宝鸡、广州、昆明、汉口等地设网点,以便科学决策,使得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日记随处可见上海办事处发展情况,对于销售网点的记录则详略不等。日记对企业所生产的“大成蓝”织布、“蝶球牌”细布、“双兔牌”绒布、“英雄牌”斜羽绸、“征东牌”贡呢、哔叽、各种印花布、条子漂布等产品畅销情况均有记录,对于扩大南洋市场创汇亦有谋划。
其五,日记体现了刘国钧的家国情怀。在忆及1941年日本侵占香港的遭遇时,刘国钧感叹唯有国家强大,个人方可过上幸福生活,“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寄人篱下,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哪怕他是百万富翁,心情也是很苦闷的”。正是强烈的家国情怀,使得刘国钧所创办的企业走得更高更远。对于义利之辨,刘国钧指出,相对于个人的“利”,国家工业化的“义”更为重要,人人都应为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努力。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其后刘国钧为了国家工业化所表现出的“舍利取义”的家国情怀。
让中国成为“世界棉王国”是刘国钧一生追求的目标,通过企业的发展,刘国钧坚信“世界棉王国”的宏图一定可以实现。1944年,刘国钧提出《扩充纱锭计划刍议》,直言:“纺织工业投资小,周转快,收益大,是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黄炎培曾言:“刘国钧倡纺织最早,人呼为甘地。”在日记中,刘国钧对于战后复工生产充满憧憬,深情地谈到报效国家工业化事业的宏大志愿。刘国钧坚信,只要政治走上正轨,依托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以纺织业为桥梁,为重工业建设提供亟需的资金支持和发挥产业的联动作用,可以更好地实现我国工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为国分忧”正是刘国钧创办实业的初心。务实求真、世界眼光、知人善用、洞悉市场和家国情怀是刘国钧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内涵,五方面相互促进,形成合力,从而使得刘国钧所创办的企业具有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缔造了民族工业“罕见的奇迹”。在创业过程中,“家国同构”的责任担当,促使刘国钧有着明确的实业救国抱负和追求,务实求真,创新探索本土工业的发展之路,并为之积极努力。《刘国钧日记》集中体现了一位爱国实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家国情怀,或可为企业家精神培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滋养。谨以此纪念祖父刘国钧和先父刘汉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