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革命纪念馆业务能力迅速提升

近年来,得益于纪念馆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和纪念馆人员的拼搏进取,纪念馆行业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馆藏建设规范有序、学术研究深入发展、陈列展览提质增效、社会教育功能强化的趋势。

一、馆藏建设规范有序

纪念馆的藏品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馆藏建设自然成为纪念馆建设的重中之重。纪念馆通过优化藏品征集工作极大地丰富了纪念馆的藏品资源,藏品资源日益增多也对纪念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文物保护工作理念转向预防性保护。在此背景下,藏品的数字化建设也提上日程,藏品的保护度和利用率大大提升,为纪念馆开展其他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藏品资源日益增多。据2020年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http://nb.ncha.gov.cn/)整理得到,全国已登记备案的革命纪念馆数量为1035家,共拥有藏品602万余件,平均每家拥有藏品5813件,超过平均值的纪念馆有130家,其中四川省建川博物馆藏品资源最多,为2311052件(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次之,藏品共计209916件(套)。藏品资源日益增多,离不开纪念馆在积极拓展征集渠道和手段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征集渠道由国内拓展到海外,对流失海外文物进行征集和追索工作,征集手段由捐赠为主转变为捐赠、购买、拍卖、调拨并举,对民间文物收藏和文物流通经营管理进行深化改革,已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国有文物商店改制成功。抗美援朝纪念馆2015年面向美国、韩国等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起文物征集活动,李大钊纪念馆赴荷兰征集史料,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赴各地参加拍卖会、接受个人捐赠、向社会公开征集等方式极大丰富纪念馆馆藏。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为记录重大卫生历史事件,部分场馆征集对象由馆藏文物拓展到时代见证物,如武汉革命博物馆征集抗疫物证6719件,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抗疫影像资料等600多份,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征集抗疫代表性见证物共计590件。这些实物记录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反映了我国的战疫历程和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风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藏品保护观念的转变。文物安全是纪念馆文物工作的底线,随着纪念馆馆藏文物不断增多,针对藏品实施的保护措施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预防性保护现已成为文博行业的共识。国家有关部门高度关注预防性保护工作,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组织引导我国的文物保护向预防性保护方向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中央财政设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项目。对纪念馆藏品的保护既包括建立硬件设施设备,也包括设立完善的库房管理制度,在具体实践中多以文物保护项目的方式实施。通过开展一大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意识得到全面强化,文物预防性保护内容标准、措施方法、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较大范围地提升了馆藏文物收藏保护水平。

馆藏数字化管理建设。藏品的数字化建设是纪念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大量历史文物、文献、图片资料、雕塑、绘画不经数字化处理,声、光、电等多媒体信息化手段皆无法使用,纪念馆的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为适应现代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需求,各地纪念馆加快建设馆藏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将文物资料进行扫描、录入、编辑,把信息录入藏品信息资源库,从而对原始资料进行专业性保护,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查阅效率的同时,把不可触摸的、储藏在文物库房的文物展品变换成群众可见的形态,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进入大众的视野,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二、学术研究蓬勃发展

研究是纪念馆的重要功能之一,为纪念馆开展其他活动提供学理支撑,是一切业务活动的基础。国家文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纪念馆的学术研究工作,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指出:“省级以上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达到与普通高校基本相当。”国家文物局颁布《文物、博物馆科学研究规划》,对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文物局公布施行的《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2019年12月)把“学术研究与科技”作为一项重要评分指标进行考察,对纪念馆内部的学术机构、论文专著、科研课题、学术交流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研究是纪念馆立馆基础和纪念馆业务开展工作的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深挖纪念馆文物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时代价值,对纪念馆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学术立馆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学术研究也成为纪念馆业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国内很多纪念馆都提出了学术立馆的口号。早在1991年,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徐湖平提出“以学术研究带动博物馆工作的全面提高”,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发展方略提出“学术立馆”,作了一系列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益探索。学术立馆的方针辐射到全国纪念馆,各地纪念馆依托自身馆藏资源和地域特色,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学术研究,产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

2017年至2020年底,纪念馆共发表中文论文1748篇,其中989篇发表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北大核心期刊。一些场馆编辑学术刊物,汇集行业学术成果向社会公众开放,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辑《中国纪念馆研究》,为针对中国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平台;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的《鲁迅研究月刊》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2021—2022),也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办的《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被收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2021—2022)。部分纪念馆申报、承担学术课题,助推学术研究深入开展。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当代闽台关系发展史研究”,研究新中国70年来的闽台关系发展史;郑州二七纪念馆承接的省社科联课题“郑州市轨道交通对沿线文物本体的影响”“新时代河南精神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郑州二七纪念馆变迁研究”“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荣获河南省社科联一等奖。

学术交流开放有序。学术交流是馆际分享学术成果、促进学术研究的有效方式。国家文物局连续举办“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峰会”,就革命文物征集、学术研究、服务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进行学术研讨。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以下称专委会)受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委托,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牵头组织,联合数十家著名纪念馆发起,并经民政部审批同意成立,是纪念馆行业内的重要行业性组织。专委会通过每年定期召开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深化行业内学术交流。同时,专委会设立了通讯员制度,促进各馆信息互联互通,加强各馆间的横向交流。各个学会组织通过开展年会、研讨会、论坛、座谈会等活动深化纪念馆间的交流联系,学术活动成为了解行业动态、交流学术观点、分享学术信息、展示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2019年,为庆祝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建馆60周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主办了“沟通·协作·共享——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征集论文近百篇,最终选取30余篇优秀论文于2020年编辑为《沟通、写作、共享——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一书。2020年8月28日,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承办了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学术座谈会。

平台建设卓有成效。革命纪念馆的平台建设为学术研究提供成果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依托当地资源,与高等院校、党校、社科组织、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部分纪念馆成立学会、协会、研究会、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发起成立的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发起成立的南京周恩来精神研究会、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牵头成立的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等。部分革命纪念馆则在自身基础上搭建智库、博士后工作站等学术研究平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大学共建“南京大学-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为纪念馆开展学术研究招揽人才和凝聚智慧。

三、陈列展览提质增效

陈列展览是纪念馆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文物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是革命纪念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陈列展览通过梳理大量原始文物、资料以及图片,并配以雕塑、景观、模型、声光电气等手段,最大程度还原所纪念的那段历史,挖掘其人、物、事件背后的精神,以历史观对照现实的方式传播历史知识、弘扬优秀精神,切实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纪念馆在陈列展览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重策划理念的更新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基本陈列内容与时俱进,推出了一批契合时代主题和深受群众喜爱的展览。

政治站位不断提高。中央宣传部和各地省、市党委宣传部门高度重视纪念馆在宣传历史和弘扬精神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纪念馆的陈列展览工作的政治性及科学性进行严格把关,纪念馆自身也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展览大纲、文案的编写都经过多轮专家论证,上报上级宣传部门审核把关后方可通过。近年,纪念馆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推出了一批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题展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举办“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观众总数达52.7万人。西柏坡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渡江战役纪念馆联合举办“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纪念建军90周年解放战争经典战役联展”,走进天津、锦州、徐州等地70多所机关单位、高校和军营开展巡展。

精品展览不断涌现。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是文博行业陈列展览的最高奖项,汇聚了全国文博行业的精品展览。自1997到2019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已持续举办17届,在评选出的400余个展览中,有关纪念馆获奖的展览近70个,接近五分之一。香山革命纪念馆推出的“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武汉革命博物馆推出的“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获得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推出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抗美援朝纪念馆推出的“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获得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除此之外,自2014年起国家文物局面向全国征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览,2021年5月19日,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由其联合推介的109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这些行业奖项极大激活了纪念馆行业的文物资源,充分发挥了精品展览项目的示范引领效应,各纪念馆不断更新办展理念,努力提升办展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出更多精品展览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线上展览成为工作亮点。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纪念馆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实行闭馆,线下展览开展受到影响。由此,各家纪念馆依托官方网站、微信及微博等平台推出线上展览,开启“云”游纪念馆活动。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博物馆合计推出2000多项网上展览,总观看量逾50亿人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闭馆期间,在网站发布“新冠肺炎防控科普小知识”“国家文物局推送一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共150个优质展览)”,推出7期“云游海纪馆”视频。陈嘉庚纪念馆的数字展厅被国家文物局推选为第三批及第五批向全国推广的线上展厅,截止到2020年底,该展厅浏览已超过49.57万人次。各大纪念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多元化“云体验”,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增进了公众文化福祉的深度和广度。

四、社会教育职能强化

纪念馆中的历史人物和真实事件,诠释了中华儿女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追求,包含了做人做事的精神典范,具有无法比拟的教育资源优势。从1997年到2020年,中宣部共公布6批473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中70%以上是各类纪念馆。根据《2020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纪念场馆教育空间面积为302万余平方米,社会教育活动8.09万场,参与人数1.47亿人次。受疫情影响,社会教育活动场次和参与人数比上年有所下降。具体来看,2020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了22.51万场社会教育活动,其中纪念馆占比达到39.5%,沂蒙革命纪念馆、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分别以2300场、1917场社会教育活动位列全国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数量的第4、5位。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4亿人次,其中纪念馆接待观众2.1亿人次,淮海战役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分别以290万、261万、239万余人次位列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数的第3、4、5位。

社会教育覆盖面扩大。社会教育的对象是社会大众,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教育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来馆参观的游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迫切要求纪念馆运用教育功能将纪念馆的文化资源带入千家万户。纪念馆的社会教育由“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纪念馆定期进学校、社区、企业、机关、军营等地开展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教育工作,社会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例如福建省武平县博物馆策划教育活动项目,采取“流动博物馆”的形式走进乡村和学校,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不同社会群体对同一事物的关注点与认知度各有所别,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特点,因此推进社会教育工作精准化、分众化、特色化也成为重要工作。纪念馆针对不同公众群体,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因人施教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如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推出的情境研学剧《真理之光》,在深入分析不同年龄青少年的满意度和喜好度后对话剧进行调整,使其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对知识文化的个性化需求。

教育方式灵活创新。社会教育是纪念馆的前沿工作和主阵地,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在国内掀起热潮,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纷纷走进纪念馆,纪念馆的社会教育也在紧扣时代脉搏,传承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凝心聚力。为了取得更好成效,纪念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时注意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方式多样灵活,包括开发沉浸式讲解,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主题宣讲,举办纪念馆主题知识论坛、讲座,开展文艺演出,打造研学路线和课程,开展志愿活动,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等。红色纪念馆正是依托建党节、建军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举办入队入团入党仪式、成人礼,重温入党誓词,共唱国歌等方式,不断增强教育活动仪式感、参与感,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感受新中国成立发展的艰辛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推动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文创产品和文旅融合助力教育可持续发展。纪念馆成为广大群众到当地旅游的主要“打卡”地,为持续提高社会教育的影响力,除了纪念馆本身所蕴含与展示的历史文化景观的特有魅力,纪念馆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进文旅融合上也下了一番功夫。部分地方纪念馆依托特色馆藏资源开发设计文创产品,这些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纪念馆的主题文化,同时兼具一定的审美和实用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根据《2020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革命纪念馆文创产品数量为5123件,文创收入为3877万余元。革命纪念馆的文创在带来巨大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革命纪念馆作为当地红色旅游景区的重要部分,日益成为当地的一张“红色名片”。如韶山、井冈山、西柏坡、延安、遵义等地依托红色纪念馆打造了一个个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旅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这对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更好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为纪念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物质支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心下,我国革命纪念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行业建设能力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日趋增强,呈现出馆藏建设规范有序、学术研究深入发展、陈列展览提质增效、社会教育职能强化的特征。尽管如此,纪念馆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仍然存在差距,还需要继续多角度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评价创新作为深化行业治理的关键路径之一,是纪念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增强纪念馆行业实力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并没有设立专门针对革命纪念馆行业的评价体系,关于纪念馆的评价仍然基于博物馆定级评估展开,对纪念馆行业关注不够,不能精准定位、完整反映纪念馆的行业特色与发展水平。此外,革命纪念馆的评价还是以政府为主体加以实施,缺乏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虽然目前我国文博界围绕革命纪念馆设置了单项奖评价,如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全国十佳文博社教案例等,但这些评价仍然立足于整体文博行业,并未聚焦革命纪念馆领域,缺少要素全面的革命纪念馆综合评价体系,对行业激励性不强。因此,现有的革命纪念馆评价体系需要创新。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项目的实施,是对中国博物馆定级评价的补充与创新,是从评价创新角度驱动纪念馆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研究项目创新了对象的选取方式,精准定位于革命纪念馆事业,基于博物馆定级评价结果,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参观的纪念馆、革命旧址为参考,结合纪念馆实际参观人数与获奖情况,最终确定以151家备选池纪念馆为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与合理性。同时,中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还尝试创新了验证方法。对于实证过程中得到的标杆榜综合榜单采用数据互证的方式,以专家同行评价数据为主、定量评价结果加以佐证的互证方式确保标杆榜综合榜单的科学性,进一步佐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SgpZmn2Scz6w4tm/01+KrfvZB6VFjwBepmB4tk1BIVLWkT4BkBfPLqGFuvMn5x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