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17—18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早期发展

在东学西传之初,对《尚书》等中国典籍的译介是汉学研究的一部分,这些早期的汉学研究不但加深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为其后的中国典籍译介等有关汉学研究,积累了最初的宝贵翻译经验与实践资料,参与推动了西方汉学研究的早期发展,为19世纪西方汉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认知深化

《尚书》《论语》《大学》《中庸》等皆为最早走入西方学界的重要中国历史文化经典,开始对其的研究和翻译主要是为了用作传教士的教材。但正是对中国典籍初次的西语翻译,使得西人对中国文化开始有了实质性的了解,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有了一定的探索,从而加深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认知。罗明坚翻译的儒家经典是已知西方对中国经典的最早翻译。正如有学者所言:“从罗明坚在澳门写出第一个汉字起,欧洲的传教士汉学就拉开了它的序幕。” (224) 继罗明坚用西班牙文和拉丁文翻译“四书”之后,利玛窦不仅向西方介绍儒家文化,还翻译了儒家经典“四书”。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坚信古代中国人“已经通过理性获得了对于上帝的真正认识”,并且将这种理性认识付诸崇拜上帝的实践活动。 (225) 以柏应理为代表的传教士当时已逐渐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中国思想自身有着一个体系,即“中国知识”(Sinensis Scientia),其经典体系即《四书》,如殷铎泽即以“中国知识”作为《中庸》译文的标题。同时,耶稣会士们也试图寻求将西方知识与不同于自身体系的“中国知识”相融合的途径。 (226)

这一时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遣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在大约200年的时间内,来华耶稣会士多达456人,“其中多数人成为御用数学家、地理学家、画家或园林设计家,照顾了151个堂区,出版了成百上千部中文著作。他们向欧洲输送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报道,并带回了中国的工艺品,这对欧洲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 (227)

17—18世纪的“礼仪之争”成为中欧之间的重大外交事件。 (228) 在这场争论中,由于各个修会都需要为自己的传教路线进行辩护,因而对中国文化的介绍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于是,17世纪末,欧洲掀起了一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著作以及对中国哲学、宗教、礼仪的大规模的介绍,这也成为欧洲文化思想界全面关注和认识中国的起点。 (229) 这场争论的主要引发者意大利籍耶稣会士龙华民(Ncccolò Longobardi,1559—1654)所著的《关于上帝、天神和灵魂之争论的简单回答》中介绍了《礼记》《中庸》《论语》《诗经》的许多观点,大量引证了明代重要儒学著作《性理大全》,意在证明中国文化是无神论的,和基督教文化不同,不应实行“合儒路线”。“礼仪之争”本质上是西方宗教文化第一次面对中国文化时的宗教困惑和文化碰撞, (230) 这场争论客观上加深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认知。

1724年,清雍正帝继位之后下令禁止传教士在中国内地活动,只有少数传教士作为专家留下,其余退居澳门等地。耶稣会士解散前后,1776—1814年间出版了法文汉学巨著《中国杂纂》,其前15卷出版于1776—1791年,为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等编撰,内容涵括了中国经史子集等诸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等进行了更为真实准确的介绍。耶稣会士们包括典籍翻译在内的中国文化研究使得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推进到精神阶段, (231) 他们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传播到西方,成为当时西方新兴力量突破宗教与封建思想桎梏的有效武器之一。正如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教授朗宓榭(Michael Lackner)所言,当时在中国那里,“理性尚未被忏悔的宗教束缚所污染——也成了造就欧洲启蒙的一项工具。1650到1750年间的所谓‘欧洲的中国’,如果抛开了这个动机将是无法想象的。而这种动机在一些19世纪早期的汉学家的著作里仍然切实存在着。” (232)

二、中国典籍英译的基础奠定

早期来华传教的西方天主教传教士认为,他们一旦掌握了孔子哲学,便可以得心应手地把中国人置于福音的灵光之下。 (233) 因此,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其中包括耶稣会士们对《尚书》等中国经典的翻译与研究。这些翻译研究皆为此后的中国典籍英译奠定了基础。

中国典籍较早的西译本为比利时的传教士金尼阁的“五经”(Pentabiblion Sinense) (234) ,其中包括《尚书》拉丁文译本。1662—1771年间,“四书”的翻译成果有关的拉丁语著作有四部,其中包括1662年耶稣会士郭纳爵(Ignatius da Costa,1599—1666)翻译的《大学》,题为“中国智慧”(Sapientia Sinica)。1687年,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在巴黎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入华后,对中国典籍的翻译范围在不断扩大,有关成果首先发表于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其中包括《易经》《尚书》《春秋》《礼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等的选译;同时西人也开始了对《尚书》等中国典籍的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随着《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的流传,英语世界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如《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译本中介绍说:“从他们的一本名叫《书经》的典籍中可以看出,这个天或第一个存在,是公开崇拜的对象,是万物的原则、人民之父,绝对独立、全能,无所不知,甚至知道心灵的秘密,他监视宇宙的运行,不允许任何违背他意志的行为,他是神圣的,没有偏袒,是人类美德的保持者,极其公正……” (235)

耶稣会士关于《尚书》《论语》《大学》等中国经典的介绍和编译,以各种西语文本在欧洲广为传播。有学者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汉语文本都被译成了拉丁文,基于二手材料的中国研究,也大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汉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完全由拉丁文主导。由于拉丁文的运用使得这些文本能够被更多的饱学之士读到。” (236) 这一时期的诸多对中国著述的翻译,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尽管最初的中国典籍翻译具有宗教动机,但中国哲学却成为了之后汉学家们的中心课题。正如有学者所言:“即便在后来诸多研究语言、文学和历史的迫切需要之下,哲学一直都是西方中国研究中的一个重心。” (237) 因此,中国古代典籍也一直吸引着西方关注的目光,其对《尚书》之类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思想文化与文明智慧的典籍的关注,从这一时期开始一直持续了已近4个世纪。这表现在西方汉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新的《尚书》翻译问世,尤其是其英译。由于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也使得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典籍得以广为流传。这些早期来华耶稣会士的包括《尚书》在内的典籍翻译,也为之后的有关翻译与研究积累了初步的研究经验,奠定了对于一些典籍的认知基础。早期汉学中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旧约》象征论和索隐的研究方法,译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与形态,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等,皆对其后来华的传教士们具有深刻影响。其后的传教士们也多倾向于以基督教神学思想诠释中国的典籍,有些翻译方法策略也为其后的西方译者们所传承、沿用。

三、西方汉学的雏形初现

传教士们对《尚书》等中国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对有关汉语词典、词汇等工具书的编纂,皆促进了西方汉学学科的孕育与形成,为19世纪西方汉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其后的汉学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17—18世纪耶稣会士对“四书”“五经”等中国典籍的翻译研究为其后的有关研究积累了诸多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如西方早期使用拉丁语、法语等西语对诸多文化典籍的翻译和研究等。而这些译介研究在西方的传播也促进了西方对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西方对中国历史纪年等方面进行的研究等。这些由包括《尚书》《论语》等典籍的翻译而不断拓展的有关研究,皆使得西方对有关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推动着早期汉学研究的发展。

18世纪后期,随着耶稣会士们的汉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但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与有关研究也比中学西传之初的翻译更为学术化、客观化。此时期《中国杂纂》发表的有关研究成果“已经堪称一部以学术性论文为主的大型‘论文丛书’”,这些研究推动了早期汉学的学术化发展。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尽管其中仍然带有以前留下的宗教影响,但已经开始向学术化的方向迈进,这一时期的作品和欧洲汉学的开端直接相联系”。 (238)

早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所进行的诸多具有开拓意义的汉学研究影响深远。在耶稣会士来华300多年后,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995)评论道:“在文化交流史上,看来没有一件足以和17世纪耶稣会传教士那样一批欧洲人的入华相比,因为他们充满了宗教的热情,同时又精通那些随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他认为,即使这些传教士将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仅仅是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由于当时东西方文明仍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 (239) 耶稣会士作为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相互了解。正如张西平教授所言:“直到大航海时代后,以耶稣会士入华为标志,中国和欧洲才开始了真正思想文化意义上的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所包含的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才第一次在欧洲大陆两端同时彰显出来。” (240) 在欧洲启蒙时期,随着《中华帝国全志》及其英文译本等西语译本的出版,其中所含的《尚书》译文也随之在西方得到快速、广泛的传播。

对于译文是否忠实地传译了原文,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等认为,应“首先从意义上,其次从风格上” (241) 来考量,也即以内容(“意义”)为第一,以形式(“风格”)为第二。 (242) 考察《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可发现其中《尚书》英译无论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原文有着较大差异。在译文的语言层次,早期英译文本并非完整语篇的译文,且对原文的语义求真不足;在理论层次,译者虽然预设了中国历史的真实性,也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等本体真理有一定的认识,并在诠释中予以凸显,但是其诠释所运用的思想理论框架仍属西方的哲学思想体系,加之汉学早期对中国的语言文化认识不足,译文语义与原文差异较大,导致原文的本体真理意义的诠释受到影响。尽管西方早期的《尚书》诠释与传译存在一定缺陷,但仍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西方对中国典籍《尚书》等的翻译,是以西方的思想框架进行有关中国知识的生产。这一时期《尚书》英译的目的、理念主要为传递令西方仰慕的中国文化信息,同时以便以基督教义附会中国经典,助力耶稣会在华传教及得到西方的支持等。受到翻译当时社会历史语境的影响,如当时西方的反封建思潮、中国文化热、《圣经》的翻译等,译文主要采用了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和意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尚书》的法文选译者马若瑟的在华传教士的身份及其索隐法的汉学研究等,影响了其对中国典籍本体真理的诠释,并在以其法文译文为底本的英文翻译中也有表现。因此,这一时期《尚书》英译的译者行为总体上更偏重于语境务实。

17—18世纪的《尚书》英译等中国经典译介推动了早期汉学的发展,为其后的汉学研究积累了最初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19世纪初西方汉学学科的建立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 吴泽义.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中译者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25页。

(3) [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中译者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4—137页。

(4) 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19—120页。

(5) 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页。

(6) [美]孟德卫. 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M].江文君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7) [德]傅海波.欧洲汉学史简评[C].胡志宏译.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

(8) 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

(9) [英]S.A.M.艾兹赫德.世界历史中的中国[M].姜智芹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第275—276页。

(10) [德]傅海波.欧洲汉学史简评[C].胡志宏译.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11) 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3页。

(12) 许光华.法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86—87页。

(13) 许光华.法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83—84页。

(14) [法]安田朴.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M].耿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3页。

(15) R.Brookes.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hibet.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Manners,Ceremonies,Religion,Arts and Sciences.The whole Adorn'd with Curious Maps,and Variety of Copper Plates[M]. 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halde,Volume2 of 4volumes.(The first edition,1736.)The third edition,1741,pp.134-135.

(16) [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6页。

(17) 参见:马太福音28:1—10、马可福音16:1—20、路加福音24:1—53、约翰福音21:1—31、使徒行传3:15、罗马书6:9;8:11,34、哥林多前书15:3—8、以弗所书1:20、彼得前书1:3,21。

(18) 神的“十诫”的第五条诫命:对父母和一切尊长表示尊敬,爱心,信实;顺从他们的好教导和对我们的指正,并容忍他们的软弱,因为神的旨意是要我们受他们的管教。参见:以弗所书6:1,2,5,歌罗西书3:18,20,22,箴言1:8,4:1,15:20,20:20,出埃及记21:17,罗马书13:1。

(19) 参见: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

(20) James Legge. The Religions of China:Th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Described and Compared with Christianity[M].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880,pp.257-258.转引自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M]. 2004年,第77—80页。

(21) [意]利玛窦.天主实义(解释世人错认天主)[M].上卷.南京,1595年。

(22) 杨光先是当时中国的仇教势力代表人物之一,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称其为“基督教的可怕的敌人”(γang quang ʃian,that Formidable Enemy of Christianity),说其残酷陷害传教士P. Adam等。参见R. 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1741,p.134.

(23)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85页。

(24) [法]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M].第一册,第42页,转引自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中译者序言,何高济,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页。

(25)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26) [德]朗宓榭.西方汉学研究的语境[C].潘玮琳译.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27)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12页。

(28) 维基百科,中国图说。

(29) [德]朗宓榭.西方汉学研究的语境[C].潘玮琳译.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30)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40—148页。

(31)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2)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147页。

(33)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C].胡书经译.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94页。

(34) [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页。

(35) [意]利玛窦,金尼阁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9页。

(36) 游斌.王韬、中文圣经翻译及其解释学策略[J].圣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348—368页。

(37) 傅敬民.《圣经》汉译的文化资本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38) 游斌.王韬、中文圣经翻译及其解释学策略[J].圣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348—368页。

(39) 肖清和.刊书传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中文编辑与出版活动初探[A].天主教研究论辑,2011年第9期,第336—379页。

(40) 王硕丰.白日昇、徐若翰汉语《圣经》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2—130页。

(41) 刘立壹.论麦都思的典籍翻译理念——以《新遗诏书》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52—56页。

(42) Things in Shanghai.The Chinese Repository[J]. July,Vol.18,1849,p.388.

(43)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旧译《澳门月报》,是清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该刊是当时第一份面向西方读者,以介绍、研究中国为主要内容的英文报刊,由美部会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于1832年5月,1851年停刊,共出版发行20卷、232期,主要发行地是广州。《中国丛报》在鸦片战争期间一度搬到澳门及香港,1845年再移回广州。除了创办者裨治文之外,1833年美部会另一位传教士卫三畏开始在广州负责处理《中国丛报》的刊行事项。《丛报》二十年间从语言、文化、政治、宗教、地理、商贸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作了详细介绍,被学术界视为“有关中国学术的宝藏”,当时许多在华传教士、外交官、商人以该刊为阵地,向英语世界译介了许多中国典籍,为当时中国典籍西传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当时西方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44) The Chinese Repository. Vol.16,1847,pp.371-376.

(45) [法]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页。

(46) Lauren F Pfister.“some new dimensions in the study of the work of James Legge(1815—1897:Part Ⅱ)”[J]. Sino-Western Cutural Relations Journal,xiii,1991,p.43.Lauren F Pfister.The legacy of James Legge[J].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vol.22,No.2,April,1998,p.81.

(47) 许光华.法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48)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44页。

(49) [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550—551页,转引自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7页。

(50) 许光华.法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51)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147—176页。

(52)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7页。

(53) 王琰.汉学视域中的《论语》英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54)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C].胡书经译.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83—222页。

(55) 许光华.法国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56) 李伟荣,李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兼及理雅各的英译《尚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77—82页。

(57) 李伟荣,李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兼及理雅各的英译《尚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77—82页。

(58) [英]伊凡娜·格鲁弗.巴多明神父的北京科学书简[J].耿升译.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1/2期。

(59) [英]伊凡娜·格鲁弗.巴多明神父的北京科学书简[J].耿升译.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1/2期。

(60) Antoine Gaubil,et al. Le Chou-King[M]. Paris:N. M. Tillard,1770.

(61) 李伟荣,李林.《尚书》诸问题及其海外传播——兼及理雅各的英译《尚书》[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77—82页。

(62)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C].胡书经译.汉学研究.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第1页。

(63) James Legge. The Shoo King,The Chinese Classics[M]. Taipei:SMC Publishing Icn.,1991.

(64) 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93—194页。

(65)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C].胡书经译.汉学研究.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第183—222页。

(66) 张明明.《中华帝国全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第66—67页。

(67) R.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Manners,Ceremonies,Religion,Arts and Sciences.The whole adorn'd with Curious Maps,and Variety of Copper Plates[M]. 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 Halde,Volume2 of 4volumes. London,printed for J.Watts,The first edition,1736.

(68) 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1691—1754),英国出版商,编辑。他于1731年创办的《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通俗性杂志。《绅士杂志》自1731年发行后,很快就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也最常被模仿的期刊。

(6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Volume 2[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

(70) 张明明.《中华帝国全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第137页。

(71) [法]梅谦立.从西方灵修学的角度阅读儒家经典:耶稣会翻译的中庸[C].比较经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第2辑第61—89页。

(72)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

(73)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

(74)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

(75)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Revised edition,Tel Aviv Universit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Amsterdam/Philadelphia,2012,p.22.

(76) 张西平等.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28页。

(77) [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中译者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页。

(78) 刘耕华.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3—84页。

(79) 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9—230页。

(80) 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81) [日]小西姑子.关于十七世纪后期介绍到欧洲的中国历史纪年(下)[J].曲翰章译.东洋文化,1987年,第67卷,第60—64页。

(82) Gideon Toury.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 Jerusalem:Israel,Academic Press,1980,p.51.

(83) 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第187页。

(84) 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第187页。

(85) 梅莹莹.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及其译本《赵氏孤儿》探析[J].长江丛刊,2016年第10期,第59—60页。

(86)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C].胡书经译.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83—222页。

(87) [法]戴密微.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C].胡书经译.张西平.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83—222页。

(88) 张明明.《中华帝国全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第35—37页。

(89) Hostetler,Laura. A Mirror for the Monarch:A Literary Portrait of China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J]. Third Series,Asia Major,vol. 19,no. 1/2,2006,pp.368-369.

(90) List of Works upon China[J]. The Chinese Repository. ART. Ⅲ.Vol.18. Aug. 1849,pp.403.

(91) R. Hooykaas,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Scottish Academic Press,Edinburgh. 1972. p.156.转引自Richard Wilding,From the Rise of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Beginnings of Romanticism(Robert Plot,Edward Lhwyd and Richard Brookes,MD),Downloaded from http://sp.lyellcollection.org/ a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n March 8,2015.

(92) R. 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Manners,Ceremonies,Religion,Arts and Sciences.The whole adorn'd with Curious Maps,and Variety of Copper Plates[M]. 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 Halde. Volume2 of 4volumes. London,printed for J.Watts(The first edition,1736). The third edition,1741.

(93)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52页。

(94) 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88—189页。

(95)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395-400.

(96) 《尚书》被译作Shu-king,宋代后《尚书》已被称为《书经》。

(97) Ibid.,Edward Cave,1738,p.402.

(98)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53—61页。

(99) R.Brookes.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hibet. Including an Exact and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ir Customs,Manners,Ceremonies,Religion,Arts and Sciences.The whole adorn'd with Curious Maps,and Variety of Copper Plates[M]. Dedication. 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 Halde. Volume1 of 4volumes. The third edition,1741,(The first,1736.)pp.134-135.

(100) 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8—160页。

(101) 李明.中国现状新志[M].第二卷.巴黎:阿尼松,1696年,第141页。

(102)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103) 张西平.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性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子》[J].中国哲学史,2016年第4期,第120—128页。

(104) [德]傅海波:欧洲汉学史简评[C].胡志宏译.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

(105) 许钧.翻译论(修订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第199页。

(106)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

(107) 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194—195页。

(108) Ibid.,R. 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 Dedication. 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 Halde,Volume1 of 4volumes. The third edition,1741,(The first edition,1736.)pp.134-135.

(109) Gideon Toury.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Revised edition,Tel Aviv Universit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Amsterdam/Philadelphia,2012,pp.6-7.

(110) A. Lefevere(ed.&.trans). Translating Literature:The German Tradition from Luther to Rosenzweig[M]. Assen:Van Gorcum,1997,p.74.

(111)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0页。

(112)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113) 周宁著/编注.世纪中国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

(114)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11页。

(115) Ibid.,R. Brookes. Dedicatio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 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 Halde,Volume1 of 4volumes. The third edition,1741,(The first edition,1736.)pp.115-117.

(116) 英文例句后的括号内文本为该句的中文译文,为笔者翻译,下同。

(117)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31页。

(118)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2-403.

(119)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43页。

(120)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4.

(121)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29页。

(122) Gideon Toury.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 Jerusalem:Israel,Academic Press,1980,p.55.

(123) Gideon Toury.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M]. Jerusalem:Israel,Academic Press,1980,p.55.

(124)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125) Ibid.,R.Brookes. Dedicatio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Done from the French of P. Du Halde,Volume1 of 4volumes. The third edition,1741,(The first edition,1736.)pp.115-117.

(126)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127) Ibid.,R.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 1741,pp.115-117.

(128)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12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8.

(130)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142页。

(131)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24页。

(132)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2.

(133) W.H.Medhurst. The Shoo King,or The Historical Classic:Being the Most Ancient Authentic Record of the Annals of the Chinese Empire[M]. Shanghae:The Mission Press,1846,p.41.

(134)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135)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4.

(136)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113页。

(137)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6.

(138)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36页。

(13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3.

(140)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5.

(141)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42)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2.

(143)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4-408.

(144)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145)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2.

(146)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4-408.

(147)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4-408.

(148)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40页。

(14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6.

(150)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43页。

(151)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4.

(152)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5.

(153)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30页。

(154)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4.

(155) E.A.Nida.“Translation”[J]. In T.A. Sebeok(ed.),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Vol.12,Linguistics and Adjacent Arts and Sciences. The Hague/Paris:Mouton,p.1058.

(156) 许钧.论翻译的层次[J].现代外语,1989年第3期,第65—72页。

(157) 王克非.翻译需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来认识[J].外国语,2014年第6期,第52—54页。

(158) [美]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一)[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23页。

(159)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160)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0页。

(161)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8页。

(162) 钱宗武解读.尚书[M].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袁行霈主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163) 钱宗武解读.尚书[M].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袁行霈主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25页。

(164)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2-403.

(165)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2-403.

(166)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167) R.Brookes.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 Volume 2. 1741,p.115.

(168)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6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2.

(170) 钱宗武解读.尚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59页。

(171) 钱宗武解读.尚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37页。

(172)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3.

(173) 钱宗武解读.尚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74页。

(174)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7—38页。

(175)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3.

(176)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7页。

(177) [南宋]蔡沈.书集传[M].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178)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17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404.

(180)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181)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182) Ibid.,R. 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Volume 2. 1741,pp.115-117.

(183)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184) Ibid.,R. 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Volume 2,1741,pp.2-3.

(185)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186)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 Volume 2. London:T. Gardner for Edward Cave,1738,pp.402-405.

(187) [美]孟德卫.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M].陈怡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4年,第5页。

(188)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4—85页。

(189)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Edward Cave,1738,p.405.

(190)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Edward Cave,1738,p.405.

(191) [北宋]程颐.周易程氏传[M].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97页。

(192) 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文,2019年第5期,第118—123页。

(193) [美]成中英.本体诠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3页。

(194) 欧洲传教士文献里的中国——梅谦立在上图讲座·章培恒讲座的讲演[J].文汇报,2014年1月6日第012版。

(195) 范祥涛.早期儒家典籍英语转译中的文化传播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5期,第770—778.页。

(196)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30页。

(197)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Edward Cave,1738,pp.402-403.

(198)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M].[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6页。

(199) [南宋]蔡沈.书集传[M].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200) 古罗马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内卡(Lucius Annaeus Seneca,约前4—65)有关于right reason的名言:Virtue is nothing else than right reason.美德无过于正确的理性。

(201) 江灏,钱宗武译注.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43页。

(202)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Edward Cave,1738,p.404.

(203) 哲罗姆是5世纪西方的翻译家,《旧约全书》(the Old Testament)的拉丁文译者,其译本被誉为《圣经通行本》(The Vulgate),也是天主教教廷所唯一承认的文本。

(204)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第35—40页。

(205)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第35—40页。

(206)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Edward Cave,1738,p.404.

(207) [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12页。

(208) [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上)[M].何高济,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209) 张明明.《中华帝国全志》成书历程试探[J].国际汉学,2015年第3期,第92—98,202页。

(210) 周宁著/编注.世纪中国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78—97页。

(211) 张明明.《中华帝国全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第92—98,202页。

(212) R.Brookes.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M]. Du Halde. Volume 2. Dedication,London,1741,pp.4-6.原文为:there is nothing contributes to compleat Your Character more than Your Proficiency in all useful Learning,and Your Regard for Men of Letters for which Reason I imagin'd the Description of a Nation so studious as that of the Chinese,might prove no unacceptable present.

(213) Ibid.,Du Halde.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M]. Edward Cave,1738.

(214) 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第187页。

(215) 《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于广东创办,持续发行至1851年,有“关于中国情报的矿藏,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喉舌”之称。

(216) Things in Shanghai[J]. The Chinese Repository,July,Vol.18,1849,p.388.

(217) [美]成中英.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J].东方论坛,2004年第5期,第6—13页。

(218) [美]成中英.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需要[J].东方论坛,2004年第5期,第6—13页。

(219) [美]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一)[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6—108页。

(220) [美]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一)[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3页。

(221) 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76—77页。

(222) 周领顺.语义求真与语境务实[J].中国翻译,2018年第5期,第116—119页。

(223) 由于上文对有关内容有所论及,故在此不再细述。此处译者行为分析仅作简要概述,拟后续研究再行专文探讨,下文的译者行为分析亦如此。

(224) 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页。

(225) 梅谦立,孙赫. 16至18世纪中西文明互鉴的影响及其意义——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宋明儒学为基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第121—128页。

(226) 欧洲传教士文献里的中国——梅谦立在上图讲座·章培恒讲座的讲演[J].文汇报,2014年1月6日第012版。

(227) 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4页。

(228)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意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345页。

(229) 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8—69页。

(230) 林金水.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J].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20—36页。

(231) 张西平.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11—119页。

(232) [德]朗宓榭.西方汉学研究的语境[C].潘玮琳译.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页。

(233) 阎宗临著,阎守诚编.传教士与法国早期汉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234)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M].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190页。

(235) Ibid.,Brookes.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P. Du Halde)[M]. Volume 3,1741,p.17.

(236) [德]朗宓榭.西方汉学研究的语境[C].潘玮琳译.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237) [德]朗宓榭.西方汉学研究的语境[C].潘玮琳译.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页。

(238) 王琰.汉学视域中的《论语》英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239) 杨桂青,张以瑾.汉学:在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中认识自己[J].中国教育报,2007年第3期,第30页。

(240) 张西平.儒家思想早期在欧洲的传播[J].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 2016年,第160—170页。

(241) Eugene.A.Nida et a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E. J. Brill,1982,p.12.

(242) 辜正坤,史忠义.国际翻译学新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93—106页。 wPMF7u0z0R2hWm4N4at68gdHUc7mlPXGDEKuqARNdELLAs8Y8fY+bAmwocRlCI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