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直观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费尔巴哈哲学仍然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但当他以直观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哲学,强调人的感性存在与感性生活时,这种直观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就具有了理论同构性。后来赫斯从切什考夫斯基的实践哲学出发,把费尔巴哈的理论人道主义改造为实践人道主义,并把它同社会主义学说联结起来时,其必然的逻辑就是走向伦理社会主义。厘清这一点,对于今天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直观唯物主义与实践人道主义

费尔巴哈用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用感性的对象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思辨的自我意识,这是他哲学的历史功绩。基于费尔巴哈重新确立了感性的、现实的人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他同时就开启了一条重要的理论批判方向,即以宗教和唯心主义的异化为出发点揭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失落。这一点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异化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说到底是人越来越受抽象的统治。商品、货币、资本越来越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物神,单个人在它们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微不足道,这种状况激发起哲学家们对“类意识”的呼唤和对“抽象人”的崇拜。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就是在此种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的地位在资本主义文明的框架内得到确立,但是这种刚刚得到表面独立的人,为了确立其真正人的地位,不得不经常重新审视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资产阶级抽象理性主义的历史合法性。因此,当黑格尔用绝对观念为支点来建构他的哲学体系时,其目的是要以具体的总体的人来取代抽象的片面的人,但囿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他终究未能发现现实的同时又是具体的总体的人。当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原则时,他实现了从思辨理性向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的回归,尽管这个“人”还是抽象的、直观的。费尔巴哈从批判宗教和思辨哲学的角度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其实只是上帝的代名词,而上帝不过是人的创造物,当人拜倒在上帝之前并受制于上帝时,他无非是拜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因此宗教和唯心主义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就是要扬弃这种异化,唤醒人的真正的自我意识(人类意识)。因此,正是在费尔巴哈这里,才出现以人的类本质为基点、以人的异化为批判维度的人本主义批判逻辑。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被赫斯所接受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赫斯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赫斯认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是一种理论的人道主义。受切什考夫斯基的实践哲学的影响,他提出要把费尔巴哈的理论人道主义变为实践人道主义。这种实践人道主义以自由自觉的活动为自己理论的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的异化为批判对象,并把这种批判延伸到经济领域之中。什么是赫斯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呢?赫斯认为,精神的自由行动,是现代一切企图出发和归宿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去研究它的规律、组织和后果。自由行动的基础,就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而现在的行动的哲学将只是这个伦理学的一个新发展。费希特为这个演进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但德国哲学本身并未能摆脱唯心主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在德国旧的社会组织里还理应有一个康德,正如在思想方面它曾经有一个康德那样。不过,他认为,自由就是道德,因而就是生命规律和精神活动的完成以及对这一事实的明显意识。因此,这不是通过自然的必然性或者自然的偶然性,像以往任何创造物在生活中发生的那样,而是自我决定。因此,赫斯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说到底是以精神自觉为主要特征的活动,他将这种活动与现实的其他活动相对立,认为只要人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异化,就可以从异化状态回归到本真状态。可见,赫斯的实践人道主义说到底是以康德的实践理性主义为核心的,他用这种具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的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当然行不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设想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自由活动,但如果没有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那么这种自由活动就是纯粹的虚幻,而如果具有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那它其实就是资产阶级个人的自由。

为什么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会直接导致赫斯的实践人道主义呢?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排除了人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所看到的只是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起源与本质。面对这一给定性的世界,主体要么是直观地反映它,要么是进行外在的价值干预,重新捡起康德哲学的话题。在这个意义上,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到赫斯-康德式的实践人道主义,是逻辑发展的必然。如果说直观的世界是对异化的社会现实的第一重颠倒反映的话,那么,当实践人道主义从价值实践出发来重申自己的哲学理想时,则是对这种现实的第二重颠倒反映。而当赫斯把他的实践人道主义同社会主义相联结时,一种极富思辨韵味的哲学——伦理社会主义——就赫然出现在德国的思想舞台上。毋庸讳言,这种社会主义最初曾深深地打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二 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建立在直观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抽象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伦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哲学-伦理社会主义出现以前,在英国与法国曾分别出现过经济学的社会主义与理性的社会主义。英国的经济学社会主义建立在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按照劳动价值学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劳动所得应该是归劳动者所有,而资本利润恰恰是对工资的扣除,这是不合理的。汤普逊、格雷等人的社会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一逻辑之上的,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颠倒。怎样实现劳动所得归劳动者所有呢?这些社会主义者认为需要有新的劳动组织与分配形式。很明显,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属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派别。

19世纪法国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启蒙思想基础上的,它以人的理性为核心内容。按照启蒙思想的原则,一切社会存在都必须是合乎理性的,国家、法律制度等如果不是符合理性的存在,就应该被批判、被抛弃,启蒙运动正是借助于这个原则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但是建立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实现启蒙运动的最高理想,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活动的私利性,造成了世界的非理性存在。法国社会主义者正是根据这一点,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是理性的社会,必须沿着启蒙思想的逻辑发展并通过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发现真正的理性,揭示未来社会的存在样式。法国的这种空想的理性社会主义,同英国社会主义一样,都是围绕着劳动组织与分配形式,企图从头脑中建构起一种公平与正义的新型社会制度。

英法社会主义的最终解决思路主要停留在对社会的思考上,都想通过发现一种社会形式消灭社会的不公正。而在德国思想家看来,英法社会主义者所谓的公平与正义并没有达到对社会本质的揭示,因为这种建立在经验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规律说到底并没有超越知性的范围。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一开始就想超越启蒙理性,力图冲破经验认识的界限,重建理性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德除纯粹理性之外着力推出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一种伦理理性,这种伦理理性后来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中被淡化了。从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确立,到赫斯的实践人道主义的提出,康德的伦理理性在德国哲学中又一次得到复兴。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的哲学、宗教批判,经过赫斯的中介,终于将英法社会主义同德国古典哲学联系起来,产生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德国哲学同法国社会主义的结合,赫斯首先从法国哲学同德国哲学的互通性改造入手。赫斯以青年黑格尔派切什考夫斯基的行动哲学为中介,以他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为底蕴,对笛卡尔的哲学进行了德国式的改造。他认为,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只有前半句话是真的;他不能说“我思故我在”,而只能说“我思”。因为一切在于行动而不是在于存在。当把生命的本质变成纯粹的思维后,影子的世界、上帝的世界、绝对精神就必然会出现。在这里,赫斯是在对笛卡尔的哲学进行青年黑格尔式的改造,而他立论的出发点就是切什考夫斯基的行动哲学,即强调生命活动的意义。那么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规定又是什么呢?赫斯认为:社会自由和理智自由的中心就是伦理学,就是至善。在他看来,自由的本质就是康德的实践理性,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法国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肤浅的,原因就在于它缺乏深刻的哲学前提,特别是德国哲学的根基。根据同样的原因,在德国它也同样遭到失败。社会主义只有达到伦理阶段才具有哲学意义,而要达到这个阶段就必须以人道主义为其理论核心。

从抽象人道主义出发的伦理社会主义,讲的是如何实现人类之爱的问题,实现以人道主义为行为准则的道德自由问题,其结果是陷入了远离现实的道德浪漫主义,这在格律恩与克利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们的作品通篇充满了美文学的夸张,而恰恰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这是伦理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也是直观唯物主义面对社会生活时苍白无力的表现。

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这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伦理批判,构成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主线。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回归,一直是马克思讨论的主题。正是由于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曾存在这条线索,随着20世纪3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在西方形成了把马克思哲学人本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在国内围绕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得到了强烈的回应。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人道主义,实践人道主义是当代马克思哲学阐释中最为重要的起点;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应该是类哲学,这种类哲学是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也是当代马克思哲学阐释的理论基点。这些论断似乎真的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深层理论上却是再现了从直观唯物主义到抽象人道主义再到伦理社会主义的逻辑思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将会发现,在马克思沿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逻辑不断拓展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同时,在他的思想中还逐渐萌发了另一条从现实出发的科学批判逻辑。正是这条逻辑,使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1845年春天发生了一次最深刻的哲学变革,它直接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一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超越之后,便立即着手对伦理社会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 OQ5r9jW9rACAjnqkPmRo8zpZElMZFxyc2hczTFTFkS96cUpuniPKfF7OBswUl7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