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自力更生勇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经艰辛探索,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党领导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中国人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已不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要求,需要在短时间内变革所有制结构,按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上海市民集会庆祝“三大改造”胜利完成

坚持走自己的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中国搞现代化建设不得不主要模仿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表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在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照抄苏联经验的做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毛泽东及时提出“以苏为鉴”。基于对苏联模式在我国实践的反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探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努力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对于改革开放后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问题和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的基础上,论述了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后五条主要讨论政治。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几乎没有,工业制造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要求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有了几倍、十几倍的增长,原有工业部门大大加强,“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许多新的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1956年7月13日,中国第一台汽车——解放牌载重汽车在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集团前身)成功下线

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以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不仅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和巨大的生产能力,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得到了很大发展,1949年至1980年全国新增铁路2.99万公里,1980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88万多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10倍。农业生产条件也显著改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提出“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 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始于工业化。在相当长时间里,现代化等同工业化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二战后,世界现代化潮流表明,现代化已成为多维度、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进程。1954年,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现代科技文化”纳入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构想之中。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Y1Ag7hDFee1zll44AktD+F+VEgPA6rmeHVrijgkVs2ATAUxHcCHKMSMbuYVvYC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