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世人皆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深切缅怀他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 “崇高精神”即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呢?史实表明,它经历了萌发于民众的深切感悟、共识于学界的努力促进、确认于中央的充分肯定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民心与党心的统一,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萌发于民众的深切感悟

关于“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最早是谁、是何时提出来的,学界多有探讨。司云胜认为,“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周恩来的秘书黄华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提出来的。其背景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局面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正式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停战协定,在北平设立了由国民党(张治中)、共产党(周恩来)和美国(马歇尔)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督促执行停战协定。为此,周恩来与张治中、马歇尔及随行人员于1946年2月28日由重庆飞北平,开始视察华北、华中各地停战协定执行情况和解决军队整编等问题。3月1日周恩来与调处执行部成员由北平飞抵张家口,听取第五执行小组的汇报,接着飞集宁听取第一执行小组的汇报,其间周恩来还单独召集中共方面负责人开会,当天返回北平。3月2日接着飞抵济南,先后听取济南执行小组及相关人员的汇报,就山东局势问题进行会商,其间周恩来又召集山东方面中共负责人开会。当天下午飞离济南抵达徐州,和顾祝同、粟裕等人会商,听取徐州执行小组的汇报。连日来,周恩来几乎是彻夜不眠。面对他的这种工作状态,好多同志感到困惑与担忧。于是有人便对周恩来的英文秘书黄华说:“恩来同志这样昼夜连续工作,也不休息,怎么能行呢?”黄华说:“他习惯这样工作,昨天是天亮时上飞机,他在飞机上打了个盹,就等于睡一觉了。下了飞机就在新地方开始工作,从不休息,这叫‘恩来精神’。”

尽管黄华当年使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时,还仅限于周恩来的忘我工作精神层面,但其感悟是深刻的,并为很多人所认同。比如毛泽东在1943年9月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周恩来的三大长处,之一就是“对工作拼命”。 再比如郭沫若论及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周恩来印象时写道:“我对于周公向来是心悦诚服的。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而他一切都以献身的精神应付,就好像永不疲劳。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身心便和上了发条的一样,有条有理地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发出和谐而有力的律吕。” 因此,黄华将周恩来的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称为“恩来精神”。不过,在周恩来逝世之前,因为他自己的谦虚谨慎的态度以及对宣传维护毛泽东核心地位的追求,“恩来精神”这一概念并没有被广泛地使用。

“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孕育是在周恩来逝世的20世纪70年代。1976年,那是中国人民悲痛欲绝的一年。这一年不仅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唐山大地震,而且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军队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相联系的三位领袖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这在亿万民众的心中掀起了情感的波澜。其中,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三江泪涌,五岳肃立,九州同泣,尤为突出的是那年清明节前后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怀念周恩来的祭奠活动。数以万计的群众集结在天安门广场,张贴、诵读、传抄他们的心中之歌,“诵者声泪俱下,抄者废寝忘食”。这些诗词歌赋、祭文,虽多是急就篇,但就其情感而言是真切的,是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些诗文既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丰功伟绩的缅怀,又表达了他们对周恩来崇高精神的敬仰。由童怀周编辑的《革命诗抄》第一、二集,到后来公开出版的《天安门诗抄》,被誉为人民的诗抄,在亿万群众中广泛地传播。“精神不死,长存天地间”,“纵然遗骨难寻觅,但见精神放光辉”,“总理精神存,激励后来人”……人们自发地把精神与总理、与“周恩来”这个名字联系到一起。《悼念敬爱的周伯伯》写道:

我看到了

您全身放射着崇高的光彩,

您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

您爱人民,

人民更把您爱戴。

我看到了

您鞠躬尽瘁的好品质,

您把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的明天。

什么是优秀革命者的典范?

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的体现?

您,就是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献给周总理的歌》写道:

不!

您还活着,

……

您的理想

写在接班人的誓词中,

您的精神

在我们的血液中溶化,

您的微笑

象春风温暖我们的心,

您的脚步声

合着革命大军前进的步伐。

啊,您还活着!

您的革命品格

在亿万人民中升华,

您的革命精神

在我们斗争中发扬光大。

……

因为在您的精神鼓舞下,

人民群众更团结,

斗争精神更焕发。

……

啊!您的精神传天下,

革命种子要发芽!

……

不仅是中国人,外国友人同样看到了周恩来崇高的精神。新西兰人路易·艾黎在周恩来逝世第二天撰写的《悼念周恩来》的诗中写道:

为人民谋幸福是他崇高的意向,

他卓绝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奋战惊涛骇浪。

他光明磊落,朝气蓬勃,

又非常富有魅力,

总是令人信心满怀,斗志激昂。

他终生奋斗不懈,艰苦创业,

百炼成钢。

他的尊名到处被人颂扬,

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鼓舞革命的接班人,

把古老的中国,

变得繁荣富强。

我们从这些诗歌中看到的是人民群众对周恩来崇高精神的深情赞美,看到的是人民群众对发扬光大周恩来精神的急切呼唤,周恩来精神就这样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犹如春潮般地涌动着。

继黄华提出“恩来精神”之后,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是老红军战士王定国。1979年,王定国为纪念周恩来81周年诞辰写了《人类最高尚的灵魂》一文。她在文章末尾深情地说:

人民的好总理!您对每一个角落的人民,您对多年相随的老战友,您对没有一个是您亲生的亿万下一代,总是那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而对于您自己,却那么淡泊,那么不以为意,以至完全忘却,为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不禁要问:在我们的生活里,什么是最高尚、最纯洁的?难道我们不可以大声呼喊:它就是周恩来精神?是的,它就是周恩来精神!

“是的,它就是周恩来精神!”王定国的这一深切感悟较之于30多年前黄华的感悟,不仅由“恩来精神”变为“周恩来精神”,变得更加完整,而且更加深刻。从认识和感悟周恩来精神的时间而言,王定国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三过雪山草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成为“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直至她写这篇文章时的70年代末,她感知的周恩来精神无时不在。从认识和感悟周恩来精神的空间而言,王定国从她与谢老推及与周恩来“相随的老战友”,直至“每一个角落的人民”“亿万下一代”,认为周恩来精神无处不在。从认识和感悟周恩来精神的高度而言,王定国视周恩来精神为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总之,“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来自民众的深切感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我们之所以说“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因为还有很多人“引用具体事例,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说明,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无私无畏、机智沉着、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实事求是、从善如流、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清廉俭朴等高尚品德都兼备于周恩来一身” 。人们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忘我的工作精神”“可贵的牺牲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最美好的精神现象,与周恩来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这一现象说明,“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种不可压抑的民意。

(二)共识于学界的努力促进

如上所述,周恩来精神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深藏于人民群众的心中。人民群众深情地、急切地呼唤它。“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能否成为人们的共识,进而进入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话语体系之中,还取决于学界的理性探讨和科学论证。

尽管王定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到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一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基本上还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一个科学的概念,必定有它特定的内涵与外延,涉及形成的条件、存在的价值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需要科学的论证,而这就是学术界的责任。学术界对“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理性探讨和科学论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这个历史过程。

首先是1991年4月出版的《周恩来风范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为学界探讨、论证周恩来精神奠定了基础。《词典》由刘学琦、王习耕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著名作家冰心在《词典》的序中讲,听说“这都是些‘非常的平常’的人写的”,“我激动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两个歌谣式的句子,多少年来,传遍了中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亿万‘非常的平常’的中国人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机会,亲近:瞻仰了周恩来总理的风神、风骨、风仪……他们忍不住把他们心坎上永志不忘的伟大而平易的印象,挥洒了出来,这便是这本《周恩来风范词典》的来历!” 《词典》共35篇,包括立志、爱国、图强、拼搏、奉献、爱民、忠诚、无私、求是、廉洁、谨慎等,精选了1991年之前报刊及出版物上正式发表过的周恩来在各个时期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并堪为风范的嘉言懿行926则。《词典》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为学界探讨周恩来精神特别是概括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奠定了史实基础。

同年,刘济生教授的《论周恩来精神》一文发表,揭开了周恩来精神理性探讨和科学论证的序幕。刘济生教授的这篇文章发表在《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第3期上。该文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是第一次对“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周恩来精神是周恩来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理想、思想、道德、意志、品格、作风的总和。这里的精神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价值。其次是第一次对周恩来精神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概括,认为周恩来精神至少包括献身共产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及优良的作风六个方面。其中论及高尚的道德,又包括公仆精神、简朴精神、谦虚精神、自省精神、宽容精神以及尊长、忠贞、友爱、守信等优秀的品质,堪为人们的道德楷模。最后是第一次对周恩来精神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这是学术界对上述民众的深切感悟和呼唤做出的首次回应,标志着人们对周恩来精神的认识由感性进入理性阶段,开启了周恩来精神研究这一崭新的领域。

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石仲泉在他刚出版的《周恩来的卓越奉献》一书中,把对周恩来精神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层面。他的贡献之一,是对周恩来精神的内涵做出新的概括。他认为周恩来精神主要包括无我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八个方面。这“八种精神虽然不能说包括了‘周恩来的精神’的全部丰富内容,但其主要和基本内容大体论到了”。较之于刘济生教授的概括,显得更简洁、清晰。他的贡献之二,是对周恩来精神的研究采用比较方法。即通过比较周恩来与毛泽东对后世影响的侧重点,来确认周恩来精神的存在及其价值。他认为:“在我们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各位老一辈革命家们都对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都以各自的特色对后世发挥影响。其间就毛泽东与周恩来相比较而言,最有影响的可能是‘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的精神’。”“这两位领导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但相对来说,毛泽东的思想理论的影响比其精神风范的影响更为突出,周恩来的精神风范的影响比其思想理论的影响更为强烈。” 显然,这对理解和认识周恩来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是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定位、新的突破。

1996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召开的全国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从组织层面上推动周恩来精神研究走向深入。这次述评学术讨论会的内容之一,是围绕周恩来风范研究与周恩来人格研究等进行交流讨论,包括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等。郭思敏的《国内周恩来研究述评》一文认为,从1988年3月首次召开全国周恩来研究学术讨论会到1996年召开周恩来研究述评学术讨论会这个阶段里,周恩来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提出“周恩来精神”这个课题。因此,单从周恩来精神研究这个内容而言,这次述评学术讨论会既是总结会,又是动员会;既总结了前阶段研究的成果,又对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的周恩来精神研究做了部署。石仲泉在这次述评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发言中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加强‘周恩来精神’的研究”,不仅“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正确把握‘周恩来精神’的内涵”,还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周恩来精神’”,因为这“是关系到用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兴国、富国、强国,使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次述评学术讨论会直接推动了周恩来精神研究走向深入。

1998年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这一年,是周恩来精神研究的集中展示年。这一年,全国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纪念周恩来的学术研讨会很多,其中与周恩来精神研究有关的有两个重要的研讨会。

一个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几个部门于1998年2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联合举办的全国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周恩来精神研究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的石仲泉在会上作了题为《周恩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又一历史伟人》的发言。他在发言中用中华民族“立功”“立言”“立德”这三个不朽标准来评价周恩来,其中,从“立德”看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他指出:“学术界对于周恩来的精神风范、人格魅力多有研究,也甚为推崇。实际上,这就是对周恩来‘立德’的研究。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赞同使用‘周恩来精神’这个概念来表达周恩来‘立德’所涵盖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等内容。” 这实际上是他对之前学界周恩来精神研究的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本次研讨会,逄先知在总结中说:“探讨周恩来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格魅力,弘扬周恩来的革命精神,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个热点。不仅有多篇文章专门论述这个问题,而且大部分文章也都涉及到或渗透着这一内容。”“这次研讨周恩来精神世界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周恩来党性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周恩来精神品格的基本特征,周恩来高尚人格形成的基础和途径,周恩来与红岩精神的培植,周恩来与大禹精神的发扬,周恩来精神的现实意义等。”

另一个是同年3月24—25日,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及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联合在重庆举办的周恩来精神与风范研讨会,这是第一次以周恩来精神为主题召开专门研讨会。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和5个在京单位、4个部队院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周恩来精神与风范”这一主题。这次研讨会集中反映了对周恩来精神研究的深化,其主要成果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对“周恩来精神”这个科学命题、研究对象形成共识,认为“周恩来精神”作为一个范畴能够成立,深感周恩来精神是人民的呼唤、时代的呼唤。二是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周恩来精神的丰富内涵,认为周恩来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分析了周恩来精神形成发展的过程及主客观条件,认为周恩来精神是党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人类优良传统文化的统一。四是探讨了周恩来精神的历史特点,如党性、阶级性、人民性、科学性、创造性、开放性等。五是论证了研究、宣传及弘扬周恩来精神的现实意义,联系当今实际来思考研究、宣传周恩来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研究、宣传周恩来精神的自觉性。这是学术界对周恩来精神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标志着学界对“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认识形成了共识。学术界的这一努力,为“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取得中央的确认,进而走向社会,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恰如石仲泉所说,我们国家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既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还要坚持周恩来那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三者缺一不可”。这“是现实生活的强烈呼唤”。“大力宣传、弘扬和学习‘周恩来精神’,这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需要,是中华民族进一步繁荣的需要。”

上述周恩来精神研究成果,是学界也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党史研究室等职能部门联合推动的结果。这一成果表明,周恩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实现其奋斗目标的旗帜。

(三)确认于中央的充分肯定

1998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对周恩来精神做了充分的肯定。首先,他在讲话中第一次代表中共中央对民众的深切感悟与学界的理性探讨做了肯定性的回应。他说:“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建树的卓著功勋,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地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里。”这种崇高的精神,就是“周恩来的精神”。其次,他在讲话中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地位及价值做了充分肯定。他说:“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再次,他在讲话中首次代表中央对“周恩来的精神”之内涵做了概括。他认为,“周恩来的精神,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结合”,“就是对上负责同对下负责的结合”,“就是高度的原则性同高度的灵活性的结合”。最后,他在讲话中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努力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并努力贯彻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08年2月29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再次肯定了周恩来精神。首先,他代表中央明确指出:“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其次,他代表中央对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之内涵做了新的概括。他认为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先,他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除了“深切缅怀他为党、人民、国家和人民军队建立的卓著功勋”,还要“追思和学习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崇高精神”。其次,再一次充分肯定周恩来崇高精神的地位与价值。他说:“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奋勇前进。”最后,他用“六个杰出楷模”对周恩来崇高精神之内涵做了新的阐释,即“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 他在阐释“六个杰出楷模”时不仅具体阐释其内涵,而且特别指出它的当代价值、现实意义;不仅结合新形势新任务阐明了学习周恩来精神学什么的问题,而且指明了怎么学习的问题,极具现实意义。恰如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座谈会时所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周恩来同志伟大、光荣的一生,高度评价了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对于指导我们党把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

综上所述,尽管三任总书记在对“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的表述上有差异,比如“周恩来的精神”“周恩来同志的精神”等,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代表中共中央肯定周恩来精神不仅过去而且现在及将来都是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他们代表中共中央在肯定周恩来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这一特点的前提下,对周恩来精神的内涵不断地做出新的概括,使周恩来精神永远保持其特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利用周恩来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资源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共中央对周恩来精神的充分肯定,直接推动“周恩来精神”这一概念进入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话语体系,成为引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一面旗帜。 xRZLG6hhXnTjg1Yql+ueQMJr55++IWLM/79PcccDnZGkVJSSKHF8jLJNPLQ3ZD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