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南京文化诞生的土壤

一、自然地理

南京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从全球视野来讲,它处在北纬30°线(上下5°之间)穿越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轴线范围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土壤肥沃,河湖密布,雨量丰沛,物产丰富。从全国视角来看,南京坐落在我国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中部,襟江带湖,东连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接太湖水网,北邻辽阔的江淮平原。南京的辖区跨越淮河、滁河、长江干流、秦淮河、水阳江和太湖六大水系,既有秦淮河、滁河、胥河等河流的舟楫之利,又有“黄金水道”长江沟通内外。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南京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脱颖而出,成为长江流域跨江城市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唯一跨越江南、江北的古都。

历史上的南京,以35.267千米长的明城墙围合的范围为核心。从自然地理角度来看,南京城的中心是一片宽阔的平地,东面以钟山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若巨龙蟠伏;西面以石头山(今清凉山、国防园一带)为代表的一系列山脉宛如猛虎蹲踞;北面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和鸡笼山连成天然的屏障;南面有秦淮河蜿蜒流淌,隔水近处聚宝山(今雨花台)宛如几案陈列在眼前,远处牛首山宛若天阙双峰峙立。如此的山水形胜之地,无疑是历代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诚如三国蜀汉政治家诸葛亮所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主城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其是南京城西北奔腾而过的浩瀚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在冷兵器时代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赞美道:“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它成为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海派文化与内陆文化、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交会点,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激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南京文化。

二、建置区划

历史上的南京,地域范围变动不居,行政建置更替频繁。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之地,吴国在江南建濑渚邑(又名固城),楚国在江北设棠邑,标志着南京进入具有行政建置的“邑制”时代。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南京地区先后涌现出越城和金陵邑两座城池,前者系越国修筑,后者系楚国建造。

秦代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实行郡县制,南京正式纳入中央专制集权王朝的版图之中。秦代在南京地区设置棠邑、江乘、秣陵、丹阳、溧阳5县,其中棠邑隶属于九江郡,江乘、秣陵、丹阳、溧阳隶属于鄣郡。

汉代在全国设立十三州刺史。在地方上,郡县制与分封制(又叫封邑制)并行,相互之间犬牙交错,互相制约。汉代的南京地区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设有棠邑(堂邑)、江乘、秣陵、丹阳、溧阳和湖熟6县,棠邑先后隶属于临淮郡、广陵郡,其他5县隶属于丹阳郡;同时,汉代还分别在棠邑、秣陵、丹阳、溧阳和湖熟设立了5个侯国。自东汉末年起,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行政建置,扬州刺史治所、丹阳郡治所分别迁到南京,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汉末,扬州刺史管辖的范围大致涵盖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上海、福建等地,丹阳郡领有江乘、秣陵、丹阳、句容、溧阳、湖熟等19县。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国;公元229年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建立吴国,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同年秋,吴大帝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在今天的南京主城区建城,南京从此由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邑发展成为一座举足轻重的江南都城。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中国,对吴国都城建业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措施。首先是废建业之名,更名为秣陵,降格为一座县级城市。其次,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太康元年,分秣陵县设置临江县,次年改称江宁县;太康三年,又以秦淮河为界,将秣陵县分为建邺和秣陵两个县。江宁、秣陵、建邺3县均隶属于丹阳郡。自东晋至唐,丹阳郡有分有合,皆隶属于扬州,南朝宋齐梁陈因之不改。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的扶持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相继以建康为都城,史称南朝。东晋南朝时期,建康与秣陵、丹阳、江宁、永世、溧阳、湖熟、句容8县同属于扬州八郡之一的丹阳郡管辖。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中国,将“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置蒋州” ,建康城垣宫殿被夷为平地。大业三年(607年),撤蒋州置丹阳郡。蒋州和丹阳郡仅辖江宁、当涂、溧水3县。

唐朝时期,南京既做过扬州、蒋州、江宁郡、昇州的治所,又做过丹阳、归化、金陵、白下、江宁、上元县的治所。先是隶属于江南东道(道治苏州),安史之乱后,隶属于浙江西道(道治润州,今镇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江宁县置昇州,领有上元、句容、溧水、溧阳4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复改上元为昇州,仍领上元、句容、溧水、溧阳4县。

五代十国时期,唐天祐十四年(917年,此时离唐王朝907年灭亡已经过去10年,以扬州为中心的杨吴政权仍在使用唐昭宗天祐年号),杨吴权臣、齐国公徐温坐镇昇州,将昇州升格为大都督府,遥控杨吴政权;同时,在原有上元、句容、溧水、溧阳4县的基础上,分上元县西南19乡和当涂县北2乡新置江宁县,并以秦淮河(今内秦淮河)为界,秦淮河北为上元,秦淮河南为江宁,从此上元与江宁同城而治近千年。 吴武义二年(920),改昇州大都督府为金陵府,后来又立为西都。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诏(即南唐先主李昪)取代杨吴,自立为帝,以金陵府为都城,改金陵府为江宁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广德、芜湖、铜陵、繁昌、青阳等县;江北的六合县一度划归江宁府,形成跨江而治的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南唐中主李璟时期,因战争失利,江北十四州之地被迫割让给后周,江宁府的统辖范围退缩到长江以南。

北宋开宝八年十一月(976年元旦),宋军占领南唐都城江宁府,旋即更名为昇州,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5县。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以昇州为江宁府,以寿春郡王赵祯(后继位为宋仁宗)为江宁府尹,进封为昇王,所以江宁府又有昇国之名。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被金人攻陷后,宋室南渡,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仍以开封为京师,史称南宋。南宋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以其为行都,又称留都、陪都。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占领建康府城。次年,设建康路总管府,统辖在城录事司(管理建康城内事务),以及上元、江宁、句容3县和溧水、溧阳2州。集庆路隶属于江浙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因建康路曾经是他做怀王时的流寓地,于是改建康路为集庆路以示纪念,辖境未变。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升应天府为南京。明朝南京(又称南直隶、南畿)统辖应天、凤阳、淮安、扬州、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庐州、安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14府,以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直隶州,属下有17州、97县。其中应天府辖江南的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6县和江北的江浦、六合2县。这一变化标志着南京市的辖区范围永久性地跨过长江。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京(南直隶)为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旋即又对江南省进行分治。康熙乾隆年间,逐渐将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宁府隶属于江苏省。康熙年间管辖范围仍然为8个县。乾隆年间,将溧阳划归镇江府,江宁府统辖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江浦、六合、高淳7县,依然跨江而治。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江宁府城(今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废除上元、江宁两县,设置南京府。同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继任临时大总统后,宣布迁都北京。次年,撤南京府,置江宁县,为江苏省行政公署(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在江苏省下设置金陵道、沪海道、苏常道、淮扬道、徐海道5道,其中金陵道下辖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丹徒、丹阳、溧阳、金坛和扬中11县。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废除金陵道,改江宁县为南京特别市,同时,析出南京市郊区设立江宁县,南京成为直辖市一级行政区。其间,1929年4月至1930年5月,南京一度更名首都市。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后,仍为直辖市建制,由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1952年12月改为省辖市、江苏省省会。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南京市下辖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6城区,雨花台、栖霞、浦口、大厂4郊区和江宁、江浦、六合、溧水、高淳5县。

今天的南京,地域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南京,是指今天的南京行政区划范围,即玄武区、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溧水区、高淳区11个市辖区(含江北新区),总面积6587.02平方千米;狭义的南京,指的是明城墙围合的今天南京的主城区,面积将近60平方千米。

在历史上,南京或为一国之都,或为州治、郡治、府治和县治所在,政治地位载浮载沉,地域范围也因之变化频繁。行政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是东晋南朝,南京作为扬州刺史治所所在地,管辖范围涵盖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上海和福建等省;管辖范围最小的时候是“邑制”时代的楚国棠邑、金陵邑和吴国濑渚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南京由军事城堡、地方小邑、王侯封国,发展到偏安江南的六朝都城,再发展成为跨江而治的大一统王朝明朝的都城,最终形成今天跨越长江南北的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南京地域范围的盈缩变迁,造就了这座城市既不因循守旧而又随遇而安,既不画地为牢而又顺势而为的个性,而南京文化的多元性正是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绚丽之花。

本文所研究的南京文化,地理范围以今天的南京主城区为核心,以跨越江南、江北的南京市辖行政区为重点,兼顾历史时期的南京辖境。 VYYTXoZ8njKElLXvVjY8LFbCtGtcAjoNfshlsV/eEWVDfL44p9uWiHbe/9Yy7cS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