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断把践行马克思主义原理水平推向更高境界(代序)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漫长征程中砥砺前行,建立了血浓于水的鱼水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铸就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让革命文化成为全民族的共有文化,将革命理想真正转化为革命动力。同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又不断形成科学的、符合时代的真理观,让民族的革命热情能够在现实当中找到科学世界观和实践方法,令革命的崇高理想在现实当中得以不断实现,将理论的哲学转变为实践和斗争的哲学。科学的理论,赋予革命理想的科学性,而革命信仰,又赋予将革命理想付诸现实的强大精神动力。科学性是共产主义信仰区别于任何一种信仰的根本原因,而将革命作为主观信仰,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主观特质。在新征程中,应当继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断把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推向更高境界。

一、充分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时代现实相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成功实践基础上不断升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在新时代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及其贡献,关系到能够正确和创造性继承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能够和人类发展方向一致。

马克思在创作革命理论、指导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切实将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性、时代性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方法论。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要继承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论,凸显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的时代性,以及作为指导全人类革命纲领的开放性。要科学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和时代性,将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实践场、延伸地。

第一,要用时代的眼光正确分析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人类发展史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蕴含了丰富的矛盾观、自然观、发展观、人类观。恩格斯提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一个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深刻的阶段性特征,是对马克思关于发展史论述的现实验证,也是对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特征的客观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描述,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进程的又一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 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建设的新进程,该进程必将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紧紧融合在一起,通向实现人类解放的共同目标。

第二,要用全人类的眼光正确评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代价值。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经济、安全、卫生、生态等面临巨大的变革,挑战与危机并存,对各国政府政党治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提出了巨大考验,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内的各国执政者纷纷期望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寻得答案。对此,一方面,我们要像马克思那样拥有宽阔的分析视野。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导师,马克思在生前论述了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为无产阶级勾勒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图景,深刻分析了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形势和条件。《哥达纲领批判》针对德国的情况提出了无产阶级运动路线,极大丰富了无产阶级的运动理论,更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展示了革命路线的多元性,为各国按本国实际情况开展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重要样板。另一方面,要像马克思那样拥有宽阔的分析格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恩格斯具体说道:“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当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问题往往会扩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一个单纯的公共事件往往会造成一系列复杂的效应和后果。因此,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和视野,应对各类大变局。

第三,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方法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适应并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有着极强的有机性和逻辑性、科学性。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的全面论述方法,从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视域,有机地、系统地形成真理链,诠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方位指导意义。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采用了哲学分析、政治经济分析和科学社会主义分析有机结合的探讨模式。理解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应当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任务,而应当是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应当像马克思那样,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各项成果,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此,才能够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什么能够被称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凭什么能够全方位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才能够发展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保证理论的本色不褪色,方向不转向。

第四,要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理论批判,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南。我们需要切实将这些理论分析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现实效能。一方面,要善于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凝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在其作品中熟练运用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形成了强叙事性、强理论性的风格,实现了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生产考察法的有机结合。不同的时代,方法论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论述方式,形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保实践的科学性。《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能够“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把握现实、改造现实,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首要本领和目标。应当在实事求是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现实进展的前提下,作出科学指导并实施发展策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科学、合规、有序的方向健康稳定发展。

二、充分结合本土文化开展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原理有着明显的民族化特征,是马克思根据德国国内的革命斗争形势,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形成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深厚的哲学思想,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智慧宝库。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创造性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丰富党的思想资源。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始终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哲学思想,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处不闪耀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之光。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本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国家现代文化的根基。首先,中国共产党重视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中华文化,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性、传承性的理论思想。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哲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传统文化同本国发展实际、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令中华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提升了民族自信心。最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将哲学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机融合。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治世哲学寓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哲学之中,不断开创具有中华民族内在基因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契合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哲学发展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弘扬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过程中的理论指导地位,也极大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中的内核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在我国取得重大推进的现实保证。在新时代,进一步扎根文本,结合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继续散发真理光芒,既是党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重要需求。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方法和精神支持。在当前,同样也应当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两种角度,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创作和出版过程,感受与学习无产阶级导师始终不渝追求真理道路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热情。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真理、开放的理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发展的现实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凝练而来,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定笃行者,始终注重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向历史学习,向人民学习,向自然学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杰出范例。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保持强大生机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升华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确保了治国理政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确保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开放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强大动力和保障。

三、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坚定斗争信念

将科学的哲学理论与革命信仰相融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观特色。科学社会主义既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空有社会主义热情却缺乏科学理论基础,又不同于其他学说——虽有理论建构却缺乏实践情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既源自对人类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归纳,又有对推动人类解放事业的崇高革命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目标,是科学性和主观情感性的高度统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换科学规律,同人发挥主观能动和主观意志高度统一的结果。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是支撑他在动荡年代面对困难不动摇、攻坚难题不懈怠、领导革命不停滞的伟大精神动力。19世纪,面对工人阶级的兴起与挫折,面对资本主义和庸俗社会主义理论者的攻讦,面对自身困难的生活处境,马克思和恩格斯一道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革命热情,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和革命动力。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阶段,也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新阶段。在新阶段下,革命面临的形势、具体的任务、斗争形式方法和对象都面临巨大的转变。但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内涵没有任何变化。

第一,要始终铭记共产主义的信仰依旧是新时代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共产主义归根到底是实现人的解放,共产主义信仰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而奋斗。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伟大成就,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阻碍仍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依旧突出。实现全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个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自然界和自身的主人, 是新时代共产主义政党、党员和群众的共同信仰,是让全民族和全人类凝心聚气、同心同德的价值共识和目标共识。人与人之间互为实现各自需求的协作者,打造实现共同理想的共同体,实现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是新时代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体现。要站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高度,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的独特本土内涵、独特时代内涵;要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正确分析共产主义信仰之于本土和本时代的现实引领意义。

第二,要始终不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新时代的革命斗争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进而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的强大实践武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现实中不断探索和践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作为反映全人类发展的客观真理,以及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指导,“共产主义者不是把某种哲学作为前提,而是把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特别是这一历史目前在文明各国造成的实际结果作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历史性,决定了这门学科是革命性的学科,它所指导的是革命性的事业。“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依旧要将辩证思想运用于实际,坚持伟大斗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三,要始终心怀集体主义和奉献主义精神。无产阶级革命是广大无产阶级共同创造历史、改变人类社会的壮举,是每个人经过社会关系凝结在一起,向着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每个劳动者都是革命者和奉献者。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奔波。马克思在生前,克服被驱逐、经济拮据、家庭变故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人类解放事业创作了不朽作品,与恩格斯一道领导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既要整理马克思丰富深邃的创作手稿,又要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要具体指导共产主义运动,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他曾说:“我担负着编印马克思遗稿的责任,这比其他一切事情都远为重要。此外,我的良心也不允许我作任何修改” ,“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同时,他反复在作品中强调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比如他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而马克思也曾感慨道:“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主要是为了我才把你的卓越才能浪费在经商上面,使之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苦恼。”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全人类真正展现了什么是一名人类解放事业的斗士应当具备的智慧和品格。

第四,要始终铭记人民是实现共产主义信仰的根本依靠。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实现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马克思在考察各国阶级状况时,始终关注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问题。不论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马克思在理论上和行动中,无不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以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在我们党内,每个人都应该从普通一兵做起;要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仅仅有写作才能或理论知识,甚至二者全都具备,都是不够的,要担任领导职务还需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最后还必须自愿地把自己列入战士的行列中——一句话,他们这些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总的说来,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 正确的人民观,不仅令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阐释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原则和斗争原则,还正确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观,教会我们正确分清杰出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贯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一贯立场。 gcU3jZJi+abZNqEjrjz6axDTfbVQduq72CisjcNI6pEgKG8V0pTGU1PxrszRheT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